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常绿杜鹃不同杂种群间杂交的可育性分析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解玮佳 1 ; 李世峰 1 ; 瞿素萍 1 ; 彭绿春 1 ; 张露 1 ; 杨秀梅 1 ; 王继华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关键词: 常绿杜鹃;杂种群;杂交亲和性;结籽率;种子发芽率;花粉;荧光显微观察

期刊名称: 园艺学报

ISSN: 0513-353X

年卷期: 2019 年 46 卷 005 期

页码: 910-922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研究杜鹃花属常绿杜鹃亚属中不同杂种群间杂交的可育性规律,对属于腺柱杜鹃花杂种群(Gr)、云锦杜鹃花杂种群(F)、美国山石南杜鹃花杂种群(Ga)、高加索杜鹃花杂种群(C)和东石楠杜鹃花杂种群(D)的33个品种组配302个杂交组合,对各杂种群间的杂交坐果率、结籽率和种子发芽率进行统计分析;以Ga和F杂种群为父本的杂交组合的花粉萌发率、花粉管长度/花柱长度和胚珠受精率进行荧光显微观察.结果 表明:(1)从坐果率考虑,在33个品种中,‘Blurettia’、‘Sun Fire’和‘Surrey Heath’等11个品种适宜作为母本,‘Mrs.P.Denouden’、‘Marcel Menard’和‘Catawbiensis Boursault’ 等5个品种适宜作为父本, ‘Alfred’、‘Delta’和‘XXL’等16个品种作为母本或父本皆可,而‘Cosmopolitan’不适宜作亲本;在5个杂种群中,Gr适宜作为母本,F适宜作为父本,Ga作为母本或者父本皆可,C和D的杂交效果与其配组有关;不同杂种群间杂交存在单向不育、双向可育或不育现象. (2)5个杂种群作为母本杂交的坐果率、结籽率和种子发芽率大小则分别为Ga>Gr>C>D>F,Ga> C>Gr>D>F,Ga>C>F>Gr>D;作为父本杂交的坐果率、结籽率和种子发芽率大小分别为F>Ga> Gr>D>C,F>Ga>D>C>Gr,F>Ga>Gr>C>D;作为亲本的坐果率、结籽率和种子发芽率大小分别为Ga>F>Gr>D>C,Ga>F>D>C>Gr,F>Ga>C>Gr>D.(3)从花粉荧光显微观察结果来看,除D×F的花粉不萌发外,其余组合的花粉均能萌发,但各杂交组合的花粉管长度/花柱长度不同,且胚珠受精率低下.综上所述:常绿杜鹃不同杂种群间杂交存在明显不育现象,包括不能坐果、不能结籽和种子不萌发,而受精前障碍和受精后障碍可能是其杂交不育的关键原因.

  • 相关文献

[1]露珠杜鹃繁育系统及杂交亲和性. 熊文艳,吴雅文,白天,解玮佳,董燕,张敬丽. 2024

[2]常绿杂交杜鹃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陈平芬,王连润,高飞,孔令明,陶磅,刘家迅,万红. 2012

[3]切花非洲菊品种自交亲和性研究. 李绅崇,蒋亚莲,曹桦. 2008

[4]月季‘云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初步研究. 陈敏,王园媛,黎霞,李慧敏,吴旻,张颢,王其刚,张婷,蹇洪英. 2017

[5]爆杖花和红马银花的杂交亲和性分析. 李鸿彦,李冬梅,宋杰,杨秀梅,彭绿春,李世峰,解玮佳. 2023

[6]大白杜鹃与露珠杜鹃杂交亲和性及其杂交果实发育动态研究. 解玮佳,王继华,彭绿春,宋杰,陆琳,徐红林,李世峰. 2016

[7]高山杜鹃'XXL'与蓝果杜鹃的杂交亲和性. 解玮佳,宋杰,唐路瑶,彭绿春,李世峰,王继华. 2023

[8]现代月季品种间杂交亲和性评价. 王莉飞,徐佳洁,黄晓霞,李淑斌,程小毛. 2023

[9]栽培容器规格对常绿杜鹃‘Catawbiense Bour-sault'幼苗生长的影响. 乔文艳,刘家迅,崔洪霞,姜闯道,石雷. 2009

[10]七种蜂采花粉的化学成分分析. 黄兴奇,王修竹,周家齐,陈莉,王玲仙. 1989

[11]白芨花粉活力测定与花粉保存. 黄春球,宋天顺,李明静,赵东,徐忠志,杨少华. 2011

[12]提高甘蔗远缘杂交后代花粉育性的研究. 王丽萍,马丽. 2005

[13]不同孔径的网罩对玉米花粉的影响. 隆文杰,周国雁,雷涌涛,伍少云,蔡青. 2017

[14]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结实率的要因分析. 叶昌荣,戴陆园,王建军,曾亚文,余腾琼. 2000

[15]魔芋花粉的保存研究. 李勇军,王玲,马继琼,尹桂芳,陈建华,方顺权,肖支富. 2010

[16]富宁林檎花粉离体和原位萌发观察. 马玉杰,李坤明,陈伟,陈瑶,王仕玉. 2018

[17]富宁林檎花粉离体和原位萌发观察. 马玉杰,李坤明,陈伟,陈瑶,王仕玉. 2018

[18]香石竹花粉生活力的研究. 周旭红,桂敏,莫锡君. 2008

[19]云南越桔花粉活力测定与花粉保存. 杨洪涛,李燕,杨燕林,和志娇,王朝文,黄杏娥,和加卫. 2014

[20]不同巢脾对大蜡螟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位芬,和静芳,杨爽,梁铖,苗春辉,杜亚丽. 2016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