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甘蔗双腋芽突变体表型鉴定及应用潜力评估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陆鑫 1 ; 毛钧 1 ; 刘新龙 1 ; 徐超华 1 ; 应雄美 1 ; 刘洪博 1 ; 林秀琴 1 ; 蔡青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甘蔗;双腋芽突变体;表型鉴定;应用潜力评估

期刊名称: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ISSN: 1672-1810

年卷期: 2020 年 02 期

页码: 314-32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蔗茎腋芽是甘蔗无性繁殖的主要器官,充足的下芽量保证了甘蔗的高产稳产,但同时也造成用种量大、种植成本高,是生产上一直难以平衡的问题。本研究以大茎野生种创新利用过程中获得的1份蔗茎孪生双腋芽的突变体种质云蔗07-86为材料,对其双腋芽表型、稳定性、可遗传性及对产量的影响进行鉴定和测试。研究发现该突变体的双腋芽以孪生、邻接和分离3种方式随机着生于蔗茎中上部,通常从地上第6茎节开始发生双腋芽,发生频率自下而上呈现从无到有、先增后减的总体趋势,且播种后2个腋芽均能正常萌发;通过连续多年的无性繁殖大田试验观察发现,双腋芽性状能够在繁殖群体中稳定保持;利用该突变体与32份不同的甘蔗种质进行杂交,仅在11个组合中的极少数杂交后代无性系上观察到双腋芽现象,表明双腋芽性状可以通过杂交传递给后代,但双腋芽在后代群体中出现的概率极低;以相同下芽量分别将突变体单、双腋芽种茎进行种植,发现不同腋芽表型类型的有效茎数、蔗茎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双腋芽突变体具备保证下芽量而降低用种量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为后期开展双腋芽形成候选基因挖掘及双腋芽突变育种利用奠定基础。

  • 相关文献

[1]137份云南省地方稻抗白叶枯病多菌系多基因鉴定. 李玉琢,陈玲,张敦宇,管娟,张云,钟巧芳,殷富有,李馨,杨顺发,王波,程在全,罗琼,肖素勤. 2023

[2]甘蔗细茎野生种(S.spontaneum)F1代花粉低温贮存研究. 蔡青,范源洪,夏红明,王丽萍,马丽. 2000

[3]甘蔗芽培育一、二级苗圃管理技术. 董立华,张家瑞. 2001

[4]甘蔗除草膜防除蔗地杂草试验. 薛晶,杨洪昌,张会华,马泽辉. 2010

[5]甘蔗套种豆科牧草研究. 钟声,文际坤,周自玮,杨世平,张为林,朱学贵,周一于,王丽萍,王文贤. 2003

[6]甘蔗良种侧枝苗快繁生产技术. 姚育刚,杨李和. 2001

[7]甘蔗栽培原种宿根蔗综合性状分析. 刘洪博,应雄美,刘新龙,马丽,陆鑫,苏火生,蔡青. 2013

[8]甘蔗芽培苗一、二级苗圃管理技术. 董立华,张家瑞,桃联安. 2001

[9]甘蔗种质资源杂交利用研究进展. 王丽萍,范源洪,蔡青,马丽,夏红明,陈辉. 2003

[10]甘蔗新品种种植模式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樊仙,张跃彬,石红军,郭家文,白志刚,李春燕. 2016

[11]法国甘蔗分子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陈辉,范源洪,Angelique D'H ont. 2004

[12]调整品种结构,加快甘蔗良种推广应用. 吴正焜. 2002

[13]提高甘蔗远缘杂交后代花粉育性的研究. 王丽萍,马丽. 2005

[14]甘蔗新良种的灰色相似性栽培分析. 文建成,符菊芬,陈学宽,刘家勇. 2000

[15]基于rDNA-ITS序列探讨甘蔗近缘属种的系统进化关系. 刘新龙,苏火生,马丽,陆鑫,应雄美,蔡青,范源洪. 2010

[16]原位杂交在甘蔗遗传育种上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应雄美,蔡青,范源洪,马丽,刘新龙,毛均. 2007

[17]甘蔗SSR和AFLP分子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刘新龙,毛钧,陆鑫,马丽,Karen Sarah AITKEN,Phillip Andrew JACKSON,蔡青,范源洪. 2010

[18]美国农业部甘蔗研究所育种与路易斯安那州甘蔗生产概况. 周会,朱建荣,蔡青. 2012

[19]转甘蔗抗虫基因CpTI的RT-PCR检测. 刘洪博,姚丽,苏火生,刘新龙,应雄美,蔡青,吴才文. 2011

[20]台湾甘蔗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育种策略. 毛钧,应雄美,陆鑫,刘新龙,马丽,苏火生,蔡青. 2011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