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云南怒江干热河谷区幼龄油棕园间作木薯与白芸豆试验初报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宋记明 1 ; 张林辉 1 ; 刘光华 1 ; 严炜 1 ; 沈绍斌 1 ; 刘倩 1 ; 李月仙 1 ; 朱延婕 1 ; 娄予强 1 ; 段春芳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

关键词: 幼龄油棕;木薯;白芸豆;间作;效益

期刊名称: 中国热带农业

ISSN: 1673-0658

年卷期: 2013 年 05 期

页码: 59-61

摘要: 间作模式是充分利用光、温、水、地力,使作物之间优势互补,互为增产、增收,增加土地单位面积效益的一种种植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幼龄油棕园间作木薯、白芸豆各有优缺点。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因地制宜选择间作作物,并严格按照各种作物栽培的技术措施操作、管理,实现优势互补,达到效益最大化。

  • 相关文献

[1]甘蔗间作种植方式研究进展. 崔雄维,张跃彬,刘少春,郭家文. 2009

[2]甘蔗间种马铃薯对产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影响. 刀静梅,刘少春,樊仙,张跃彬,郭家文,李如丹,高欣欣. 2013

[3]辣椒花生高效间作模式及适宜花生品种筛选研究. 原小燕,符明联,王建丽,李根泽,陆建美. 2016

[4]玉米花生高效间作模式及适宜花生品种筛选研究(英文). 原小燕,符明联,王建丽,李根泽,冯光勇. 2014

[5]间作模式及氮、磷肥对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原小燕,李根泽,林安松,王绍彩,王建丽,张云云,符明联. 2015

[6]不同品种白芸豆α-淀粉酶抑制剂的活性和含量差异分析. 张思璐,汤冰璇,耿智德,吕宏斌,钟毓,李思宇,朱梓芸,夏龙飞. 2024

[7]干热河谷区木薯长茎直插栽培试验初报. YAN Wei,严炜,刘光华,LIU Guanghua,LI Yuexian. 2016

[8]不同氮磷钾配比对云南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严炜,李亚男,刘倩,李月仙,段春芳,张林辉,沈绍斌,宋记明. 2016

[9]基于LCA的不同间作体系产量优势及温室效应研究. 耿川雄,任家兵,马心灵,龙光强,鲁耀,汤利. 2020

[10]不同问作物对茶树新梢营养元素的影响. 许燕,孙云南,肖星,汪云刚. 2012

[11]小麦、大麦与蚕豆间作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周绍松,李永梅,周敏,郑毅. 2008

[12]分室磷添加下菌根对滇池流域红壤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 付先恒,年夫照,谷林静,夏运生,张丽,徐刚,刘大会. 2015

[13]大麦/蚕豆间作对土壤水势的影响. 周绍松,李永梅,郑毅,周敏. 2009

[14]间作带型、宽窄行与密植对玉米和花生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原小燕,张云云,符明联,陆建美,王建丽,罗金超,刘珏,赵凯琴,田正书. 2018

[15]阳荷间作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徐杰,袁理春,石瑶,孙宏伟,张云波,周琼,宁德富. 2024

[16]豆科与禾本科牧草间作的生长互作效应及对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张德,龙会英,金杰,樊博,赵秀梅,韩学琴. 2018

[17]玉米与大豆间作条件下不同茎叶处理除草剂的筛选. 赵银月,黄国贤,詹和明,代希茜,王铁军. 2017

[18]玉米大豆间作种植密度耦合数学模型及其优化方案研究. 代希茜,詹和明,崔兴洪,赵银月,单丹丹,张亮,王铁军. 2019

[19]玫瑰与烟草间作对烟叶蛋白质影响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徐洁,余萍,董超,朱海滨,张静,杨义,罗云,姚春馨,陶南. 2016

[20]间作与施氮对牧草生物量、种间竞争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龙会英,张德,曾丽萍,何光熊,赵秀梅.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