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玉米茎秆的支撑功能及其可塑性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杨锦忠 1 ; 梁淑敏 2 ; 李娜娜 3 ; 刘永花 4 ; 郝建平 4 ;

作者机构: 1.青岛农业大学

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3.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4.山西农业大学

关键词: 玉米;茎;支撑功能性状;性状可塑性;基因型;地点与农艺措施;线密度;承重自重比;承重线密度比

期刊名称: 中国农业科学

ISSN: 0578-1752

年卷期: 2016 年 49 卷 01 期

页码: 69-7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从植物茎支持功能相关性状出发,阐明其在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的可塑性变化及生态适应意义。【方法】定义玉米茎的3个支撑功能性状:(1)线密度=节间重量/节间长度;(2)承重自重比=节间承重/节间重量,其中,承重=节间上方全部组织与器官的重量(不包括该节间自重);(3)承重线密度比=节间承重/节间线密度。可塑性用塑性系数表示,此系数值仿照变异系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方差组分根据数据的期望均方模型估算。共包括6个田间试验,处理组成分别为:5个地点×2个品种组合、11个采样期×2个品种组合、4个种植密度(3.0—9.75株/m~2)×3个采样期组合、4个种植密度(2.4—6.0株/m~2)、3种施氮量×2个追肥期组合、高密无肥对比低密有肥。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处理间差异,采用LSD比较处理均值,采用负对数模型拟合茎线密度依节位的垂直分布。【结果】节间线密度变幅为0.052—0.72 g DW·cm~(-1),其垂直分布符合负对数方程:线密度=a-b×log(节位);承重自重比变幅为7—51,承重线密度比变幅为122—260 cm,计入雌穗重量后以上两个数值比的最大值出现在穗下第一节间,分别为246和3 425 cm。茎功能性状在品种间、地点间差异明显,在灌浆中后期线密度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节间线密度持续下降,而承重自重比在较大密度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加大施氮量提高了线密度,但是却不影响承重线密度比。茎性状的可塑性表现为:线密度>承重自重比>承重线密度比,干物质在茎上各节间的承重投入受最优化策略控制。【结论】以上3个茎支撑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的承重特征,从一个新的角度刻划了干物质投入及其投资效率,有助于深入认识植物的干物质分配现象。

  • 相关文献

[1]不同生长期烤烟对钾的吸收积累规律. 刘加红,高华锋,解燕,孔垂思,蔺忠龙,杨涛. 2017

[2]珠子参地上部分氨基酸测定及营养评价. 杨芳,杨万林,陈锦玉,兰珊珊,邵金良,杜丽娟,杨斌. 2013

[3]魔芋花药培养中影响褐变的一些因素的研究. 陈建华,王玲,尹桂芳,马继琼,李勇军,王云富,方顺权. 2010

[4]切花非洲菊基因型综合评价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李绅崇,曹桦,蒋亚莲. 2009

[5]百合不同远缘杂交基因型对胚培救效果的影响. 屈云慧,熊丽,吴学尉,王其刚. 2007

[6]低磷胁迫下大麦磷高效基因型的筛选. 普晓英,赵大伟,曾亚文,杜娟,杨树明,杨涛,赵春艳. 2010

[7]我国冬播麦区小麦部分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和环境影响及其相关分析. 郭世华,刘丽,于亚雄,逯晓萍. 2006

[8]低磷胁迫下大麦不同基因型磷高效特性的差异(英文). 杨涛,何金宝,曾亚文,普晓英,杨树明,杜娟. 2013

[9]影响魔芋花药培养褐变因素研究. 陈建华,王玲,尹桂芳,马继琼,李勇军,王云富,方顺权. 2010

[10]不同基因型粳稻籽粒产量与功能成分的生态变异. 杨树明,夏小环,赵旭,方晓东,杜娟. 2012

[11]不同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对小麦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乔祥梅,王志伟,黄锦,王志龙,程加省,杨金华,于亚雄. 2020

[12]油菜K121S温敏核不育的遗传初探. 李石开,苏振喜,吴学英. 2004

[13]不同基因型花椰菜通用再生体系的构建. 汪玲敏,但忠,麻继仙,木万福,杨龙,李易蓉,苏银玲,唐正富. 2020

[14]基因型和预处理对非洲菊胚珠离体培养的影响. 单芹丽,李绅崇,王继华,吴丽芳,汪国鲜,王丽花,吴旻,杨春梅. 2015

[15]滇南农家大麻品种中大麻素化学型及基因型研究. 陈璇,郭孟璧,张庆滢,许艳萍,郭鸿彦,杨明,杨清辉. 2013

[16]马铃薯不同育种材料微型薯休眠特性及调控试验研究. 杨万林,隋启君. 2004

[17]马铃薯不同基因型微型薯休眠特性及其调控研究. 杨万林,隋启君. 2003

[18]不同供体材料对非洲菊胚珠离体培养的影响. 单芹丽,王继华,吴丽芳,王丽花,汪国鲜. 2015

[19]大麻种质资源中大麻素化学型及基因型鉴定与评价. 陈璇,许艳萍,张庆滢,郭孟璧,郭蓉,杨明,郭鸿彦. 2016

[20]4个栽培密度对6个马铃薯基因型微型薯繁育种薯的影响. 梁淑敏,李燕山,杨琼芬,王颖,白建明,李先平,姚春光,潘哲超,孙文祥,隋启君. 2017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