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长雄野生稻地下茎基因分子定位研究

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获奖名称: 自然科学奖

获奖等级: 一等奖

关键词: 长雄野生稻;野生稻;野生;稻;定位;茎;定位研究;分子;地下茎;分子定位;研究;基因

第一完成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04

摘要: 该项目构建了完全基于SSR标记的长雄野生稻全基因组分子连锁图,总长1758.6cM;基于该分子连锁图定位了两对控制地下茎表达的显性互补基因Rhz2(t)和Rhz3(t);比较作图表明该两对基因与控制野生高粱地下茎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相对应,说明在禾本科多年生性的进化上该两对基因具有重要的作用;地下茎近等基因系的培育已达到BC2F1。项目在《美国科学院院报》(近年因子在10.0以上)等发表高水平论文3篇,出席国际学术交流会4人次,作国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1次,6篇文章以墙报形式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培养硕士生1人、1人晋升副研究员、1人晋升研究员、1人入选云南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在GRAMENE登记地下茎QTL37个,在国际水稻遗传委员会登记新基因两个(Rhz2(t)和Rhz3(t))。研究成果已被SCI、PubMed、http://www.gramene.org等收录,被《Critical Reviewsin Plant Sciences》、《Crop Science》、《Curr Opin Genet Dev》等引用,《科技日报》、《科学时报》、《云南日报》、中央电视台《走进科学》等作了专门报道。该项研究在长雄野生稻全基因组SSR分子连锁图的构建、地下茎遗传及其基因分子定位、地下茎的种间杂(回)交转移、水稻与高粱地下茎基因的比较作图及协同进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且均为国内外首次发现或发表,经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相关文献

[1]长雄野生稻黑壳基因的分子定位及遗传研究. 邓伟,周家武,李静,胡凤益,徐鹏,邓先能,王荔,陶大云. 2010

[2]长雄野生稻紫色柱头性状的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 陈志伟,邓伟,李飞,周家武,李静,徐鹏,邓先能,胡凤益,王荔,陈善娜,陶大云. 2010

[3]长雄野生稻红米基因的发掘定位研究. 刘仕琴,周家武,李静,徐鹏,邓先能,胡凤益,王荔,陶大云. 2009

[4]多年生稻稻瘟病抗性评价. 何奕霏,秦世雯,张石来,黄光福,张静,杨勤忠,胡凤益. 2021

[5]水氮互作下长雄野生稻化感作用与田间抑草效果. 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陶大云,徐鹏,张玉华. 2011

[6]长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全基因组Fosmid文库构建. 李丽娟,蔡晶,张石来,王荔,胡凤益. 2012

[7]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抑草效果与化感潜力和农艺性状的关系. 徐高峰,申时才,张付斗,张玉华. 2014

[8]温度对不同叶龄长雄野生稻及其后代化感作用的影响. 徐高峰,申时才,张付斗,张玉华. 2016

[9]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分子定位及克隆研究进展. 杨勤忠,林菲,冯淑杰,王玲,潘庆华. 2009

[10]水稻苗期叶片白化转绿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 邓伟,李小林,张锦文,徐雨然,谷安宇,年伟,董阳均,陈赟娟,胡建. 2013

[11]大穗优质小粒稻种的分类地位及利用. 袁平荣,才宏伟,黄乃威,张尧忠. 1992

[12]云南稻种资源抗寒性研究. 陈勇,戴陆国. 1990

[13]云南地方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Pita功能区段序列变异分析. 马继琼,杨奕,孙一丁,王炎炎,许明辉. 2016

[14]玉米茎秆的支撑功能及其可塑性. 杨锦忠,梁淑敏,李娜娜,刘永花,郝建平. 2016

[15]珠子参地上部分氨基酸测定及营养评价. 杨芳,杨万林,陈锦玉,兰珊珊,邵金良,杜丽娟,杨斌. 2013

[16]不同生长期烤烟对钾的吸收积累规律. 刘加红,高华锋,解燕,孔垂思,蔺忠龙,杨涛. 2017

[17]4个野生猕猴桃优良单株果实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王连润,万红,陶磅,陈霞,吴定财,丁仁展,李卫芬,沙毓沧,李坤明. 2021

[18]云南野生余甘子保护及开发利用. 段曰汤,瞿文林,宋子波,赵琼玲,马开华,金杰,方海东,雷虓,沙毓沧. 2019

[19]10份云南特异野生桑树种质资源的搜集与评价. 杜伟,杨文,吴克军,李镇刚,陈松,储一宁. 2017

[20]云南栽培胡黄连与野生胡黄连有效成份分析. 杨少华,徐中志,孙蓉,郭承刚,谢民秀,康平德,陈翠.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