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学技术进步奖
获奖等级: 二等奖
关键词: 云;品种;优质;选育;新品种;香米
第一完成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6
摘要: 一、项目简介 为确保粮食安全,满足市场对优质大米的需求,本项目针对高原粳稻区缺乏可大面积生产应用的香米品种、软米品种的重大科技需求,2006年以来,在项目组前期工作基础上,在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下,按照“具体目标设定、种质引进和创新、鉴定评价方法创制、育种方法突破、优异性状聚合”的思路,开展了香米、软米新品种选育的相关研究。建立了适宜于香米、软米材料选择的“六特性”鉴定技术体系,创制了一大批香米、香软米高原粳稻种质,育成了高原稻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香稻新品种云粳26号和香软米新品种云粳29号。云粳26号于2010年通过云南省审定(滇审稻2010003号),2012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CNA20080003.5),2009年还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09006号),成为第一个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的高原粳稻品种。云粳29号于2011年通过云南省审定(滇审稻2011015号),2015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CNA20100056.7),是首个获得全国“优质食味粳米”的高原粳稻优质米品种。两个品种均为云南省主导品种。 主要创新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种质创新,二是选育方法创新,三是品种创新。一是采用杂交、回交和多性状聚合的方式,创制了2100多份优质香米、香软米新种质和骨干亲本应用于育种计划并为同行广泛引用,为提升高原优质稻育种水平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二是在项目组原创的粳稻“四特性”鉴定技术基础上,建立了优质香软米粳稻品种选育“六特性”鉴定育种技术体系,配合异地异季穿梭育种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高原粳稻优香软米育种的效率。三是育成的香米新品种具有里程碑意义。云粳26号仅在云南省内年度种植面积近百万亩,是高原稻区面积最大的香米品种、最早熟的粳稻品种和适宜机械化生产的品种,是首个入选“农业部主导品种”的高原粳稻品种,也是省区试对照品种。云粳29号是高原稻区种植面积最大的香软米品种,创造了百亩连片平均亩产958.9千克的香软米品种世界高产纪录,是首个获得全国“优质食味粳米”称号的高原粳稻品种,高原粳稻香软米品种创新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效益: 良种良法配套促示范推广。云粳26号、云粳29号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经推广应用501.2万亩,增产稻谷1.5亿千克。其中2013~2015年仅在云南省内推广323.91万亩,新增稻谷1.2亿千克,新增产值9.4亿元(新增稻谷产值4.2亿元+优质优价5.2亿元)。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相关论文8篇,获植物新品种权2个,申报发明专利1项。4名项目组成员获得了国家和省级人才称号;研究团队被授予“云南省常规稻育种创新团队”,是云南省内唯一获得省级认定的稻作创新团队。 二、候选人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第一候选人戴陆园:项目主持人,负责项目总体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第二候选人苏振喜: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负责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承担杂交组配、品种选育、育种材料加代、品比试验和样板示范、技术培训、咨询服务等。发表相关论文2篇。 第三候选人赵国珍: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负责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承担种质创新、杂交配组、稻米品质鉴定、香味鉴定、品种选育及试验示范等。发表相关论文4篇,申报发明专利1项。 第四候选人朱振华: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负责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承担育种材料加代及参与特性鉴定和试验示范。 第五候选人袁平荣: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负责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承担广适性评价及试验示范。 第六候选人世荣: 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承担耐冷性鉴定及试验示范。 第七候选人邹 茜: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 第八候选人寇姝燕: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负责稻瘟病鉴定。 第九候选人滕玉芬:成果的主要完成人,参与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 第十候选人陈于敏:参与示范推广,发表相关文章1篇。 第十一候选人刘慰华:参与示范推广。 三、候选单位对项目的贡献情况 第一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先后主持云南省科技计划“云南粳稻优质高产耐寒抗病育种及示范”、“云南常规水稻新品种选育”及国家863计划“云南水稻抗旱高产分子聚合育种”等项目,是云粳26号、云粳29号的选育单位,负责品种选育目标的制定、种质创制、选育方法建立、新品种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举办示范样板等;收集整理相关资料,撰写总结,为品种区域布局和大面积种植提供依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为“优质香米新品种云粳26号、云粳29号的选育及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完成单位: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参与品种选育,负责温暖粳稻区育种点的日常田间管理、试验观察记载和参与品种选育工作,并负责该区域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第三完成单位:玉溪市农业科学院。负责该区域的示范推广和品种的提纯复壮工作。 第四完成单位:曲靖市麒麟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该区域的示范推广工作,成效显著。 第五完成单位:剑川县农业技术推广站。负责该区域的示范推广工作。 四、项目获得知识产权情况 云粳26号于2010年通过云南省审定(滇审稻2010003号),选育完成人:苏振喜、戴陆园、朱振华、范光华、赵国珍、世荣、蒋聪、袁平荣、邹茜、廖新华、蒋志农;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2009年还通过四川省审定(川审稻2009006号);2012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CNA20080003.5),培育人:苏振喜、廖新华、世荣、赵国珍、朱振华、蒋聪、张学堂、戴陆园、蒋志农。云粳29号于2011年通过云南省审定(滇审稻2011015号),选育完成人: 赵国珍、苏振喜、朱振华、袁平荣、蒋聪、廖新华、世荣、寇姝燕、刘慰华、王桂枝、普双有、 戴陆园、蒋志农;选育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玉溪市红塔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玉溪市农业科学院,2015年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CNA20100056.7),培育人:赵国珍、苏振喜、朱振华、袁平荣、蒋聪、廖新华、世荣、邹茜、戴陆园、蒋志农;申报发明专利1项“水稻香软米品种选育方法”(申请号201510445911.X),申请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发表相关论文8篇,其中“云粳26 号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发表在《西南农业学报》,2011年,王桂枝、马泽启、滕玉芬、范光华、张桂芬、赵国珍* ;“高原粳稻抗倒性与农艺性状及亲本抗倒性的关系”发表在《中国水稻科学》,2012年,丁明亮、苏振喜、邹茜、朱振华、袁平荣、陈于敏、刘慰华、陆树刚、戴陆园* ;“云南粳型香软米品种产量和品质特性分析”,发表在《西南农业学报》,2015,李农飞、钟丽华、单艳、世荣、朱振华、刘慰华、邹茜、寇姝燕、黄望启、苏振喜*。 六、项目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戴陆园于2012年入选国家首批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袁平荣于2013年获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称号;赵国珍、苏振喜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获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2012年研究团队被云南省科技厅授予“云南省常规稻育种创新团队”。
- 相关文献
[1]优质粳稻新品种云粳优5号的选育研究及展望. 赵国珍,刘吉新,世荣,廖新华,苏振喜,朱振华,张学堂. 2006
[2]优质高产耐寒抗病新品种云粳25号的选育及应用. 廖新华,苏振喜,赵国珍,世荣,朱振华,蒋聪. 2008
[3]香蕉优质新品种河谷青的选育. 黄文静,王文智,邓成忠,姜娇,郑丽萍,马钧. 2012
[4]优质高产啤酒大麦新品种昆啤2号的选育. 杨春利,周红艳,曾亚文. 2014
[5]香蕉优质新品种-河谷青. 黄文静(等). 2012
[6]优质、抗病大叶茶新品种“云茶1号”选育. 张俊,田易萍,徐丕忠,张惠. 2008
[7]优质粳稻新品种“云粳19号”的选育栽培技术及育种体会. 陈于敏,陈亮新,丁明亮,朱振华,苏振喜,世荣,袁平荣,邹茜,寇姝燕,刘慰华,赵国珍. 2013
[8]优质籼型软米光温敏核不育系云软221S的选育. 陈忆昆,涂建,奎丽梅,卢义宣,刘晓利,黄平,辜琼瑶,李华慧,杨久,张云. 2014
[9]优质香软米新品种云粳20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朱振华,袁平荣,赵国珍,苏振喜,寇姝燕,邹茜,刘慰华,陈于敏. 2013
[10]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籼稻新组合云两优9801的选育. 蓝舵,涂建,奎丽梅,邓伟,谷安宇,安华,陈忆昆,董阳均,董维,吕莹,管俊娇,张建华,张锦文,余琴,张笑,夏艳波,张恒,李小林. 2024
[11]高产优质大叶茶新品系“云抗12号”选育研究. 田易萍,徐丕忠. 2008
[12]高原香蕉优质新品种黄金蕉的选育. 金俊军,盛鸥,高凡,杨光柱,郑丽萍,马钧. 2013
[13]梨早中熟新品种早白蜜的选育. 杨健,王龙,王苏珂,舒群,李秀根. 2010
[14]宿生蓖麻新品种滇蓖3号的选育与生产示范. 高梅,代梦媛,郭丽芬,邓剑川,李文昌. 2018
[15]蓖麻新品种‘滇蓖2号’选育研究. 李文昌,高梅,郭蓉,邓剑川. 2013
[16]优质啤酒大麦新品种云啤10号的选育. 普晓英,曾亚文,张京,杜娟,杨涛,杨树明. 2014
[17]家蚕新品种蒙草×红云的选育. 沈正伦,田梅惠,丁善明,罗坤,黄平,朱水芬. 2008
[18]强宿根高产高糖甘蔗新品种云蔗101666的选育与评价. 张静,杨昆,吴才文,赵培方,夏红明,昝逢刚,姚丽,覃伟,赵丽萍,陈学宽,刘家勇,赵俊. 2024
[19]'师宗1号美味猕猴桃优良无性系'新品种的选育. 李坤明,邓玉强,陈伟,邓云峰,陈瑶,王连润,梁艳萍. 2020
[20]纤维亚麻新品种云亚1号选育报告. 杜刚,朱炫,刘其宁,吴学英,刘飞虎.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优质食味粳稻香软米新品种云粳37号选育及功能基因优势等位基因型分析
作者:赵国珍;陈于敏;吴志刚;刘慰华;刘似玉;刘家稳
关键词:粳稻;云粳37号;优质食味;功能基因;Wxy37
-
优化古树秋茶干茶中粗蛋白的提取方法与实际应用
作者:杨方慧;仝佳音;李晓静;王凯博;刘本英;邹茜
关键词:古树茶;粗蛋白质;蛋白质提取;价值化利用
-
云南紫色种皮稻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及其色素含量分析
作者:杨雅云;李舟;汤翠凤;张斐斐;董超;阿新祥;王斌;戴陆园
关键词:云南紫色米资源;遗传多样性;种皮色素;色素合成酶
-
云南不同亚种优质稻蒸煮食味品质及RVA谱特征值分析
作者:浦秋红;李婷婷;王明艳;刘慰华;邹茜;苏振喜;陈越
关键词:籼稻;粳稻;RVA谱特征值;品质性状;相关性
-
水稻品种对镉砷累积的差异研究
作者:吕本春;杨志新;付利波;陈检锋;尹梅;陈华;王伟;王应学;王志远;杨伟;苏振喜
关键词:镉;砷;水稻;积累;差异
-
优质香型粳稻新品种云粳48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作者:赵国珍;陈于敏;刘慰华;吴志刚;世荣;袁平荣;苏振喜;朱振华
关键词:粳稻;云粳48号;品种选育;栽培技术
-
高原粳稻群体遗传结构及其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
作者:世荣;刘吉新;陈于敏;李荣波;郑晔;张其钢;吴志刚;刘慰华;赵国珍
关键词:高原粳稻;SSR标记;群体遗传结构;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