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获奖成果
作者:
作者机构:
获奖名称: 科技进步奖
获奖等级: 三等奖
第一完成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获奖时间: 2017
摘要: 1、成果背景 魔芋产业是朝阳产业,在区域扶贫攻坚及国民膳食营养结构改善中起着重要作用,每年以5-10%的速度增长。魔芋是唯一能大量提供葡甘聚糖(KGM)的经济作物,KGM具有改善肠道微生态,预防“三高”等重要的保健功能,其产品可创造上百亿的产值;魔芋主要种植于我国的西南6省的山区、半山区,每亩可获产值5000元以上。云南省94%的国土资源是山区、半山区,是魔芋种植的适宜区,本成果之前各魔芋产区种植的是高度杂合的地方资源群体,种芋繁殖率低,仅3-4倍,种性退化、品质下降等问题突出。基于上述背景,在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立项资助下,产学研协同: (1)制定了云南省魔芋种植区划; (2)选育了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魔芋品种; (3)创建了魔芋良种高效繁育技术,为云南省及中国魔芋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新点 (1)系统收集云南及周边的魔芋资源,在不同生态区域进行魔芋资源保存评价,为魔芋种质创新、开发利用及云南省的魔芋种植区划奠定了基础。 昆明、富源、景洪建立三个资源圃,保存魔芋资源72份5000余株,进行种植区域的划分: ①花魔芋种植区域,海拔1000—2200米温暖湿润的山区、半山区; ②白魔芋种植区域,海拔600—1200米高温低湿的干热河谷一线的昭通等地区; ③珠芽类魔芋种植区域, 海拔800米以下高温高湿、光照充足的热区德宏、版纳等地。 (2)在云南省首次注册登记了适合高海拔种植的花魔芋优良品种“云芋1号”,鉴定了适合热区种植的魔芋品种“云魔迷乐一号”、“云魔迷乐二号”和“云魔迷乐三号”,填补了国内及国际空白。 “云芋1号”发病低,亩增产率在10%以上,KGM含量提高4%以上;“云魔迷乐一、二、三号”平均发病率仅3.2%,亩产值5000元以上。 (3)首创了魔芋实生种子代加代繁殖技术,新品种的选育缩短了3-4年。 人工授粉获得实生种子,适时取材,组培技术,打破了种子的生理休眠,当年可获优良种芋,实现了魔芋实生种子代加代繁殖,此技术选育的“云魔迷乐一、二、三号”3个品种选育周期比“云芋1号”缩短了3年。 (4)创新形成了魔芋良种高效繁育技术,良种繁育系数提高了50倍以上, 为生产上提供了整齐一致、健康的优质种芋。 ①种芋多芽繁育技术,核心种芋繁殖率提高到10倍以上; ②实生种子代加代繁殖技术,实生种子适时取材,组培技术, 打破休眠,每粒种子当年获得10以上的优良种芋; ③微型种芋的水培繁种方法,组培幼苗植入穴盘,水培90天倒苗,收获成熟的微型种芋,每年可繁育4次。 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3项,登记和鉴定新品种4个,编撰专著2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1篇。成果在云南魔芋产区推广应用,三年累计推广种植88500亩,良种繁殖基地7600亩,农业产值达204313万元,企业新增利润6804万元。
- 相关文献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霞脆桃在丽江地区引种栽培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
作者:汤王外;郭承刚;黄杏娥;徐春莲;郭应杰;杨文宏;苏畅;曹杨;王玲;和寿星
关键词:霞脆;丽江;引种表现;栽培技术
-
云南独蒜兰生物学特性 濒危原因及保护对策
作者:郭承刚;汤王外;和寿星;黄杏娥;郭应杰;杨文宏;苏畅;曹杨;王玲;徐春莲
关键词:云南独蒜兰;生物学特性;濒危原因;保护对策
-
云南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作者:卢文洁;尹桂芳;隆文杰;李程鹏;孙道旺;王莉花
关键词:金荞麦;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小孢拟盘多毛孢;生物学特性;云南
-
不同温度调节对云南独蒜兰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作者:徐春莲;和寿星;汤王外;黄杏娥;杨文宏;郭应杰;苏畅;曹杨;王玲;郭承刚
关键词:云南独蒜兰;温度调节;组培苗;生长变化
-
农业科技档案价值开发利用研究
作者:王丽娟;和加卫;王蕊;和桂青;和琼姬;曹杨;王玲
关键词:农业科技档案;价值;开发利用;拓展;构建
-
兰科植物共生真菌研究进展
作者:杨文宏;黄杏娥;王玲;郭承刚;汤王外;和寿星
关键词:兰科植物;共生真菌;多样性和专一性;种子萌发
-
苦荞FtERF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及其表达分析
作者:张俊;蔡苏云;徐子豪;侯蕾;贺润丽;尹桂芳;王莉花;王艳青;卢文洁;孙道旺
关键词:苦荞;乙烯响应因子;生物信息学;表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