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一种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导致的侧耳属细菌病害
《中国食用菌 》 2019
摘要: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多个种均能造成多种食用菌子实体褐变及腐烂,是食用菌栽培中的主要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给食用菌栽培带来极大损失.从云南一家栽培场发生褐变和腐烂的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及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子实体中分离得到细菌病原菌株2株.经分析2株病原菌的16S rDNA序列完全一致,表明它们为同一物种.其16S rDNA序列在GeneBank中blastn分析显示与假单胞菌属菌种较为相似,有最高为99.56%的相似性.聚类结果表明该菌与常见的病原菌托拉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tolaasii Paine)为不同种,后续需要进行生理生化实验以确定其在假单胞菌属中的分类地位,该种的鉴定为食用菌病害的防治研究奠定重要的基础.
杨柳田头菇B交配型基因信息素受体片段的克隆与分析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简并PCR及DNA步移法,从杨柳田头菇Agrocybe salicacola YAASM0711菌株中扩增得到了一个4231bp的核酸片段。经过比对及序列预测,所获得序列中含有杨柳田头菇交配型编码基因中的信息素受体部分,其序列长度为1194bp,包含4个内含子,5个外显子的长度分别为217bp,113bp,67bp,138bp,449bp。拼接后的ORF全长984bp,编码327个氨基酸残基。该序列与灰盖鬼伞Coprinus cinerea、双色蜡蘑Laccaria bicolor信息素受体氨基酸序列较为相似,含有7个跨膜区。信息素受体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其与多个物种信息素受体聚集在一起,可能与真菌信息素受体的多种起源有关。
关键词: 杨柳田头菇 信息素受体 交配型 简并PCR 氨基酸序列
杨柳田头菇担孢子交配型偏分离成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8个杨柳田头菇菌株为材料,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担孢子单核体的各类交配型比例。结果表明,不同菌株都存在一定的偏分离现象但程度不同,12.5%的菌株担孢子交配型不呈预期的比例;单孢挑取时间过短会导致一些菌株极性的丢失,多数菌株其亲本型孢子多于重组型孢子的趋势,若将生长速度极慢单孢菌株排除在统计之外,发生偏分离的菌株占供试菌株的25%,在各菌株4种交配型中,除菌株Y2外,菌株Y1也发生严重的偏分离现象(χ2=47.40),菌株Y1亲本型出现了处理前没有的偏分离现象(χ2=38.19),整个群体亲本型和重组型的担孢子分布偏分离程度加重,而Y1自交后代因挑取的单孢数量相对少(37~75个单孢菌株)并未发生偏分离现象。因此,挑取时间作为一个人为因素会导致生长速度极慢的菌株丢失,而表现出虚假的偏分离现象,所以担子菌的交配型偏分离应该是孢子萌发力或生长速度导致的结果,而不是孢子比例差别的结果。
基于线粒体序列特征的茶树菇及杨柳田头菇分离物快速鉴定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特异的DNA序列,快速鉴定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及其形态上易混淆种,给种质资源收集及利用提供有效工具。以云南采集到的18个菌株为材料,其中5株为A.aegerita,13个为A.salicacola,并对线粒体小亚基V9区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发现A.aegerita比A.salicacola多1个约50碱基的插入片段,而其他序列组成一致。根据此特点,在插入区筛选到1个特异DraⅠ酶切位点。通过对18个菌株V9区PCR产物进行酶切,发现A.aegeritaV9片段能完全被切开,而A.salicacolaV9片段则为完整。根据此酶切方法,可以高效鉴定A.aegerita及A.salicacola2个近似种,为食用菌遗传及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