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消毒方法对家蚕微粒子的存活和侵染力影响
《环境昆虫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家蚕微粒子病是家蚕Bombyx mori的重要病害,探索其消毒杀灭方法对蚕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微粒子染色法和添食家蚕侵染法测试了温度、紫外线和消毒剂处理108个/mL家蚕微粒子后对家蚕微粒子的消杀作用,结果表明:温度对家蚕微粒子虫灭活温度为60℃处理30 min以上;使用20 wx功率紫外灯距离50 cm照射12 min及以上时,微粒子死亡率为47.70%,对家蚕侵染率为0;三氯异氰脲酸800 mg/L及以上浓度处理6 min以上家蚕微粒子死亡率为100%,对家蚕的侵染率为0;戊二醛癸甲溴铵200 mg/L及以上浓度处理6 min以上家蚕微粒子死亡率为100%,对家蚕的侵染率为0.3种消毒方法中温度法主要用于小型蚕具消杀微粒子;紫外线用于蚕业辅助设施的表面微粒子的消杀;三氯异氰脲酸和戊二醛癸甲溴铵均表现出较好的消杀效果,其中戊二醛癸甲溴铵较含氯的消毒剂三氯异氰脲酸稳定性强,刺激性小,对养蚕的金属腐蚀性小,可作为含氯消毒剂的部分替代使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蚕业生产中消杀微粒子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温度 紫外线 三氯异氰脲酸 戊二醛癸甲溴铵 消毒 家蚕微粒子
不同生长时期马缨杜鹃光合特性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广西植物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高山杜鹃的光合能力在不同季节对环境因子适应的动态变化,该文以被广泛引种栽培的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为材料,露天种植在2加仑塑料盆中,利用气体交换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马缨杜鹃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生长阶段影响马缨杜鹃光合作用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云南昆明地区,马缨杜鹃的生长与其光合变化重叠,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可准确反映其生长周期的变化.在5—7月的生长初期,马缨杜鹃的净光合速率(Pn)快速增加,气孔导度(Gs)是此阶段影响马缨杜鹃Pn的决定性因素,空气相对湿度(RH)则通过影响Gs和蒸腾速率(Tr)来对Pn产生较大的间接效应,可通过增加RH来激发光合潜能以促进生长;在7—10月的生长盛期,RH高,Gs大,Pn较高且稳定,但受昆明地区独特气候的影响,该时期内较低的气温(AT)是影响该时期光合生理的重要因子,此阶段可通过增加AT来提高Pn以促进马缨杜鹃的快速生长;在10月之后的生长后期,AT和RH快速下降,气孔关闭,光合系统Ⅱ的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n逐渐降低,Gs和Fv/Fm是该阶段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马缨杜鹃的科学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几种环境因子对光叶紫花苕种子萌发的影响
《中国草地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光叶紫花苕(Vicia villosa Roth var.glabresens Koch)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纸上萌发和盆钵法,探究温度、光照、水分、盐分和埋深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40℃温度极显著影响种子的萌发,种子的萌发率与萌发速率随温度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适萌发温度为22.8℃;在25℃和30℃时,光照可显著促进光叶紫花苕种子萌发,其余温度条件下无显著影响;光叶紫花苕种子萌发率与萌发速率随PEG与NaCl处理渗透势的降低呈下降趋势。在渗透势-0.2~-1.4MPa下,相比PEG处理,种子的萌发速率在NaCl处理下更高,NaCl处理渗透势在-1.4MPa时的种子萌发速率为0.11;当PEG、NaCl处理的渗透势分别为-1.35MPa和-1.59MPa时,种子几乎不萌发;种子的出苗率随埋深的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适宜播种深度为1~4cm。
关键词: 温度 光照 水分 盐分 埋深 光叶紫花苕 种子萌发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云南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通过观察和记录不同温度半夏种苗和组培苗的倒苗情况,以期确定半夏倒苗的环境温度临界值,为实际生产中防止或减少倒苗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半夏种苗倒苗的临界温度约为30℃,而半夏组培苗的倒苗的临界温度约为32℃。生产中宜选择温度范围适宜的区域,结合适当的综合栽培技术措施,使环境温度维持在30℃以下,以延缓或防止倒苗,延长生长周期。另一方面,采用抗逆性强的组培苗或脱毒苗进行栽培,可减少或防止倒苗,提高半夏产量。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
《环境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草地贪夜蛾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本文在5个恒温条件下:20℃、25℃、28℃、32℃和35℃,采用玉米苗作为饲料,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0~35℃温度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完成一个世代发育历期在23.0~48.3 d;其中,卵、幼虫、蛹、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70℃、11.11℃、11.01℃、5.65℃和9.21℃,有效积温分别为:39.40日·度、201.25日·度、134.12日·度、171.06日·度和636.53日·度;20~32℃是卵、幼虫、蛹和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15℃、35℃恒温条件下不适宜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根据本试验测定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推测草地贪夜蛾在滇中、滇西、滇南、滇东南、滇西南、滇东北、滇西北年发生世代分别为2.18~8.59代、2.28~10.15代、3.43~12.13代、3.15~8.46代、2.75~9.39代、1.38~6.87代、1.11~6.72代。
温度对矮牵牛生长发育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以矮牵牛(Petunia hybrida)重瓣豪放双瀑布、单瓣豪放梦幻、单瓣迷你地毯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温度对矮牵牛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矮牵牛生长发育最佳温度为16~25℃,且温度恒定于21~25℃区间株高、冠幅、侧枝、开花朵数增幅最大;温度处于25~35℃区间植株会发生徒长,开花朵数下降;温度高于35℃或低于15℃对矮牵牛的生长都有抑制效果,抗病性降低,叶片大面积萎蔫,甚至枯死.
关键词: 矮牵牛(Petunia hybrida) 温度 生长发育
温度、水分双因素复合胁迫下滇重楼种子的生理机制研究
《植物生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滇重楼种子为材料,设置温度(高温30℃、常温20℃、低温4℃)和水分湿度(高湿15%、中湿10%、低湿3%)复合9个双因素处理,随胁迫时间(10、30和60 d)测定5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单一的高温、低温和15%水分胁迫使可溶性蛋白(SP)含量升高,而复合胁迫使可溶性蛋白维持在较低值且变化不显著.单一的高温、15%和3%水分胁迫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而高温复合水分胁迫30~60 d时SOD活性极显著下降.单一水分胁迫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而高温复合水分胁迫使上升幅度更显著.过氧化氢酶(CAT)较其它酶活性更稳定,在高温下差异不显著.而在低温复合3%水分胁迫处理下SOD和CAT活性均逐渐升高呈显著性差异,且在60 d时与单一胁迫对比SOD、POD和CAT活性增加,同时低温可使MDA含量维持在较低值,说明适当的低温复合水分胁迫促进滇重楼种子的生理活动.据主体间检验、相关性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温度、水分、胁迫时间及其交互式检验均对可溶性蛋白、SOD和MDA均极显著影响,可溶性蛋白与SOD和MDA呈显著负相关, SOD和MDA可作为滇重楼种子的抗性生理评价指标.
关键词: 滇重楼种子 复合胁迫 温度 水分 生理特性 适应机制
不同温度条件对洋桔梗切花生长发育与品质的影响研究
《林业科技通讯 》 2019
摘要:以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Raf.)Shinners]"露西塔"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温度条件实验处理,测定株高、冠幅、茎粗,总花蕾数、花期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洋桔梗生长适温为20~25℃,在此温度区间内植株高度、花朵数量、花梗长度都要好于其他温度区间。温度长期过低或过高均会造成部分品种会发生簇生现象,特别是温度高于30℃时将造成洋桔梗植株大量簇生以及死亡,植株簇生导致生长停滞,莲座化,开花延迟甚至不能开花。温度大于25℃时有利于植株茎秆变粗且能适当提前开花,但长期高于25℃则会使花梗长度变短,是最终的切花品质下降。
关键词: 温度 洋桔梗 Eustoma grandiflorum(Raf.) Shinners 生长发育 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