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干旱胁迫下土壤湿温度效应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春播马铃薯出苗后,在全生长期土壤相对湿度处于23%~25%的干旱胁迫状态下,干旱处理的产量比正常供水减少71.3%,植株根重量平均减少49.6%,茎杆减少46.5%,叶片减少39.9%。在苗期根系和叶片的减产量最显著,苗期补水对根系和叶片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促进。茎杆差异更大表现在开花期,主要是对植株的株高和茎杆的数量、粗细减量有较大影响。干旱导致了土壤低温,全生育期(133 d),干旱处理的土壤积温仅为1572℃,比正常供水少1304℃,尤其在结薯膨大期土温仅6.7~11.9℃,可能有效的活动积温更少。推测土壤相对湿度减少1%,温度降低0.245℃。干旱和伴随产生低温的综合效应,造成马铃薯产量损失。干旱土壤日内湿度急剧变化,湿度差最大可以达到37%,这种急剧湿差加剧了土壤和植株的蒸腾作用。


十字花科白菜根肿病菌在不同温度、pH值条件下致病性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根肿病菌和土壤混合法,在休眠孢子浓度1×108(个/g土)条件下,设置7个温度及6个土壤pH值梯度,进行根肿病菌对白菜致病性测定,90 d后拔根调查根肿病菌侵染发病情况。测定结果,在pH值6时,不同温度梯度间白菜根肿病发病株率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株率从高到低的温度为30℃>25℃>20℃>35℃>15℃>10℃>5℃。5和10℃条件下,其根肿病菌侵染力弱,不发病或发病株率较低;15~30℃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发病率增加,但在35℃条件下,发病株率降低。温度25℃条件下,pH值为4、5、6、7、8、9的白菜发病株率分别为80.36%、100%、65%、10.77%、3.23%、0.0%。pH值4发病率虽高,但白菜生长受抑制,生长弱,存活率低。pH值7和8时,发病率较低,pH值9时没有发病,在pH值5和6时,植株生长良好,发病率也较高。表明根肿病菌侵染发病与温度、土壤pH值关系密切。


不同饲养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性比及羽化的影响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在室内研究了不同化蛹温度及羽化温度对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én自然种群性比及羽化规律的影响,试验共设4种处理,A: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5℃;B:化蛹温度25℃,羽化温度22℃;C:化蛹温度22℃,羽化温度25℃;D:化蛹温度22℃,羽化温度22℃。结果表明:(1)A处理条件下,雌、雄蜂的羽化历期为4 d(4~7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5天,羽化率分别为11.5%、12.5%。(2)B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5 d(5~9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7天,羽化率分别为11.5%、10.5%。(3)C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3d(7~9 d),雌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7~8天,羽化率为9.2%,雄蜂羽化高峰期为化蛹后第8天,羽化率为11.4%。(4)D处理条件下,羽化历期为4 d(9~12 d),羽化高峰期均为化蛹后第10天,羽化率分别为13.5%、13.9%。(5)A、B、C、D处理条件下性比(♀/总数)分别为0.41、0.39、0.82和0.76。在4个处理温度组合中,22℃条件下化蛹的蜂蛹性比要高于25℃,在5%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但在化蛹温度相同时,不同羽化温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6)化蛹温度为25℃和22℃时,性比分别为0.40±0.07、0.79±0.05;羽化温度为25℃和22℃时,性比分别为0.59±0.11、0.56±0.0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化蛹温度22℃与25℃处理间在1%水平和5%水平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1,P<0.05)。⑺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比(Y)、化蛹温度X1、羽化温度X2间的线性关系为Y=3.324-0.128X1+0.012X2(R2=0.753,F=9.975,P<0.01)。研究表明,相对于25℃而言,22℃左右更适合半闭弯尾姬蜂的室内扩繁。


‘勐海大叶茶’种子萌发特性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叶茶品种‘勐海大叶茶’(Camellia sinensis var.assamica cv.Menghai Dayecha)种子为材料,进行种子萌发特性的初步研究。研究发现,种皮对‘勐海大叶茶’种子的萌发存在一定的作用,含水量较高时,人为破除种皮有助于种子的萌发,随着含水量的降低,人为破除种皮反而降低了种子的萌发率。‘勐海大叶茶’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30℃,15℃以下时萌发率较低,容易发生低温伤害,变温处理对提高种子萌发率的效果不明显。基质对大叶茶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四种不同种植基质条件下,种子的萌发率趋于相同水平,证明基质类型并非影响种子萌发的关键因子。


温度和播种基质对5种野生百合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宝兴百合、大理百合、岷江百合、山丹花和黄绿花滇百合等5种野生百合种子为材料,利用4类不同基质,分别于室温和恒温条件下播种,探讨温度和基质对野生百合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5种野生百合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0℃,在红土和混合基质(腐殖土∶珍珠岩∶红土=2∶1∶2)中3~7 d开始萌发,在腐殖土和草炭土中10~15 d开始萌发,萌发后均快速生长。岷江百合种子在腐殖土里发芽率最高,另外4种野生百合在草炭土里的发芽率最高。在草炭土里播种的百合种子,虽萌发较晚,但萌发后长势较快,以岷江百合种子生长势最快。


温度对酶抑制法测定蔬菜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抑制率为评价指标,采用酶抑制法快速测定大白菜和韭菜样品加农药标准品后抑制率的变化情况,研究不同培养温度和测定温度对大白菜和韭菜中甲胺磷和克百威残留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温度和测定温度均会影响乙酰胆碱脂酶的活性,25℃和37℃的培养温度和测定温度对酶的活性影响较小,实际分析过程可选用25℃作为蔬菜中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量的快速培养温度和测定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