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生物量分配(模糊匹配)
6条记录
灌水量和种植密度的配置对干热河谷紫甘蓝生物量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配置下干热河谷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rubra)产量形成机理,研究了不同灌水量5800 m3/hm2(I1)、4900 m3/hm2(I2)、4600 m3/hm2(I3)和不同种植密度79200株/hm2(D1)、52800株/hm2(D2)、39600株/hm2(D3)配置对紫甘蓝生物量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紫甘蓝植株外叶鲜重、茎鲜重和茎比例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减少降低了外叶-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紫甘蓝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外叶中。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紫甘蓝外叶鲜重、茎鲜重、叶球鲜重、外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球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外叶比例显著降低,叶球比例增加,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变化不明显。影响紫甘蓝生物量特性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灌水量影响较小,其交互作用不显著。I2D3处理的生物量特性主成分分析得分最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经济产量较高。这表明,I2D3处理为紫甘蓝最佳灌水量和种植密度。本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紫甘蓝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紫甘蓝 生物量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灌水量 种植密度 干热河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热河谷不同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分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为了优化干热河谷鲜食大豆滴灌模式,以鲜食大豆(G1005)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覆膜充分滴灌(T1)、膜下充分滴灌(T2)和膜下控墒滴灌(T3)3种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及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滴灌模式对鲜食大豆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产生显著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鲜食大豆荚果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T3处理显著增加鲜食大豆荚果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2)不同灌溉处理对鲜食大豆各部分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产生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荚果-根、荚果-茎、荚果-叶异速生长指数均增大,荚果生物量增长程度大于营养器官生物量增长量;T3处理叶-茎、叶-根、茎-根异速生长指数接近1,改变了根、茎和叶生长轨迹,促进鲜食大豆营养器官间生物量均衡分配.(3)不同灌溉处理对鲜食大豆产量产生影响,与T2相比,T1处理显著降低了鲜食大豆豆荚产量和灌溉水利用效率,T3处理豆荚产量变化不明显,但灌溉水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这表明T3处理通过增加生物量,平衡营养器官间生物量分配,增加了荚果生物量分配,进而提高荚果产量,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关键词: 干热河谷 鲜食大豆 灌溉方式 生物量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滴灌模式对干热河谷甜玉米生物量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滴灌模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以甜玉米(正甜68)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覆膜充分滴灌(T1)、膜下充分滴灌(T2)和膜下控墒滴灌(T3)3种模式对甜玉米生物量及分配、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滴灌模式对甜玉米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T3处理甜玉米茎-植株和叶-植株异速生长指数均小于T1和T2处理;而T1处理根-植株异速生长指数小于T2和T3处理;(2)T2和T3处理甜玉米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异速生长指数为1,呈等速生长关系,而T1处理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异速生长指数小于1,呈异速生长关系;(3)T1处理甜玉米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异速生长指数小于T2和T3处理。这表明不同滴灌模式能改变甜玉米异速生长轨迹,覆膜滴灌可能促进甜玉米茎、叶、地上部分和生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与T1处理相比,在甜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的前提下,T2和T3处理分别节水26%和44%,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 65和1. 43 kg·m~(-3)。可见,膜下控墒滴灌(土壤相对含水量下限为70%,上限为90%)是适用于元谋干热河谷甜玉米种植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

关键词: 滴灌模式 干热河谷 生物量分配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热河谷草本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干热河谷6种草本植物为对象,研究了水分、养分、刈割对生物量在根、茎、叶的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处理叶生物量质量分数从25.1%显著增加到31.2%,茎生物量质量分数从43.7%显著降低到34.2%;养分添加处理根生物量质量分数从34.0%显著降低到30.8%;水分处理对生物量分配没有显著影响.物种对根、茎、叶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适应贫瘠土壤的物种将更多生物量分配给叶和根,对茎生物量的分配相对较低.物种与环境因子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表明环境因子对不同物种的生物量分配影响不同.适应贫瘠土壤的物种叶-茎标度指数和异速生长常数大于其他物种,而茎-根标度指数和异速生长常数小于其他物种.养分显著增加了叶-茎和叶-根的异速生长常数,刈割显著降低了茎-根的标度指数,水分处理则没有显著效应.环境因素对器官间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生物量分配的种间差异及其对环境因素的响应特征可能对植物适应环境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 生物量分配 刈割 养分 水分 异速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水分对薇甘菊不同繁殖体单位存活能力和植株表型可塑性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土壤水分对入侵性植物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B.Kunth)的克隆繁殖和植株形态特征的可塑性,提高对该物种的预警能力和控制能力。【方法】在人工气候箱内通过模拟干旱和淹水条件,研究土壤水分对薇甘菊不同繁殖单位存活能力的影响;通过温室水分控制试验研究低、中、高土壤水分和水深1 cm条件下,薇甘菊植株的表型可塑性。【结果】除节间和不定根外,土壤水分对薇甘菊其它营养繁殖体单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营养繁殖体单位在同等土壤水分条件下的存活率存在差异。当土壤含水量为12.5%时,薇甘菊地下营养繁殖体不定根+节点、不定根+根状茎+节点的存活率显著大于其它营养繁殖单位,而叶片则不能存活;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各营养繁殖单位的存活率逐渐增大;当处于淹水状态时,在水深1 cm条件下,营养繁殖体节间、节点、不定根、不定根+节点不能存活,而其它营养繁殖体的存活率均超过80%;但水深为6 cm时,各营养繁殖体均不能存活。薇甘菊的主茎长、总分枝长、叶面积和主茎节间长均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分枝数则在高土壤水分含量下达到最大,且各土壤水分处理间差异显著;茎节数在中土壤水分含量下达到最大,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薇甘菊的地上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生物量以及地上生物量分配和叶生物量分配均随着土壤水分的增加而增大;而茎生物量分配在中等土壤水分含量下最大;地下生物量在高土壤含水量时达到最大,后在淹水状态下减小,而地下生物量分配则随着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减小。【结论】薇甘菊的克隆繁殖和植株形态随土壤水分变化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干旱(土壤含水量为12.5%)和淹水(水深1 cm)条件下,均可通过营养繁殖体克隆繁殖并生长,而在水深6 cm则不能存活。

关键词: 薇甘菊 克隆繁殖 表型可塑性 土壤水分条件 生物量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薇甘菊不同时期的营养繁殖及其生物量分配特征

西北植物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薇甘菊是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最具危险性的外来植物之一,较强的无性生长与繁殖是其种群快速建立和扩散的主要原因。该实验采用生长期(40d、30d、20d、10d)和养分(1倍Hoagland’s营养液、清水+土壤、清水)二因子设计,探讨薇甘菊根、茎、叶的营养生长与繁殖和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显示:(1)生长期对薇甘菊茎的存活率和养分对薇甘菊茎的净增生物量比例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但对其他指标影响均不显著(P>0.05);生长期和养分互作除对薇甘菊根的存活率和茎的分枝数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他指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P<0.01)。(2)所有薇甘菊根处理中的存活率为0,茎的分枝数在各处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3)随着生长期和养分增加,薇甘菊茎和叶的存活率及其生物量逐渐提高,且茎的分枝长、叶的分枝长及其分枝数逐渐提高,但中等养分更有利于提高生长期较短的薇甘菊叶的存活率、分枝长、分枝数及生物量。研究表明,薇甘菊不同营养器官在不同生长期和养分条件具有不同的存活情况以及形态可塑性和生物量分配特征。

关键词: 薇甘菊 营养繁殖 不同生长期幼苗 生物量分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