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双版纳周年繁殖区草地贪夜蛾发生动态
《云南农业科技 》 2025
摘要:为准确掌握云南南部周年繁殖区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种群常年发生动态。通过田间人工调查和性诱剂监测西双版纳州小花糯玉米种植区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和成虫发生规律,探讨西双版纳州小花糯玉米种植区成虫与幼虫发生盛期的相互关系。监测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全年发生,成虫发生盛期4-6月、9月至翌年1月,幼虫的发生盛期5月、8-9月,草地贪夜蛾对玉米危害严重,危害株率最高达100%。成虫4月的发生盛期过后30 d是幼虫发生盛期,幼虫8月下旬的发生盛期过后15 d是成虫发生盛期,成虫和幼虫发生盛期相互关联。4-5月和8-9月是西双版纳州草地贪夜蛾重点防治期,加强4月成虫监测预警“防早防小”,不造成产量损失,对玉米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云南元江地区芒果园桔小实蝇发生特点与关键气象因子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芒果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害虫。本研究对2020-2022年云南元江县桔小实蝇的周年发生动态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气象因子与该虫数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元江芒果园中桔小实蝇周年发生,总体呈现出种群数量冬季低、夏季高的规律。该地区桔小实蝇种群每年有2个快速增长期,3月种群数量快速增长,4-5月发生下降或增幅变缓,6月后种群数量再次快速增长,至7月达到发生高峰,后开始下降,到12月和次年1月为发生低谷。相关性分析表明,元江芒果园中桔小实蝇发生量与月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呈正相关关系,月降水量、月日照时数、月平均相对湿度和月最小相对湿度对桔小实蝇的发生影响小。经逐步回归分析发现,月平均气温是影响桔小实蝇种群数量变化的最关键气象因子,这为元江县或相同气候区蔬菜瓜果等重要经济作物的桔小实蝇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捕食螨释放量对其防控柑桔全爪螨效果的影响
《中国南方果树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在云南省泸水市怒江大峡谷的一个沃柑基地,2022年9月中旬于柑桔全爪螨不同种群密度(≤15头/株、25~55头/株和≥95头/株)区分别每株释放捕食螨1袋(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3 000头)和2袋(抗药性巴氏新小绥螨≥6 000头)后(以不释放捕食螨为CK),调查柑桔全爪螨种群动态变化,分析释放捕食螨对柑桔全爪螨的防控效果。结果表明,在柑桔全爪螨≤15头/株区,每株释放1袋和释放2袋捕食螨的柑桔全爪螨种群数量差异不明显,但与CK差异明显;在柑桔全爪螨25~55头/株区,每株释放2袋捕食螨的柑桔全爪螨种群数量明显低于释放1袋,且释放捕食螨的均明显低于CK;在柑桔全爪螨≥95头/株区,2个捕食螨释放处理的柑桔全爪螨种群数量均表现下降趋势,释放1袋的柑桔全爪螨种群下降速度低于释放2袋。在柑桔全爪螨≤15头/株区,捕食螨释放1袋/株和2袋/株均可起到好的防控效果,但考虑到防控成本,建议选择释放1袋/株。在柑桔全爪螨25~55头/株区,释放捕食螨2袋/株有较好的防控效果,第28天至第63天的防控效果达(84.19±4.99)%以上。在柑桔全爪螨≥95头/株区,释放捕食螨防控柑桔全爪螨的效果差,宜先使用药剂防控来降低柑桔全爪螨种群基数,再释放捕食螨。


桑蓟马种群动态及异色瓢虫对其的捕食功能反应
《蚕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桑蓟马在桑树上的种群活动情况以及异色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能力。采用5点取样,使用盘拍法对桑树上的桑蓟马种群动态进行调查,在室内选取异色瓢虫2龄幼虫和3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开展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桑蓟马发生高峰期与桑树生长旺盛期一致,即在4月下旬至5月桑蓟马数量迅速增加。桑蓟马若虫数量在发生早期、主要发生期和发生晚期,均要高于桑蓟马成虫,若虫最高数量为103.49头/枝。异色瓢虫对桑蓟马若虫和成虫的捕食作用符合HollingⅡ型功能反应模型,桑蓟马相同龄期时,异色瓢虫3龄幼虫的控制能力大于2龄幼虫,异色瓢虫3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的捕食上限最高为416.67头。异色瓢虫2龄幼虫对桑蓟马成虫的捕食上限最低为104.17头,异色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数量受自身密度的影响。异色瓢虫对桑蓟马具有较强的捕食潜力,并且对桑蓟马若虫的捕食数量高于对桑蓟马成虫的捕食数量。本研究可为采用异色瓢虫对桑蓟马进行生物防治的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种群动态研究
《植物保护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6年-2019年采用马来氏网监测昆明晋宁区十字花科蔬菜小菜蛾与半闭弯尾姬蜂成虫种群动态,结果表明:两者发生趋势基本一致,半闭弯尾姬蜂与小菜蛾具有跟随现象。小菜蛾和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全年有1~2个发生高峰期,半闭弯尾姬蜂成虫出现峰值滞后小菜蛾成虫峰值20~32 d。2016年-2019年半闭弯尾姬蜂发生高峰期分别在7月12日-8月30日、7月2日-8月21日、6月30日-8月31日、5月20日-6月10日,夏秋季寄生率明显高于冬春季,7月15日-10月30日半闭弯尾姬蜂寄生率在42.00%~87.21%,春季至夏初田间半闭弯尾姬蜂数量和寄生率较低,夏秋季是人工田间释放半闭弯尾姬蜂的最佳时期,研究结果为半闭弯尾姬蜂田间保护应用提供依据。


白背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在云南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的发生特征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云南稻区香型软米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和蜘蛛发生动态的影响,以地方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云恢290’‘文稻11号’‘红香软7号’为供试品种,‘Taichung Native 1’(TN1)为感虫对照,系统调查了白背飞虱、黑肩绿盲蝽和蜘蛛种群田间发生量。结果表明:大田期3个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田间虫量均略超过‘TN1’,表现为感虫;水稻分蘖期白背飞虱的峰期虫量2 500~3 863头/百丛,其中低龄若虫占80%以上。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黑肩绿盲蝽发生高峰期比白背飞虱滞后1周,而蜘蛛田间种群数量随生育期逐渐上升,在水稻成熟期达最大值。在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益害比接近1∶40。分蘖期低龄若虫对后期的发生量有重要影响,是防治关键期;水稻拔节期至蜡熟期可充分利用黑肩绿盲蝽、蜘蛛等天敌对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


利用性诱剂监测云南秋冬季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活动特征
《环境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闪讯TELE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成虫秋冬季活动特征(种群动态、活动日节律)及与田间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监测点都属于草地贪夜蛾的常年发生危害区,2019月8月1日-12月31日在各监测点均诱集到草地贪夜蛾,诱蛾量差异较大,总诱蛾量为滇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在滇南、滇中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高,日均诱蛾量分别为9.42头、8.54头,高峰期出现在8月17日和9月19日,诱蛾量85头、146头;在滇西南冬玉米零星种植区,田间湿度大,诱蛾量低,日均诱蛾量为1.21头,高峰期出现在12月23日,诱蛾量26头;在滇东北非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不高,日均诱蛾量4.47头/d,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诱蛾量142头;雄蛾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早晚双峰型",18∶00-03∶00和07∶00-11∶00,高峰期分别占总诱蛾量的60.79%和24.97%,成虫活动高峰期诱蛾量与空气的温湿度有微弱的相关性,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0.14<0.3,P=0.00<0.01,与湿度度的相关系数|r|=0.07<0.3,P=0.04<0.05。研究结果为改进草地贪夜蛾的性诱剂监测方法和完善成虫诱杀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群动态及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蝴蝶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受关注的类群和环境指示生物之一,其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能快速地反映环境的状况.哀牢山和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复杂多样的生境,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2016-2018年在这两个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蝴蝶资源及其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地蝴蝶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且哀牢山蝴蝶多样性较无量山丰富.哀牢山共观测记录5科83属149种,该地蝴蝶Shannon-Wiener指数(H′s)为3.92,物种丰富度为16.36,Simpson指数为0.97;景东县无量山样区共记录蝴蝶5科88属143种,Shannon-Wiener指数(H′s)为3.64,物种丰富度为15.04,Simpson指数为0.96.哀牢山、无量山两个样区共有5科99属178种蝴蝶.生境分析表明两地蝴蝶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哀牢山蝴蝶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 m以下,而无量山蝴蝶主要分布在1,100–1,400m之间.调查时段分析表明,两地蝴蝶主要分布在5–9月,哀牢山8月蝴蝶种类较丰富,而无量山9月蝴蝶种类较丰富.年份分析表明,哀牢山、无量山两地均以2016年蝴蝶多样性最丰富,这与适宜的气候及较弱的人为干扰有密切的关系.两地蝴蝶群落为中等相似,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64,共有种有114种(64.05%).鉴于无量山、哀牢山蝴蝶多样性较丰富,且有13种近危物种、3种易危物种和56种个体数极低(≤10头)的未列入红色名录的物种,因此蝴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蝴蝶 新平县哀牢山 景东县无量山 种群动态 生物多样性


昆明红火蚁种群发生特征
《生物安全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2013年10月云南省元谋县首次发现红火蚁。掌握红火蚁蚁巢各品级发生动态,能为当地红火蚁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15年1—12月,在昆明宜良县对红火蚁蚁巢取样、分离,红火蚁取样、称重,统计红火蚁各品级的头数。【结果】地上蚁巢红火蚁蚁群数量发生高峰期在8—9月,其次是3—4月。蚁后数量比例高峰在3—4月;有翅雌蚁比例高峰在4月,其次是7月;有翅雄蚁比例高峰的在5月,其次是9月;生殖蚁幼虫和蛹比例高峰的3、4和12月。地上蚁巢工蚁、兵蚁、职能蚁幼虫和蛹数量发生的高峰期在8—9月,发生小高峰期在4月。【结论】昆明红火蚁蚁群数量动态有2个峰值,第一个峰值为8—9月,以职能蚁防治为主;第二个蜂值3—4月,以生殖蚁和职能蚁防治为主。该结果为昆明红火蚁防控技术提供了数据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