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昆明桃园果蝇寄生蜂种类及其种群动态
《生物安全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为控制果蝇类害虫危害,需掌握昆明桃园内果蝇寄生蜂的种类及种群消长动态。【方法】2014年4—10月在云南昆明小河乡(25°10′55.07″N,102°47′52.51″E,海拔2200 m)桃树果园,利用香蕉、诱盒收集桃园内果蝇天敌昆虫寄生蜂并进行分类鉴定,对其种群动态进行监测。【结果】共收集到6种果蝇寄生蜂,762只。经过鉴定分别为茧蜂科的Asobara brevicauda和Asobara mesocauda、环腹瘿蜂科的Leptopilina japonica、瘿蜂科的Ganaspis brasiliensis、锤角细蜂科的Trichopria drosophilae、金小蜂科的Pachycrepoideus vindemiae。其中A.mesocauda(29.40%)、G.brasiliensis(17.85%)、T.drosophilae(47.77%) 3种寄生蜂的发生数量相对较多,且不同寄生蜂的种群动态随着季节呈现不同的变化。【结论】结合桃园内果蝇的种群动态,初步筛选出果蝇的优势天敌为瘿蜂科G.brasiliensis和锤角细蜂科T.drosophilae,并将对其的保护利用开展进一步研究。


云南稻区稻水象甲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种群发生特征
《生物安全学报 》 2016
摘要:【背景】2007年6月,云南省首次在嵩明县发现稻水象甲,为掌握其年发生世代、成虫和幼虫种群消长动态及其越冬特点开展此项研究。【方法】2008—2010年,采用田间系统调查法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大桥村稻区稻水象甲的种群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每年4月初气温回升(4月气温9.0~24.1℃,均温16.1℃),稻水象甲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动,从稻田周边越冬场所迁移至稻埂或秧田取食杂草和秧苗。5月中旬,随水稻的移栽,迁移至大田为害并产卵,孵化后的幼虫取食水稻根系。6月中旬水稻分蘖期,幼虫发生量达到高峰,虫量为3.17~11.33头·丛-1;7月中下旬水稻孕穗期,也是形成土茧的高峰期,土茧量5.90~9.00头·丛-1;7月下旬—8月中旬水稻抽穗和扬花期,成虫大量出现,数量达0.21~4.85头·网-1;8月中旬水稻乳熟期,成虫逐渐迁移至稻田附近向阳坡面的田埂和沟埂上,主要集中在0~3 cm有杂草覆盖的浅土层越冬,直至翌年的4月底,最大越冬虫量98.33~266.00头·m-2。【结论与意义】稻水象甲在云南省嵩明县水稻区年发生1~1.5代;种群发生动态与水稻的生育期紧密相关,4月初越冬成虫为害秧苗,7月份是防治成虫的关键时期。


甘蔗蓟马种群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为害情况
《应用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蔗蓟马Fulmekiola serrata的发生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的为害情况,为探讨该虫对不同甘蔗品种的选择性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田间种群动态调查于2013年4月初到7月末进行,研究了12个品种在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田块遭受甘蔗蓟马为害情况。【结果】甘蔗蓟马种群数量先逐渐上升后又下降,发生高峰期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12个甘蔗品种均受到甘蔗蓟马为害,其中,新植甘蔗中云瑞06-189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25.80头/株,闽糖01-77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7.80头/株;宿根甘蔗中ROC22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106.93头/株,云蔗06-80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33.60头/株。同一田块不同品种甘蔗蓟马若虫和成虫数量不等,同一品种宿根甘蔗蓟马数量多于新植甘蔗,株虫量差异范围为10.10~90.90头/株。【结论】甘蔗品种和植期影响甘蔗蓟马发生,不同品种甘蔗蓟马为害程度和抗性水平存在差异。


大螟和黄螟在蔗苗上的生态位及其种间竞争
《应用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大螟Sesamia inferens Walker和黄螟Argyroploce schistaceana Snellen在甘蔗上的生态位和种间竞争关系。【方法】通过对甘蔗苗期螟害枯心苗和螟幼虫调查,根据生态位理论测定其生态位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甘蔗苗期,大螟60%以上由蔗苗地上部位蛀入,黄螟90%以上由蔗苗地下和地面部位蛀入。在生态位方面,大螟时间生态位较黄螟宽,空间生态位则两种害虫相当,生态位相似性比例较高,种间竞争系数最高达0.7472。【结论】这两种害虫在蔗苗上竞争激烈。


昆明植烟土壤根结线虫种群动态研究
《昆明学院学报 》 2013
摘要:2008~2013年,采用全面普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昆明烟区土壤根结线虫种群动态进行调研.结果表明,昆明市植烟土壤中根结线虫的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危害已上升为当地烟叶生产的主要病害.危害线虫种类以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其在昆明市不同县区的植烟土壤中呈"不均匀分布";此外,昆明市植烟土壤中还存在少量的爪哇根结线虫和花生根结线虫,其主要分布在南部热量条件较好的石林、宜良等地.因此,烟草根结线虫病已成为影响昆明市烤烟生产的重要因素,对全市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应及时调整烤烟病害防治策略,采取合理轮作、品种轮换、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效保障烤烟生产安全.


昭通地区不同管理模式苹果园果树蓟马种类组成及其种群动态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2年4-10月对昭通地区有机示范园、常规管理园和化学防治园3类不同管理模式苹果园苹果树蓟马种类及其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在昭通地区苹果园苹果树蓟马有3种,分别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棕榈蓟马(Thrips palmi)和八节黄蓟马(T.flavidulus),其中西花蓟马为主要种类,占总数的58.62%,其次是棕榈蓟马,占总数的37.93%.3类果园蓟马的危害程度为有机示范园>常规管理园>化学防治园.从发生期来看,棕榈蓟马有1个发生高峰期,在4月下旬-5月中旬;西花蓟马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4月下旬-5月中旬和7月中上旬.蓟马类的危害期主要在4-7月,8月后随着气温的下降蓟马种群数量明显降低.


西花蓟马在月季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种群发生特点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是昆明花卉种植区主要害虫之一,本文对西花蓟马在不同月季品种和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种群发生特点进行了3年的调查。结果表明,西花蓟马在昆明全年发生,5—7月份是全年的发生高峰期。大棚栽培方式下,发生高峰期的虫量平均为8.7头/朵花;露地模式下西花蓟马的发生高峰期较大棚模式提前20~30 d,发生高峰期的虫口密度为9.0头/朵花。t-测验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模式间在0.05水平显著差异(P<0.05)。西花蓟马在不同品种上的种群消长动态基本一致,艳粉上的峰值密度平均为6.1头/朵花,超级品种上为7.5头/朵花,差异不显著。


昭通不同类型苹果园绣线菊蚜种群动态及其天敌群落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年对云南昭通不同类型苹果园绣线菊蚜的种群动态及其天敌群落组成进行了系统调查。按管理模式分成3类,每类型果园选取5棵12枝新梢的20个叶片进行害虫定枝调查,天敌调查采用树上目测、树盘扫网和诱集调查。结果表明,常规管理园绣线菊蚜的种群密度高于有机示范园和化学防治园;化学防治园绣线菊蚜的种群数量最低。三类果园天敌群落组成相似性差异较大,天敌物种数和个体数有机示范园均大于常规管理园和化学防治园,益害比最高达1.304。有机示范园的管理模式能较好的保护天敌,绣线菊蚜的种群密度也得到了很好得控制。


微小花蝽的发生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
《环境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下月季上微小花蝽种群的发生特点及其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在昆明月季种植区,微小花蝽每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是4~5月份和8~9月份,其中,以4~5月份种群发生量最高;露地月季田块上的微小花蝽种群密度明显高于温室大棚;微小花蝽在不同月季品种上的种群密度也有所差异,月季艳粉品种上的蓟马种群密度高于超级品种。微小花蝽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Na=1.2330N/(1+0.02333N),1天内1头微小花蝽成虫对西花蓟马成虫的最大捕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16.9头和7.7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