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昆明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动态与成灾原因初析
《长江蔬菜 》 2010
摘要:利用昆虫信息素对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动态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甜菜夜蛾发生从3月下旬开始上升,10月下旬下降,最高峰值出现在4~6月,冬季发生量小。大棚蔬菜作物幼虫发生高峰期为5~6月,露地蔬菜幼虫发生高峰期为6月;大棚切花作物上甜菜夜蛾幼虫周年发生,为害高峰期为6~9月。并根据种群动态分析得出,昆明地区甜菜夜蛾成灾原因除了甜菜夜蛾种群变化的扩散特点外,认为与昆明适宜的气候条件、栽培习惯和作物布局及防治措施等有关。


昆明大棚月季上西花蓟马种群动态与空间分布
《西南农业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蓟马对昆明切花产业造成了很大危害,西花蓟马近年来已成为昆明切花上蓟马的优势种。本文对昆明市大棚切花月季不同的时间、不同生育期蓟马若虫、成虫及西花蓟马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西花蓟马数量随花朵开放增加,最多为花中期16头/朵,西花蓟马在蓟马中所占比例在大棚内6月份可达100%。运用聚集度指标测定、Iwao和Taylor幂法则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蓟马成虫、若虫和西花蓟马成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且种群随其密度的升高分布越聚集;蓟马若虫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本身的聚集行为,或由此行为与环境(如温度、湿度、寄主养分、杀虫剂施用频率等)共同作用所致,而西花蓟马成虫聚集行为则更多由环境因子造成。


蔬菜棕榈蓟马种群动态及其防治技术研究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棕榈蓟马在十字花科蔬菜甘蓝上的种群动态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从4月中旬至7月下旬棕榈蓟马发生危害有4个高峰期,分别为4月中旬、5月中旬、7月上旬及7月下旬,其中7月上旬为全年最高峰;选用9种杀虫剂对棕榈蓟马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第1天,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1.8%爱福丁乳油2、.5%除虫菊素乳油、25 g/L菜喜悬浮剂及0.3%爱禾乳油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它药剂,其防效分别为94.3%,93.1%,81.2%,76.7%和76.7%;药后第3~5 d,所有供试药剂都表现出相对较高的防效,并以25 g/L菜喜悬浮剂防效最好,其次是10%除尽悬浮剂、1.8%爱福丁乳油、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其防治效果均在80.6%以上;在供试药剂中,3种生物源农药1.8%爱福丁乳油、2.5%除虫菊素乳油、0.3%爱禾乳油也有较好的防效,是无公害蔬菜生产中防治蓟马的理想药剂.


黑缘红瓢虫种群动态及捕食功能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对黑缘红瓢虫的种群消长规律和捕食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是黑缘红瓢虫发生的盛期。采用Holling-Ⅱ型方程和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模型对黑缘红瓢虫3龄、4龄幼虫和成虫捕食朝鲜球坚蚧的作用进行拟合,由模型得出,一头黑缘红瓢虫成虫、4龄幼虫、3龄幼虫对朝鲜球坚蚧的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76.31,35.61,32.24,其寻找效应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猎物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成虫的寻找效应大于幼虫,4龄幼虫寻找效应大于3龄幼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