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糖饲料对短头熊蜂工蜂群发育的影响
《中国蜂业 》 2020
摘要:为探讨不同糖饲料对熊蜂发育的影响,优化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的糖饲料组配,本实验用市售3种糖源(白砂糖、葡萄糖和果葡糖浆)组配7组不同的糖水饲喂无王工蜂群,并统计蜂群发育相关性状.结果 表明,饲喂不同糖饲料组配的蜂群发育期不同,其中工蜂产卵前期、子代雄蜂的卵期和幼虫拖出数存在差异,子代雄蜂的幼虫期、蛹期、出房时间、幼虫数、幼虫总重、蛹数、蛹总重量和初生重等发育性状指标差异不显著.饲喂白砂糖溶液,工蜂产卵前期和卵期最短,分别为3.00±0.00天和5.20±1.64天;而饲喂葡萄糖溶液时,时间最长,分别为6.50±1.97天和7.83±3.37天;白砂糖和葡萄糖混合液组幼虫拖出数量最多(3.76±2.66头),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本研究可为熊蜂繁育饲料组配优化提供基础数据.


种薯大小及播种密度对马铃薯青薯9号种薯繁育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原种和一级种薯为材料,研究青薯9号种薯不同大小和播种密度对其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种繁育中,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出苗时间较早,出苗率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一级种繁育中,出苗时间没有差异,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出苗率与原种繁育一致,而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出苗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2)原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薯块产量比种薯大小17.5~20.0 mm高,播种密度17.5万株/hm~2可获得最大薯块产量;一级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4.5万株/hm~2.(3)原种繁育中,获得最高薯块数量的最佳播种密度是17.5万株/hm~2;一级种繁育中,种薯大小45.0~55.0 mm和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7.5万株/hm~2则是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4)提高播种密度对增加中小薯个数占比具有促进作用,原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12.0株/hm~2、一级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6.0万株/hm~2时均能获得较理想的中小薯数量比.(5)综合以上各因素,有利于青薯9号小整薯种植模式的种薯繁育最佳播种密度推荐为原种17.5万株/hm~2、一级种整薯和切块薯块9.0万株/hm~2.


野生长果桑种质资源考察及繁育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考察了滇南地区113份长果桑资源材料,其中66份开雌花并结果,47份开雄花,果长最长达18 cm。66份开雌花结果的桑椹中有44份结实,27份发芽,通过嫁接和扦插,育苗成功率分别达到92.42%和87.9%。对27份具有代表性材料经嫁接后与野生株进行比较,嫁接株大都表现出米条长产果量减少、果形和叶幅略变大、1年生枝条节距变短等幼龄化现象,充分利用长果桑种的特殊经济价值,对促进蚕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具有积极重要意义。


雄蚕杂交种繁育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雄蚕具有健康好养、叶丝转化率高、丝质优良等优点,专养雄蚕比雌雄蚕混养可提高经济效益15%左右。雄蚕一代杂交种的制种方法同普通蚕种制作方法有所不同,详细介绍了雄蚕杂交种的繁育方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水稻良种“穗系标准化繁育”关键技术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对稻种原种常规繁育方法(三圃制)进行了6年(1999~2004)研究,并作了大量的改进,提出了稻种“穗系标准化繁育”原种的新方法,即“单穗选择,以穗为系,单本栽培,穗系比较,田间目测,整系去劣,混系繁殖”28字新方法。原种繁出来后进行快速繁殖,品系比较,区域试验,多点鉴定,示范推广。研究结果显示,云恢188、云恢290、滇优香1号。3个品种采用“穗系标准化繁育”与常规的“三圃制”繁育相比较,纯度分别达99.47%、99.93%、98.12%。原种繁出来后在云南7~10个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区域比较,试验结果:3个品种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12%、0.97%、1.04%,其它农艺性状无明显差别。实践证明,采用“穗系标准化繁育”比“三圃制”繁育,大大简化了良种繁育程序,提高了良种繁育的纯度,提高了效率,延长了优良品种的应用推广年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