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云南大叶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茶叶 》 2022
摘要:为了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云南大叶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凤庆大叶群体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FFP)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NPKM)3个试验处理,对茶叶产量进行连续3年(2018—2020)的监测并对其品质成分(茶多酚、氨基酸和咖啡碱)进行测定.结果表明,NPKM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叶产量和品质,与FFP处理相比,茶叶产量提高了20.0%,茶多酚、氨基酸以及酚氨比分别增加了15.9%、6.5%和8.9%,而咖啡碱无显著性变化,此外,回归分析发现茶叶产量、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和咖啡碱含量与化学氮施用量之间存在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函数关系,而除了咖啡碱以外,其与有机氮施用量之间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
对大叶种矮化密植茶园放养后茶叶品质变化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矮化密植放养半年、放养4年与常规生产茶叶感官品质、品质成分改变程度分析,认为常规生产茶树经过放养处理茶叶的感官品质都有提高,品质成分变化的共同点是咖啡碱含量明显增长。覆荫树下放养半年及放养4年处理的感官特征是口腔内苦涩能退化干净,其品质成分变化特点除咖啡碱明显增长之外,EGC、C也有明显增长;而没有生态覆荫处理的2个对照叶底,都呈现压重易烂的特征;放养4年处理茶叶,感官品质味浓协调,品质成分除了咖啡碱、EGC、C明显增长外,EC、ECG、儿茶素总量也在明显增加,品质大幅提高的原因是因为茶树高至2~4 m,初具林地生态环境特点,改善了茶叶萌发的光、温、湿小环境;从云南大叶种茶树发源于亚热带原始森林中下层,具有植物学耐荫性的特性出发,建议在部分区域将大叶种茶园发展成林-茶产业,或者将大叶种茶树作为林产业发展的下木树种与林产业共发展,构造云南"茶在林中,林中有茶"林-茶产业发展的模式,提升云南茶产业竞争力,提高云南林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功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平衡。
3种间种覆荫树对云南大叶茶品质影响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旱冬瓜、洋紫荆、云南樟3种树间种覆荫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分析,推断适宜云南大叶种茶的间种覆荫树类型。同时采摘间种树直接覆荫一芽二叶鲜叶与同地块2.5倍间种树高距离外茶鲜叶加工成蒸青固样和晒青茶样品,对每一种间种树覆荫对茶叶品质的改变做纵向比较分析,对不同树种覆荫品质特性做横向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旱冬瓜覆荫茶叶含氮化合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增长明显,滋味浓厚、回甘;洋紫荆覆荫茶叶EGC、EGCG、游离氨基酸增长明显,ECG、水溶性果胶等明显下降,滋味醇浓略带有洋紫荆花香;云南樟覆荫茶叶含N化合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大幅下降,EGCG增长明显,口感从苦涩突出转变为微涩协调。纵向比较3个树种覆荫茶叶的品质差异,得出覆荫茶叶含氮品质成分与该覆荫树种固氮能力相关。茶园间种树选择首先剔除有毒、有异味的树种,优先选择有固氮根瘤菌树种,间种树种应多树种配置,旱冬瓜可作为云南大叶种茶区主要的间种覆荫树。
关键词: 茶园 间种覆荫树 旱冬瓜 洋紫荆 云南樟 茶叶品质
不同遮荫树种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杉木+茶、樟树+茶、山苍子+茶三种间作茶园的土壤状况(养分、水分、容重)和茶叶主要生化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与纯茶园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和山苍子+茶间作茶园可有效提高表土层(0~20 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并可改善土壤水分和容重,而杉木+茶的土壤养分(全钾除外)和水分含量偏低;三种间作茶园中茶叶的咖啡碱含量都高于纯茶园,而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及酚氨比均低于纯茶园,其中杉木+茶间作茶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和樟+茶间作茶园的酚氨比显著低于纯茶园(ANOVA,p<0.05)。茶叶质量以樟+茶间作茶园中的茶叶品质最优。在三种间作茶园中,樟+茶间作茶园和山苍子+茶间作茶园较杉木+茶间作茶园更适宜在气候条件相似的茶区推广种植。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