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哀牢山、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蝴蝶种群动态及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蝴蝶是无脊椎动物中最受关注的类群和环境指示生物之一,其种群动态及群落结构能快速地反映环境的状况.哀牢山和无量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复杂多样的生境,含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了有效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2016-2018年在这两个自然保护区开展了蝴蝶资源及其种群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地蝴蝶均具有较高的多样性水平,且哀牢山蝴蝶多样性较无量山丰富.哀牢山共观测记录5科83属149种,该地蝴蝶Shannon-Wiener指数(H′s)为3.92,物种丰富度为16.36,Simpson指数为0.97;景东县无量山样区共记录蝴蝶5科88属143种,Shannon-Wiener指数(H′s)为3.64,物种丰富度为15.04,Simpson指数为0.96.哀牢山、无量山两个样区共有5科99属178种蝴蝶.生境分析表明两地蝴蝶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哀牢山蝴蝶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 m以下,而无量山蝴蝶主要分布在1,100–1,400m之间.调查时段分析表明,两地蝴蝶主要分布在5–9月,哀牢山8月蝴蝶种类较丰富,而无量山9月蝴蝶种类较丰富.年份分析表明,哀牢山、无量山两地均以2016年蝴蝶多样性最丰富,这与适宜的气候及较弱的人为干扰有密切的关系.两地蝴蝶群落为中等相似,Jaccard相似性系数为0.64,共有种有114种(64.05%).鉴于无量山、哀牢山蝴蝶多样性较丰富,且有13种近危物种、3种易危物种和56种个体数极低(≤10头)的未列入红色名录的物种,因此蝴蝶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 蝴蝶 新平县哀牢山 景东县无量山 种群动态 生物多样性
干热河谷区3个种源余甘子的光响应曲线特性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20
摘要:以云南干热河谷区3个种源余甘子幼苗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 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其不同光合参数,并绘制相应光响应曲线,比较了不同种源余甘子光合特性差异。结果表明:在低光合有效辐射(PAR)条件下,3个种源余甘子净光合速率(P_n)差异较小,随着PAR升高3个种源余甘子表现出较大差异。3个种源余甘子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在低PAR范围内迅速上升,随着PAR升高呈缓慢上升或下降趋势。3个种源余甘子胞间CO_2浓度(C_i)呈先急速下降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水分利用效率(WUE)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缓再下降的总体趋势。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种源余甘子P_n的光响应曲线,决定系数(R~2)在0.9982~0.9994之间。种源20180907-1的LSP、LCP及P_(n,max)均相对较高,利用强光的能力较强;种源20180907-2的LSP中等,LCP及P_(n,max)均较低,表观量子效率(α)较高,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且WUE较高,抗旱能力较强;种源20180907-3的LSP、LCP均为中等,对强光的利用能力中等。
前期土地利用方式对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 2019
摘要:于2016年4月和7月采用树栖陷阱法对瑞丽市3种类型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共采集蚂蚁229头,隶属于5亚科15属26种;3种类型柠檬园树冠层蚂蚁常见种的组成及其多度有差异,其中柠檬园Ⅰ有黄足立毛蚁等3种,柠檬园Ⅱ有黑头酸臭蚁等2种,柠檬园Ⅲ有光颚铺道蚁等3种;柠檬园Ⅲ中树冠层蚂蚁的相对多度和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柠檬园Ⅰ和Ⅱ的;柠檬园Ⅰ中树冠层蚂蚁的群落结构与柠檬园Ⅱ和Ⅲ不相似;柠檬园Ⅰ的指示物种为黄足立毛蚁等2种,柠檬园Ⅱ为印度大头蚁,柠檬园Ⅲ为史氏铺道蚁.因此,前期土地利用方式的差异对柠檬园树冠层蚂蚁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有影响,且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关键词: 树冠层蚂蚁 群落 前期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效应 柠檬园
滇西北不同居群牡丹种子性状综合评估
《江西农业学报 》 2017
摘要:从与牡丹籽油产业发展息息相关的种子性状着手,借助方差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探讨了11个野生牡丹居群的优劣,以及12个种子性状与样方内种子产量的关系。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居群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88.40%,居群间方差分量占总变异的80.57%,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单荚种子数、种子重在居群间方差分量百分比中占有较高的比重;维西县维登山加村和玉龙县大平坝居群在种子重、种子横径、种子纵径、单荚重、单荚种子数方面都显著高于其他居群,中甸县格咱冲古村居群和剑川县干禾村居群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玉龙县大平坝居群始终是优势居群,维西县维登山加村居群的优势被削弱,中甸县格咱冲古村和剑川县干禾村居群的优势开始显现。从样方种子产量和其他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可以看出,与样方内种子产量关联最大的几个性状是单荚总数、荚果总数、单荚种子数,而种子横径、种子重等指标明显被弱化了,在今后培育新品种过程中,在荚果选择方面,应优选单株荚果多、单果结荚数大的材料;在种子性状方面,种子饱满程度要注重培养种子横径,提高种子重。
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及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常规粳稻品种云粳4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和分次施用尿素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性状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下,密度相同时,分次施肥的处理比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和不施肥对照增产,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在相同氮肥条件下,直播稻产量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基本苗2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6万/667 m~2的处理产量居中,10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低。(2)在施用控释肥的处理中,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直播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施氮量相同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每穗颖花数刚好相反。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颖花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提高直播稻产量的主要途径。(3)当密度相同时,抽穗至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群体叶面积和总颖花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本试验中,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的分次施肥A1RPQ4处理的群体结构优于其他处理,群体茎蘖消长动态最为平稳,抽穗期至成熟期的总干物质积累量、颖花/叶比和粒质量/叶比最大,产量最高,达到875.14 kg/667 m~2。
云南泸定百合8个野生居群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8个野生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野生泸定百合8个居群均为二倍体(2n=2x=24),染色体基数为12,共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2)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形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3)染色体长度比为1.64~2.26,平均臂比为6.43~8.22,核型不对称系数为79.82%~81.77%。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多态性。
影响金铁锁居群药材质量的相关因子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15
摘要:对踏查的16个金铁锁居群的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测定浸出物含量、土壤有效成分含量;收集16个居群的气象资料,应用相关及通径分析评价农艺性状间及农艺性状与浸出物含量间存在的关系;应用典型相关分析评价农艺性状与土壤有效成分和气象因子组成两套变量集合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农艺性状间存在着广泛的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根重、一级分枝数、枝长和叶宽对浸出物含量有直接的正效应;土壤有效成分与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气象因子与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的典型相关关系。可通过合理增加土壤中的速效磷及控制一定比例碱解氮含量,使叶片长度缩小,从而促进金铁锁内含物的积累,使浸出物含量有效提高;将土壤中的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调节在一定的比例范围内控制根粗增加根重,提高金铁锁药材质量;极端低温也会通过根重间接地影响浸出物含量;≥10℃积温能通过根重直接的影响浸出物含量。
云南泸定百合野生居群的核型研究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 2015
摘要: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以便为这些野生居群的进化、遗传变异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从核型公式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石坎居群、双河居群、石林居群、马关居群、龙陵居群和泸西居群等6个居群;另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大关居群、旧城居群、扎西居群、文山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各居群的随体数为3~6个,主要分部在第1、2、6、8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各居群的染色体长1.64~1.92,臂比6.41~8.24,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从高到低可以将12个居群排列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都属于不对称性较强的类型。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大关居群、扎西居群和文山居群,它们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和臂比值相对最低,且它们均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第Ⅱ类包括旧城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第Ⅲ类包括石林居群、马关居群和泸西居群,它们的染色体长度比值相对最高,核型公式均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甘蔗蓟马种群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为害情况
《应用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蔗蓟马Fulmekiola serrata的发生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的为害情况,为探讨该虫对不同甘蔗品种的选择性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田间种群动态调查于2013年4月初到7月末进行,研究了12个品种在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田块遭受甘蔗蓟马为害情况。【结果】甘蔗蓟马种群数量先逐渐上升后又下降,发生高峰期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12个甘蔗品种均受到甘蔗蓟马为害,其中,新植甘蔗中云瑞06-189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25.80头/株,闽糖01-77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7.80头/株;宿根甘蔗中ROC22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106.93头/株,云蔗06-80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33.60头/株。同一田块不同品种甘蔗蓟马若虫和成虫数量不等,同一品种宿根甘蔗蓟马数量多于新植甘蔗,株虫量差异范围为10.10~90.90头/株。【结论】甘蔗品种和植期影响甘蔗蓟马发生,不同品种甘蔗蓟马为害程度和抗性水平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