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基因型和生态条件对小麦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氮高效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同基因型的7个高产小麦品种为材料,在丽江和昆明2地进行田间试验,综合分析基因型、环境对小麦氮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小麦氮肥生产效率和品质均显著受地点的影响,同时显著存在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其中,品种效应相对较小,品种×地点的互作效应对氮肥生产效率的影响较大,地点对品质的影响较大.2个地点中,丽江点的氮肥吸收和生产效率显著高于昆明点,但品质相对较差;7个品种中,不同品种氮效率因评价指标不同而存在差异,云麦77氮素吸收利用及转运能力均较强,且品质相对较好;云麦53、云麦64和云麦76氮素吸收能力强;云麦57和云麦68氮素利用、转运能力强,且品质好.[结论]兼顾品质和氮效率,云麦77是综合表现最好的品种,其次是云麦57和云麦68.
关键词: 籽粒品质 氮素利用效率 基因型 生态条件 云南 小麦
不同基因型花椰菜通用再生体系的构建
《安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以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薹茎段为试验材料,筛选适宜花椰菜快速繁殖的培养基配方,构建适用于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离体再生体系。结果表明:用75%C2H5OH消毒15s后,7%NaClO消毒10min处理不同基因型花椰菜的外植体,污染率为0,且茎段不变色、不影响后期分化;6-BA是理想的花椰菜不定芽诱导的细胞分裂素,6-BA 1mg/L+IBA 0.5mg/L是最佳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ZT 2mg/L+NAA0.1mg/L是最佳的促进不定芽快速生长的激素组合;6-BA 1mg/L+NAA 0.5mg/L是最佳的不定芽继代增殖的激素组合;MS+IBA 0.1mg/L+IAA0.1mg/L是最佳的促进无菌苗生根的培养基。
4个栽培密度对6个马铃薯基因型微型薯繁育种薯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密度对6个基因型马铃薯产量和大中小薯个数的影响。【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4种密度(主处理)和6个不同用途基因型马铃薯(副处理)两因素裂区设计,通过方差分析、线性拟合、多重比较显著性检验和相关性分析进行研究。【结果】不同基因型对产量、大中小薯个数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密度对中薯个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大小薯个数的影响达显著水平(Duncan多重比较)。密度和不同基因型之间不存在互作。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大中小薯个数增加,但薯块平均重量在降低。【结论】为了获得数量多的小整薯个数不同的品种有最适宜的密度。不同密度对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块茎大小分布呈规律的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可以很好的预测马铃薯大中小薯块茎个数和总薯个数。
玉米茎秆的支撑功能及其可塑性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植物茎支持功能相关性状出发,阐明其在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的可塑性变化及生态适应意义。【方法】定义玉米茎的3个支撑功能性状:(1)线密度=节间重量/节间长度;(2)承重自重比=节间承重/节间重量,其中,承重=节间上方全部组织与器官的重量(不包括该节间自重);(3)承重线密度比=节间承重/节间线密度。可塑性用塑性系数表示,此系数值仿照变异系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方差组分根据数据的期望均方模型估算。共包括6个田间试验,处理组成分别为:5个地点×2个品种组合、11个采样期×2个品种组合、4个种植密度(3.0—9.75株/m~2)×3个采样期组合、4个种植密度(2.4—6.0株/m~2)、3种施氮量×2个追肥期组合、高密无肥对比低密有肥。采用方差分析检验处理间差异,采用LSD比较处理均值,采用负对数模型拟合茎线密度依节位的垂直分布。【结果】节间线密度变幅为0.052—0.72 g DW·cm~(-1),其垂直分布符合负对数方程:线密度=a-b×log(节位);承重自重比变幅为7—51,承重线密度比变幅为122—260 cm,计入雌穗重量后以上两个数值比的最大值出现在穗下第一节间,分别为246和3 425 cm。茎功能性状在品种间、地点间差异明显,在灌浆中后期线密度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节间线密度持续下降,而承重自重比在较大密度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加大施氮量提高了线密度,但是却不影响承重线密度比。茎性状的可塑性表现为:线密度>承重自重比>承重线密度比,干物质在茎上各节间的承重投入受最优化策略控制。【结论】以上3个茎支撑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的承重特征,从一个新的角度刻划了干物质投入及其投资效率,有助于深入认识植物的干物质分配现象。
关键词: 玉米 茎 支撑功能性状 性状可塑性 基因型 地点与农艺措施 线密度 承重自重比 承重线密度比
大麻种质资源中大麻素化学型及基因型鉴定与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麻素(cannabinoids)是大麻植物中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四氢大麻酚(THC,tetrahydrocannabinol)和大麻二酚(CBD,cannabidiol)。本研究通过对我国不同来源地的23份大麻种质资源共69个单株材料中THC和CBD含量特征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鉴定了我国大麻种质资源的大麻素化学型及基因型。结果显示,69个单株中大麻素含量差异显著,THC含量均值为0.56%,范围为0.01%~2.45%;CBD含量均值为0.53%,范围为0~2.24%;根据CBD/THC含量比值,大麻资源可划分为毒品型(占44.93%)、中间型(占20.29%)和纤维型(占34.78%)3种大麻素化学型,毒品型、中间型中分别有93.5%和71.4%的植株中THC含量>0.3%,纤维型植株中THC含量≤0.08%。3种化学型遗传位点(共显性位点B)的基因型分别为BT/BT、BT/BD和BD/BD;BT等位基因(THCAS)存在10个变异位点,氨基酸序列有4处变异,BD等位基因(CBDAS)存在4个变异位点,均为同义突变。根据THCAS和CBDAS基因多态性,设计了一个共显性复合PCR分子标记,可准确鉴定出大麻3种化学型。研究结果揭示了我国大麻种质资源中大麻素含量、化学型和基因型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为大麻素遗传研究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供体材料对非洲菊胚珠离体培养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非洲菊胚珠为试材,研究供体材料的基因型、取材季节、发育时期和小花类型对胚珠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45个非洲菊基因型胚珠诱导培养90 d时,有29个基因型能诱导出不定芽,不定芽的诱导率超过10%的基因型仅有3个,不定芽诱导率最高达17.7%。胚珠诱导不定芽的效果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非洲菊花药未吐粉前,花序越成熟,不定芽诱导率越高,诱导时间越短;舌状花的诱导效果略好于管状花。四因素对非洲菊不定芽诱导效果的主次关系是基因型>季节>发育时期>小花类型,基因型是决定非洲菊不定芽诱导效果的重要因素,小花类型对不定芽的诱导效果没有显著影响。
低磷胁迫下大麦不同基因型磷高效特性的差异(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3
摘要:[目的]为了解二棱大麦和多棱大麦对磷高效的差异,以及不同性状磷高效的差异,探讨棱型和农艺性状与磷高效的关系。[方法]分别在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为1.32和36.6 mg/kg的条件下,对172个大麦品种其中国外大麦二棱的有79个,多棱22个,国内二棱58个,多棱13个进行磷高效相关性状的差异比较研究,调查株高,穗长,实粒数,秕粒数,主穗重,总穗重,总杆重,地上重,抽穗期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发现,除秕粒数,抽穗期为施肥>不施肥,其余性状都为施肥>不施肥。不施肥情况下株高,穗长,地上重,抽穗期差异大,而在施肥情况下实粒数,秕粒数,总杆重等性状差异大。二棱大麦中,除株高、实粒数是国内>国外,其余性状穗长,秕粒数,主穗重,总穗重,总杆重,地上重,抽穗期都是国外>国内;穗长和地上重两个性状在多棱和二棱大麦中是国外>国内;多棱大麦中,株高、秕粒数、总穗重、总杆重在不施肥情况下是国外>国内,在施肥情况下是国内>国外;多棱大麦中,实粒数、主穗重、抽穗期在不施肥情况下是国内>国外,在施肥情况下是国外>国内。[结论]抽穗期、实粒数、秕粒数、总杆重对磷高效更敏感,多棱大麦比二棱大麦对磷高效更敏感。
滇南农家大麻品种中大麻素化学型及基因型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1个滇南农家大麻品种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化学分析及同源克隆方法,研究了21个单株中2种主要大麻素——四氢大麻酚(THC)和大麻二酚(CBD)的化学型和基因型,以揭示大麻素含量、化学型以及基因型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工业大麻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1)化学检测结果显示,21个单株均含有THC,THC含量在0.07%~1.35%之间,其中7个单株仅含THC,5个单株含THC和微量CBD,9个单株同时含有THC和CBD,CBD含量范围为0~0.58%。(2)CBD/THC比值显示,该群体仅存在毒品型和中间型2种化学型,且中间型大麻中THC和CBD含量显著正相关。(3)基因扩增及测序分析结果显示,该群体为基因型杂合群体,群体内THCA合成酶基因存在5个变异位点,CBDA合成酶基因存在2个变异位点,但变异位点和THC及CBD的含量无直接关系。(4)群体内单株的基因型和化学型完全对应,且THCA合成酶基因及CBDA合成酶基因可作为分子标记来鉴定单株化学型。
关键词: 大麻 大麻素 四氢大麻酚 大麻二酚 化学型 基因型
甘蔗黄叶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中国糖料 》 2013
摘要:综述了世界甘蔗黄叶病毒(Sugarcane yellow leaf virus,ScYLV)基因型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ScYLV为正单链RNA病毒,全基因组由5895~5899个核苷酸组成。目前基于ScYLV基因组核苷酸序列的对比可将ScYLV划分为7种基因型,其中BRA基因型为主要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的ScYLV存在致病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