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氮磷钾配施对工业大麻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中国麻业科学 》 2015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氮磷钾配施对工业大麻品种云麻1号的生长、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与分配的影响。氮是影响大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氮、钾供应充分时,磷的影响不显著;缺氮时,增施磷、钾肥对纤维产量形成的作用微弱;对比NPK和NK配施,NP配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麻的生长与干物质积累;NK配施增加植株对氮钾的积累,但PK配施虽增加了植株对磷的积累,却减少了对钾的积累;大麻植株对钾积累最多,氮次之,磷最少。结果表明,氮磷钾三要素对大麻产量的贡献差异较大,三要素之间存在互惠和拮抗效应,从而影响大麻对它们的吸收与积累。
分室磷添加下菌根对滇池流域红壤间作玉米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磷矿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间作或菌根技术强化作物对土壤磷(P)的利用及增产增收的效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三室隔网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分室磷处理[不添加磷(P0)、添加有机磷(OP50)、添加无机磷(IOP50)]和根室不接种(NM)、根室接种丛枝菌根真菌Glomus mosseae(GM)对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的生长及磷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处理下的玉米根系最短和地上部生物量最高;OP50处理下,间作玉米的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单作处理。间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明显高于NM处理;接种GM处理的玉米根系生物量和株高均显著高于NM处理,且根系生物量以间作?GM?OP50组合处理下最高。接种GM条件下,P0、IOP50、OP50处理下的间作植株生物量较单作处理分别提高45.98%、111.33%、33.56%。单作条件下,无论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玉米地上部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何种种植模式及分室磷添加与否,接种GM处理的植物根系磷含量均显著高于NM处理。无论磷添加与否,间作?GM组合条件下的玉米地上部磷吸收量均显著较高,其中IOP50处理下的地上部磷吸收量显著高于OP50处理。间作?GM组合条件下,IOP50处理玉米根系的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OP50处理。可见,接种GM、分室磷添加和间作各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玉米的生长。综合菌根侵染、生物量及磷含量与吸收量、磷吸收效率等指标,所有复合处理中以间作?GM?IOP50组合对玉米地上部的促生作用最好,玉米磷素吸收最多,可望有效强化滇池流域红壤坡耕地磷素的利用。
关键词: 滇池流域 红壤 玉米 间作 丛枝菌根真菌 磷添加 磷吸收利用 生长
几种微生物菌剂对三七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枯草芽孢杆菌(A)、哈茨木霉(B)、德根贝(C_1、C_2、C_3、C_4、C_5)等微生物菌剂对3年生三七植株的病害发生情况、生长发育、地下部分干物质产量和三七根部不同部位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对三七植株的病害防治、生长发育、总干重、总皂苷含量均有一定的作用。处理C_1的植株发病率为13.25%,防治效果最佳;各生物菌剂对三七病害防治作用效果大小依次为:C_1>A>C_2>C_4>C_5>B>C_3>CK_2>CK_1。处理C_1对三七的株高、茎粗和剪口粗影响最大,比CK_1分别提高41.11%、44.44%和33.96%。处理C4对三七的叶长、叶宽影响最大,比CK1分别提高37.13%、24.27%。各生物菌剂处理对三七地下部分干重的影响效果大小依次为:C_1>C_3>C_4>B>A>CK_2>C_2>C_5>CK_1。处理C_3的剪口和须根的总皂苷含量分别比CK_1提高69.15%、248.24%,分别比CK_2提高87.34%、378.71%;处理C_1主根和剪口的总皂苷含量分别比CK_1提高59.61%和36.78%,分别比CK_2提高205.01%和51.49%。综合来看,处理C_1(97 mL/667m~2)对三七的病害防治、生长发育、产量及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不同漂浮育苗基质对灯盏细辛种苗生长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对比法观察记载不同基质对灯盏细辛的生长和农艺性状的影响,并用DPS进行方差分析和关联度分析,探索灯盏细辛漂浮育苗较好的育苗基质。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质对灯盏细辛漂浮苗生长和农艺性状影响差异较大;自制基质作为育苗基质种苗综合素质最好,茎叶生长健康、根系发达、粗壮,出苗率达到83.3%,成苗率提高36.1%,且无根腐病发生;12个数量性状与种苗的成苗率相关度较大的是种苗地下部分。因此可以看出用猪粪、玉米秸秆和珍珠岩按比例制成的基质作为灯盏细辛漂浮育苗基质最佳,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富源花魔芋对不同硝酸钾施用量的吸收利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展叶期不同硝酸钾施用量(0、337.5、675.0、1 012.5 kg/hm2)对富源花魔芋的长势、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干物质积累量、含钾量、球茎葡甘露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钾肥的施用对展叶期魔芋株高和展幅有明显的影响。尤其是8月前,株高增加显著;展幅增加延续到9月,以至于显著增加了魔芋的产量。最佳KNO3施用量为337.5 kg/hm2,平均单个大芋重量和折合产量最高,分别为0.375 kg和42 855 kg/hm2,生长系数为7.14,比对照增加55.2%。魔芋地上和地下部分含钾量均随着钾肥施用量增加而上升,说明魔芋是一种喜钾作物,对钾素营养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但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不明显,高施钾处理甚至比中施钾处理干物质积累量下降。魔芋地下部分植株钾增长率随钾肥施用量增加而降低,低施用量处理植株钾增长率最高为45.09%。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魔芋中葡甘露聚糖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当供钾量为1012.5 kg/hm2时,葡甘露聚糖含量最高,达到53.89%,是对照的1.49倍。低KNO3施用量处理,魔芋葡甘露聚糖产量增长率最高为411%。
不同播期对西南地区花椰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长江蔬菜 》 2015
摘要:为确定西南地区夏秋花椰菜的最佳播期,于2014年在云南通海地区分别设置了3个播种期:5月21日、7月11日、9月5日进行对比试验,研究播种期对不同熟性的花椰菜品种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对花椰菜生育期影响较大,且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平均每推迟1 d全生育期增加0.11~0.96 d。其次,随着播种期的推迟,早熟品种产量呈下降趋势,而晚熟品种则相反。因此,综合考虑生育期和产量因素,早熟品种在西南地区夏秋季宜提前至夏季种植,而晚熟品种则宜延后至初秋播种。
干热河谷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植物生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了解植物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生物量变化的响应机制对预测全球变化下植物生产力以及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干热河谷地区植物化学计量学塑性变化与植物生物量变化的关系,该研究以当地的典型燥红土为基质,观察水分、养分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6种植物的生长的促进作用,并分析这种作用与植物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水分、养分、物种及其二元交互作用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的作用。养分添加处理增加了32.55%的生物量,高频次水分处理增加了31.35%的生物量,水分与养分复合处理下生物量增加了110.60%。植物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与植物生物量对处理的响应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植物总体K:Ca、K:Mg、K:Mn、K:Zn、Mg:Mn的变化与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表明水分和养分处理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影响了植物养分的平衡,主要的变化趋势是高含量元素与低含量元素的计量比随着生物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此外,相对于植物生物量变化,处理类型和物种因素对多数化学计量学特征变化无显著影响,表明水分和养分处理对化学计量学的影响具有相同的驱动机制,即通过生物量变化最终影响化学计量学变化。植物生物量对水分和养分的响应可对植物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及生态系统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 可塑性 生物量
金沙江干热河谷辣木田间育苗试验初报
《中国热带农业 》 2015
摘要: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对自然储贮保存1~5年和当年采收的辣木种子,进行田间育苗试验,统计发芽(出苗)率;观测苗木生长,进行大田移栽和探讨苗木出圃定植。结果表明:播种后第10d左右开始出苗,第13~15d为出苗高峰,20d后完全停止;当年采收种和保存1~3年的种子发芽出苗率在61.8%~85.3%,保存4年及其以上的不足40%;辣木苗生长迅速,催芽移袋育苗,移袋后第66d,平均株高49.1cm,平均地径0.89cm;营养袋种子点播育苗,播种后第64d,平均株高61.2cm,平均地径0.94cm;大田移栽选用株高60cm左右,茎粗0.6cm左右,自带复叶8~9个的苗木定植。
关键词: 辣木种子 露地育苗 发芽出苗率 苗木生长 出圃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