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浅湿交替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5
摘要:2014年在宜良县利用楚粳38和云粳36进行浅湿交替灌溉试验,研究了水稻移栽至成熟期不同浅湿交替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浅湿交替天数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浅湿交替灌溉处理7天后产量比对照减产5%以上。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交替灌溉后受影响,但无明显规律,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产量产生差异。与对照相比,浅湿交替灌溉处理后前期分蘖增长快、齐穗期功能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齐穗期浅湿交替处理后茎、叶干重增加、穗干质量下降,成熟期茎、叶、穗干质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生化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鉴定水稻孕穗期耐冷种质资源的生化指标,以云南孕穗期耐冷标准品种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及粳稻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的BC4F8、BC4F9群体105个家系及亲本为材料,在大田冷水胁迫及正常温度条件下,连续在2011年和2012年于水稻孕穗期分别测定剑叶、花药和籽粒的26个生化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逐步回归分析和K-means聚类法进行指标筛选及耐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剑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叶绿素c、POD活性、游离氨基酸,以及剑叶和花药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CAT活性、抗坏血酸、游离脯氨酸和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蛋白质和γ-氨基丁酸含量对耐冷性影响显著,可作为穗期耐冷性鉴定综合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获得低温胁迫下以剑叶、花药和籽粒中各生化性状为对象的综合耐冷D值,用K-means聚类法对各D值进行联合聚类,可将丽江新团黑谷NILs的105个株系划分为3类,其中强耐冷株系32株,中度耐冷10株,弱耐冷63株。
关键词: 水稻 近等基因系 孕穗期耐冷性 生化鉴定指标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基于VBL增白剂细胞染色的水稻原生质体细胞壁变化检测
《贵州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快速、准确地观察水稻原生质体制备及培养过程中水稻细胞壁的去除和再生情况,利用荧光增白剂VBL细胞壁染色液对细胞进行染色,制片后置于激发波长为345nm、发射波长为430nm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发现,在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细胞周围发出的蓝色荧光初期表现分布均匀且荧光强烈,之后逐渐变为分布不均匀且荧光暗淡,最后蓝色荧光消失,表明纤维素逐渐被酶解去除;在原生质体培养过程中荧光情况与制备过程的刚好相反。结论:利用荧光增白剂VBL细胞壁染色液染色通过荧光强弱变化对比,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水稻原生质体制备及培养过程中细胞壁的变化。
农家保护云南水稻地方品种基因多样性的历时变化
《2014年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2014 CSCD
摘要:水稻是最早驯化的作物之一,其遗传多样性在人为选择和驯化的过程中逐渐降低。与现代选育品种相比,由当地农民保存的传统水稻地方品种可为水稻育种和改良在抗病虫性、抗逆性等特性方面提供丰富的遗传变异。因此,水稻地方品种是丰富水稻基因库的重要种质资源。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水稻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尽管由于新品种的培育与推广,云南省很多地方稻种资源已经在生产中被淘汰,但当前仍然有不少地方稻种因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抗病虫、品质优以及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等原因而以农家保护方式年年种植被保留了下来,而且很多地方稻种的种植历史在50年以上。因此,有效保护和利用云南水稻地方品种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不同年代...
低磷胁迫对水稻不同基因型苗期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营养学角度了解不同耐低磷水稻基因型在低磷胁迫时各基因型对氮、磷、钾3大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及利用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各基因型对低磷胁迫的适应能力与氮肥、钾肥的吸收量相关不显著,与磷肥的吸收量达显著负相关,即低磷胁迫下耐低磷基因型吸收磷肥量较正常磷处理下明显增加,低磷敏感基因型吸收磷肥量较正常磷处理下明显减少;水稻各基因型植株含氮量与氮效率、植株含磷量与磷效率、植株含钾量与钾效率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根据植株肥料利用效率(干重/含肥量)将水稻不同基因型分为4类:Ⅰ增效型、Ⅱ受抑制型、Ⅲ钝感型、Ⅳ互作型。在耐低磷基因型筛选时应选择肥效类型属Ⅰ型和Ⅳ互作型中磷肥利用效率较正常磷处理下增加的水稻基因型。
苗期不同基因型水稻耐低磷能力的鉴定与评价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对前人用不同方法筛选出的28份耐低磷种质资源在同一条件下进行苗期耐低磷能力研究,试验结果表明,35×10-6磷水平下可有效鉴定苗期各水稻基因型的耐低磷能力,以苗期相对根干重作为水稻耐低磷能力的鉴定指标即可。以相对根干重为筛选指标获得苗期耐低磷种质共14份,分别为武糯1号、盐粳2号、双城糯、麻酒谷、软稻子、大红芒、大白芒、有芒小红板稻、麻谷子、普粘7号、嘉农育257、农林12、意大利4号、滇屯502,这些品种可作为磷高效遗传研究或育种利用的重要种质资源。
关联分析及其在水稻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以连锁不平衡为理论基础的关联分析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解析植物的数量性状,以发掘优异等位基因。本文阐述了关联分析的理论基础连锁不平衡及其影响因素和关联分析的分析策略及统计方法等,并将其与传统的基于连锁分析的QTL作图进行了比较分析,综述了其在水稻营养品质、形态与农艺性状、抗逆和抗病虫性等研究中的应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超级稻Y两优2号在两生态区的抗倒性分析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2年在水稻特高产生态区(云南涛源)和太湖稻区(江苏丹阳),以超级稻品种Y两优2号为材料,通过比较倒伏指标、形态、生理特征指标,分析不同生态区抗倒性差异及氮素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结果表明,特高产生态区水稻倒伏指数显著低于太湖稻区。主要原因是其株高及重心高度较低,植株的弯曲力矩较小,基部茎秆弯曲应力、叶鞘单位长度干重弥补了其粗度及壁厚在抗折能力上的劣势。两生态区倒伏指数与弯曲应力、抗折力呈显著负相关。特高产生态区受氮素影响显著,随氮素用量增加,株高、穗颈高、重心高度、上三叶长度及干重显著增加,基部茎秆强度、充实度显著降低,抗折能力下降;太湖稻区增加氮素用量时,株高、上三叶干重显著增加,抗折力显著降低。氮素后移使茎秆机械强度降低,但有利于增加茎秆粗度及壁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