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黑甜玉米种质鲜果穗主要产量因子的遗传效应分析
《玉米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黑甜玉米种质材料20份,按Griffing(4)双列杂交法配制的90个测交种或组合为材料,采用朱军QGA软件及加性-显性模型(AD模型)分析被测试材料的鲜果穗重、穗长、秃尖长、穗粗、穗行数和行粒数6个性状的加性和显性遗传效应。结果表明,鲜果穗重和穗粗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穗长和穗行数受加性-显性效应制约,秃尖长和行粒数的加性与显性作用不明显,6个性状遗传力均偏低。综合被测试材料6个性状的加性效应值(一般配合力)和组合或测交种显性效应值(特殊配合力),筛选出2、7、8和11号4个优良材料及2×8、8×10、8×9、4×5和4×8共5个优良组合或测交种。


思茅地区核心稻种籼粳特异性标记的聚类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以云南思茅地区141份核心种质为材料进行程氏籼粳分类及其特异性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用程氏籼粳分类法把141份核心种质划为籼(13.5%)、偏籼(26.2%)、偏粳(14.2%)和粳(46.1%)4种类型;以粳稻和中间型为主,籼型较少.(2)用SSR标记聚类法把141份核心种质划为热带粳(Ⅰ)、早粳(Ⅱ)、偏籼(Ⅲ)、籼-中间型(Ⅳ)和粳-中间型(Ⅴ)5大类;Ⅴ类又可划分为籼-中间型-粳(Ⅴ-1)、粳-中间型(Ⅴ-2)和偏籼型(Ⅴ-3)共3个亚类.(3)无论是程氏籼粳分类还是SSR标记聚类均表现为不仅类间存在连续性变异,而且亚类内也呈现复杂的连续性变异;验证了思茅是云南稻种籼粳亚种的分化中心和遗传多样化中心之一,明确了海拔是籼粳分化的驱动力.


彩色马铃薯叶片再生体系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以云南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中心选育的4个彩色马铃薯品系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叶片离体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DE02-24-24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5 MG/L+NAA 0.2 MG/L;DE02-24-39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JC02-27-1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JC02-27-2的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3.0 MG/L+NAA 0.15 MG/L.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均可达到100%.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的最佳培养基分别为:DE02-24-24为MS+6-BA 2.0 MG/L+NAA 0.1 MG/L+GA3 3.0 MG/L;DE02-24-39为MS+6-BA 1.0 MG/L+NAA0.05 MG/L+GA3 2.0 MG/L;JC02-27-1为MS+6-BA 1.0 MG/L+NAA 0.05 MG/L+GA3 2.5 MG/L;JC02-27-2为MS+6-BA 3.0 MG/L+NAA 0.1 MG/L+GA32.0 MG/L.其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83.3%、100%、93.3%、100%.


中国冬播麦区小麦品种籽粒硬度的变异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为了明确小麦新品种(系)籽粒硬度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异,对65份品种(系)的籽粒硬度在北部冬麦区11个试点,以及43份品种(系)在南方冬麦区4个试点的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硬度类型品种所占比例不同,北片硬质品种的比例大于南片,软质和混合品种比例小于南片。北片各点参试品种籽粒硬度均高于南片,其中北片硬质品种的硬度大于南片硬质品种,软质和混合品种的硬度值与南片接近;硬度值最高的是西农8925-13,达99;最低的是WG6,为18。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籽粒硬度存在差异,北片47份硬质品种的硬度在不同地点间变异程度最小,变异系数平均值为7.5%,南片22份软质品种的硬度在不同地点间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6.3%;各品种的变异系数以周麦12号最小为2.6%,扬97-65最大为72.7%,各地点变异系数表现出南片各点均大于北片,其中南片江苏白马湖最高达49.7%,北片周口最低为26.7%,因此,品种间硬度在北片各地点较南片稳定。对北片品种(品系)籽粒硬度的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分析表明,硬度主要由品种固定效应决定,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较小,环境影响最小。
关键词: 普通小麦(T.aestivumL.) 籽粒硬度 变异


元谋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云南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绿色农业产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是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是市场与农户连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的基地,对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示范与推动作用。元谋县于2003年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55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之一,2004年列为云南省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16个示范县之一。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出发,分析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内涵、基本特点,提出元谋县绿色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特色和主要内容,提出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国冬播麦区小麦部分品质性状的基因型和环境影响及其相关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选择冬播麦区108份代表性品种(系)于2001~2002年度分别在南北两组区试15个试点种植,对其部分品质性状进行分析表明,北片各品质指标在不同品种和不同地点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品种间的变异大于品种×地点互作及地点间。试点之间相比,北片各点籽粒硬度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南片(里下和试点除外),籽粒蛋白含量和SDS沉淀值各试点相差不大。品种间相比,北片参试品种的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千粒重和SDS沉淀值普遍高于南片品种,其中北片依次分别为61,12.0%,44.8 g和11.0 mL,南片分别为44,11.5%,37.8 g和10.3 mL;北片品质性状变异幅度较小的品种频率高于南片,北片依次分别为66.2%,76.9%,78.5%和7.7%,南片分别为23.3%,39.5%,32.6%和7.0%。相关分析表明,品质性状间的关系与SKCS籽粒硬度大小有关,硬质麦籽粒硬度与SDS沉淀值和千粒重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8和-0.53,籽粒蛋白和SDS沉淀值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5;软质麦籽粒硬度与SDS沉淀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与千粒重无显著相关性,籽粒蛋白和SDS沉淀值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5。
关键词: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rumL.) 品质性状 基因型 环境 相关性


放线菌发酵提取物对百合炭疽病的抗菌活性筛选
《农药 》 2006 北大核心
摘要:从云南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到334株放线菌,以百合炭疽病菌作为指示菌,通过菌株发酵提取物对孢子萌发抑制、菌丝生长抑制和温室盆栽防治效果的测定,初步筛选出对炭疽病菌分生孢子萌发有较强抑制能力的18个菌株,对炭疽病菌菌丝生长有较强抑制能力的24个菌株,离体叶片防治效果60%以上的14个菌株,其中YIM31927、YIM31047等10株发酵提取物对百合炭疽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离体叶片防治试验均表现出了一致活性,筛选到一批具有开发应用潜能的放线菌资源。


云南小麦品质改良亲缘材料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
《麦类作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从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改良与种质创新中获得抗条锈病的后代材料,采用条中31、条中32、水源11-14、Hybrid46-7和Hybrid46-8等条锈菌多小种混合菌系,对18份由不同省份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63份云南地方小麦分别进行3年和2年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并对其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丰优2号、鲁植79-1、辽春10号、新春5号、皖麦18、安农2号、小偃6号和中优16号等8个国内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表现出高度慢锈特性,可作为云南小麦育种与地方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抗源亲缘材料;63份云南地方小麦中,33份表现免疫,1份表现高抗,1份表现中抗,27份表现高度慢锈,1份表现中度慢锈。
关键词: 云南地方小麦 种质资源 品质改良 亲缘材料 抗条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