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有核、无核沃柑落花落果期内源激素和矿质养分差异研究
《果树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有核沃柑和无核沃柑在落花落果期矿质养分和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为沃柑保花保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有核沃柑和无核沃柑为材料,从盛花期开始每10 d采集一次花、果和叶片,测定其矿质养分和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无核沃柑叶片和果实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在前期均低于有核沃柑,IAA含量在后期高于有核沃柑,第30天花果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高于有核沃柑,第50天叶片和花果茉莉酸(JA-me)含量显著高于有核沃柑;无核沃柑春梢叶前期N、P、Mg含量低于有核沃柑,但后期高于有核沃柑,无核沃柑春梢叶的Ca含量较低,秋梢叶的Fe、Mn、Cu、Zn含量低于有核沃柑。【结论】无核沃柑落花落果是IAA、GA3含量低和ABA、JA-me含量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矿质养分含量也有所差异。


斑籽木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与伴随卫星的分子鉴定及基因组结构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对杂草斑籽木Baliospermum solanifolium的侵染情况,自云南省元谋县小丙岭村番茄地周边田间地头采集具有黄化、花叶症状的斑籽木病样和健康样品,对样品中病毒及伴随卫星进行PCR检测、全基因组克隆和测序、SDT比对分析、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从2个斑籽木病样中共分离到4条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DNA-A全序列和4条β卫星全序列;分离的4条DNA-A全基因组序列均与TYLCV中国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0%;在分离的4条β卫星全序列中,2条β卫星分离物与赛葵黄脉β卫星(Malvastrum yellow vein betasatellite,MaYVB)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大于99.2%,另外2条β卫星分离物与中国番茄曲叶β卫星(tomato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ToLCCNB)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大于94.6%;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分离物均与云南省TYLCV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获得的所有序列均未发现重组现象。表明TYLCV可伴随不同种的β卫星共同侵染斑籽木,斑籽木是一个易感TYLCV的中间寄主。
关键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斑籽木 β卫星 重组分析 序列比对 发育树


加工兼鲜食型优质甘薯品种"徐紫3号"山地栽培密度试验
《云南农业科技 》 2025
摘要:为筛选出甘薯品种“徐紫3号”在建水山地适宜的种植密度,设计了66675株/hm2、50010株/hm2、40005株/hm2和33330株/hm24种不同的种植密度,并调查了甘薯的生育时期、形态特征、地上部鲜重、薯块产量和商品薯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对“徐紫3号”的生育期无影响;但种植密度过大(66675株/hm2)会造成分枝数减少,商品薯率降低,小薯率增加;而种植密度过小(33330株/hm2)会造成主蔓长增加,根冠比降低,产量损失严重;只有密度在40005株/hm2与50010株/hm2时,田间产量较高,折合单产分别为35217 kg/hm2和35661 kg/hm2,且能保持较高的商品薯率。综上所述,建水县山区坡耕地种植“徐紫3号”的密度应在40005~50010株/hm2为宜。


土壤消毒对连作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中国果树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不同土壤消毒剂对土壤消毒效果的影响,研究了石硫合剂、福尔马林对连作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期为防治苹果再植病提供科学依据。以石硫合剂、福尔马林消毒以及清水浇灌(对照)的连作苹果园土壤为材料,利用细菌16S核糖体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2种消毒剂对连作苹果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通量测序共得到5 844个细菌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2 085个OTUs为3个处理共有;石硫合剂、福尔马林、对照分别特有769、775、644个OTUs。与对照相比,石硫合剂、福尔马林消毒后土壤细菌Shannon指数均显著降低,Simpson指数均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CoA分析显示,不同处理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与对照相比,石硫合剂处理有6个门的相对丰度发生显著变化,其中酸杆菌门、厚壁菌门、TM7、WPS-2显著增加,而芽单胞菌门、硝化螺旋菌门显著降低;福尔马林处理芽单胞菌门显著降低,TM7显著升高。在相对丰度≥1.00%条件下,石硫合剂处理、福尔马林处理和对照分别有10、9、8个优势属,其中石硫合剂和福尔马林处理共有优势属4个,而2个消毒处理与对照均无共有优势属。石硫合剂、福尔马林消毒后,土壤细菌的多样性降低,但细菌的功能未发生显著性改变。石硫合剂消毒对细菌门组成的影响大于福尔马林消毒,2种广谱性消毒剂均改变了土壤细菌优势属的组成。其中,与福尔马林消毒相比,石硫合剂消毒更有利于有益菌酸杆菌门和芽孢杆菌属的积累。


常绿杜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指纹图谱构建
《园艺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genomic-SSR的分布特征分析和多态性SSR引物开发,并对61份常绿杜鹃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以实现种质间亲缘关系聚类及其亲本来源推测。开发出了15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亚属间通用性强的SSR引物,在61份种质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位点126个,每对引物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8.4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4681,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421和0.534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38。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将61份常绿杜鹃种质分成3个亚类群,与亲缘关系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结合已知谱系资料推测所引进日本品种的祖先亲本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分布地,且包括自育品种在内的所有品种均是以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sect.Ponticum)内物种为亲本的杂交种。利用5个SSR标记成功构建出61份常绿杜鹃种质的指纹图谱。


人工生草对干热河谷区芒果园杂草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草地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人工生草对芒果园杂草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穗序木蓝(Indigofera hendecaphyll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大翼豆(Macroptilium lathyroides)等5个豆科草种作为试验组在芒果园进行生草试验,以自然生草芒果园为对照,研究人工生草对芒果园杂草的生态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及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生草相比,5种人工生草模式均能降低芒果园的杂草生物量、物种数、个体数和ACE估计值(Abundance-based Coverage Estimator),提高干热河谷区的芒果园杂草多样性。人工生草影响了芒果园的杂草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改变果园杂草的生态位、功能群和群落结构,增加果园的生态稳定性。在5种人工生草模式中,穗序木蓝生草芒果园具有较高的杂草多样性和较低的杂草生物量,是干热河谷区芒果园最理想的杂草管理模式。


花生蔗糖含量与气象因素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为探究花生蔗糖含量与气象因素及含油量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400份花生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连续2年分别在湖北武汉(温暖区)和云南昆明(冷凉区)试验田开展试验,通过采集田间农艺、产量数据和气象资料,用Perten DA7250近红外光谱仪品质分析,用简单比较、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蔗糖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参试材料在冷凉区、温暖区平均蔗糖含量分别为5.823%和1.908%,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与生长期间的温度密切相关,与结荚期的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的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气温和≥10℃积温呈显著负相关,灰色关联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气温>积温,蔗糖含量与含油量呈显著负相关.冷凉区和温暖区平均蔗糖含量相差3.915%.研究发现,花生蔗糖含量受生育期内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影响大,且温度越高越不利于籽仁蔗糖积累,冷凉生境更有利于发展高蔗糖含量食用花生种质.降低花生品种的含油量可能有助于提高花生的蔗糖含量.试验还从400份供试种质中筛选出W26、W172、W225、W239、W251、W377和W411等7份高蔗糖含量的种质.研究旨在为培育优质特色食用花生品种提供种质资源及理论基础,为优质食用花生生产选择最优栽培条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生 蔗糖含量 气象因素 相关性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家蚕新品种云夏3和云夏4原种的最适入库冷藏及浸酸时间研究
《中国蚕业 》 2025
摘要:为了解不同冷藏浸酸参数对家蚕新品种云夏3和云夏4原种孵化率的影响,掌握其最适入库、最适冷藏及最适浸酸时间,以云夏3和云夏4原种为材料,产卵后分别经25℃库外保护36 h、48 h、60 h和72 h,再经10~12℃保护2 h后入库5℃冷藏。分别在冷藏35 d、40 d和45 d后出库,经15℃中间温度2 h,于2%福尔马林溶液浸泡8.0 min,用浓度18.87%、温度47.8℃的盐酸溶液浸渍,浸酸时间云夏3分设5.0 min、6.0 min、7.0 min 3个时间梯度,云夏4分设5.5 min、6.5 min、7.5 min 3个时间梯度,按二化性蚕品种的标准催青,催青至第12天调查蚕种孵化率。结果表明,蚕种孵化率因品种、库外保护时间、冷藏时间和浸酸时间等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缩短库外保护时间和浸酸时间、增加冷藏时间,对提高蚕种孵化率有比较明显的效果。最适入库时间云夏3A·云夏3B为60 h、云夏3B·云夏3A和云夏4A·云夏4B为48 h、云夏4B·云夏4A为72 h;最适冷藏时间云夏3A·云夏3B≥35 d、云夏3B·云夏3A≥45 d、云夏4A·云夏4B≥40 d、云夏4B·云夏4A>45 d;最适浸酸时间云夏3A·云夏3B和云夏3B·云夏3A为5.0~6.0 min、云夏4A·云夏4B和云夏4B·云夏4A为5.5 min。试验结果有助于提高云夏3和云夏4原种的孵化率。
关键词: 云夏3 云夏4 冷藏浸酸 家蚕原种 入库时间 冷藏时间 浸酸时间


种植密度对云南省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云麦114'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的研究
《农学学报 》 2025
摘要:研究种植密度对云南省最新审定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云麦114'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弱筋小麦新品种在云南省大面积推广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提供理论依据.以'云麦114'为试验材料,设置基本苗90万株/hm2(A)、135万株/hm2(B)、180万株/hm2(C)、225万株/hm2(D)、270万株/hm2(E)、315万株/hm2(F)和360万株/hm2(G)7个处理,3次重复,不完全随机区组排列,考察该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粒型性状、品质性状与茎蘖动态并进行方差分析与相关分析.'云麦114'的最高茎蘖数、有效穗以及三叶期、四叶期、五叶期、六叶期和七叶期的茎蘖数在7个种植密度下存在极显著差异,成穗率、穗粒数、株高、吸水率、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硬度值在各种植密度下存在显著差异,而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千粒重、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长宽比、粒长和粒宽在各种植密度下差异不显著,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的变化趋势都是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最后降低的趋势;该品种的有效穗以及三叶期、四叶期、五叶期、六叶期和七叶期的茎蘖数与其基本苗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778**、0.908**、0.767**、0.924**、0.850**和0.752**),株高和理论产量与其基本苗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536*和0.520*),穗粒数、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与其基本苗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450*、-0.449*和-0.467*),实际产量等其余16个性状与其基本苗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显著.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云麦114'的三叶期、四叶期、五叶期、六叶期和七叶期的茎蘖数、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成穗率、穗粒数、株高、吸水率、蛋白质含量、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硬度值等性状,而不会显著影响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千粒重、籽粒面积、籽粒周长、籽粒长宽比、粒长和粒宽,过低种植密度不利于该品种产量与品质特性的发挥.该品种在基本苗为135万~360万株/hm2时其产量均稳定在14389.50~16078.50 kg/hm2,即保持很好的丰产性与稳产性,且能够保持其弱筋小麦的品质特性,适宜在云南水肥条件较好的区域推广时使用.
关键词: ’云麦114’ 弱筋小麦 种植密度 产量性状 品质性状 茎蘖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