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风险分析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及标准制定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风险分析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解决国际食品贸易争端的依据.风险分析将成为制定食品安全政策,解决一切食品安全事件的宏观管理模式.通过对风险分析的方法、技术体系以及在世界各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认识到了风险分析在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和标准制定中的重要性.在分析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和标准制定中应用风险分析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中国食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制度的建议.


云南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生态差异
《中国水稻科学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和温室23℃条件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生态差异分析。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形态性状均与孕穗期耐冷性有关,耐冷指标性状每穗实粒数、穗颈长、每穗秕粒数、穗下节长、花药长及其体积、1~2节长与结实率呈较高的(≥0.549**)极显著(n=548,R0.01=0·112**)相关;相反,温室条件下仅有每穗实粒数、秕粒数与结实率相关系数较高。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的每穗实粒数、花药体积、穗下节长、穗颈长与结实率大小在5个稻作区间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这种差异既与株高、穗下节长、穗颈长和1~2节长等耐冷性状有关,又与地州或稻区间的气候和生态差异相联系;而温室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耐冷性状5个稻作区间差异不大,地州间结实率差异是每穗实粒数和秕粒数差异所致,而与耐冷性状关系不大。


云南红壤上蓖麻栽培的施肥技术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6 CSCD
摘要:以云南北亚热带气候下的红壤旱地为试验条件,选用蓖麻品种TCO-202为试验材料,依据蓖麻的营养特性和吸肥规律,结合云南红壤氮、磷、钾的含量与利用效率,制定适合云南红壤上蓖麻栽培的施肥技术研究方案。运用普通过磷酸钙(750 kg/hm2)和腐熟农家肥(15 000 kg/hm2)做基肥,以不施任何基肥为对照,并以尿素的3种施肥水平(300 kg/hm2,450 kg/hm2,600 kg/hm2)做追肥处理,对当年生和第2年宿生蓖麻的产量作综合分析。试验结果表明:TCO-202在云南红壤上栽培,以15 000 kg/hm2有机肥作底肥,450 kg/hm2尿素作追肥的产量最好,当年生和宿生都获得最高的种子产量,当年生蓖麻产量为2 403.35 kg/hm2,第2年宿生蓖麻产量为4 550.02kg/hm2。


多花菜豆繁育系统的研究进展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国内外就多花菜豆(PHASEOLUS COCCINEUS LAM)繁育系统的研究没有统一的定论,以DARWIN.FREE等的主流学者认为多花菜豆自花传粉结实率极低,是通过蜜蜂等虫媒参与传粉的异花传粉植物;然而MUMMERS的研究却表明蜜蜂并没有作用,它完全能进行自花传粉.多花菜豆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作物,生产中出现品种退化,产量及品质不断下降的现象.常规育种手段又难以保持所选育品系的特性.究其根源,是对多花菜豆繁育系统的认识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明确多花菜豆的繁育系统,即在自然状况下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粉机制和交配系统,从而促进云南省多花菜豆新品种的选育及良种繁殖等,促进其生产的发展和出口创汇.
关键词: 多花菜豆(PHASEOLUS COCCINEUS LAM) 创汇作物 繁育系统 种性退化


马铃薯组培技术中的壮苗研究
《云南农业科技 》 2006
摘要:以云南省农科院经作所马铃薯研究开发中心保存的严重发生退化的资源材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若外源激素的浓度过高,会引起马铃薯试管苗长势的退化;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宜逐步降低外源生长激素的浓度,直至完全不加任何生长调节剂,才能在保存马铃薯资源的同时保证资源的种性不变;活性炭(AC)对马铃薯无菌苗生长势的恢复有较显著的效果;液体培养基在马铃薯试管苗的壮苗中较固体培养基有明显的作用;用茎尖作为培养材料,也可以起到壮苗的作用。


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与普通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分析及其遗传关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采用NCⅡ设计,以Mo17、丹340、黄早四、掖478为测验种,24个QPM优良自交系为被测系,分析了产量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表现,根据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表现研究24个QPM自交系与4个测验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4个被测系中,产量一般配合力(GCA)最高的为齐205(23.81),其次为Pozarica8761(19.50);CA307与丹340之间的特殊配合力(SCA)效应值最高(37.84),其次为Si204-2早熟与黄早四(34.67);产量杂种优势最大的组合为齐205×丹340,其产量对照优势为34.96%,其次为H152-1-2×丹340,产量对照优势为34.75%;与Lancaster群遗传关系较近的被测系为:CML171、齐205、中系096/o2、CML170;与旅大红骨群遗传关系较近的被测系为:CML165、CML161、CML166、Si204-2早熟、新自330/o2-2、长631/o2-1、忻9101-1/o2、ZPL108/o2-7-2、新自401/o2;与四平头群遗传关系较近的被测系为:CML172-1-2-2、Pozarica8761、CA10139、H152-1-2、8129、忻9102-4/o2;与Reid群遗传关系较近的被测系为:Si204-1-1、CML163、CA307、长709/o2、8065QP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