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666条记录
田麦新品种“云麦49”选育及特征特性分析

云南农业科技 2007

摘要:小麦新品种云麦49(原编号012-2)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通过多年杂交选育而出的田麦新品种,组合为953-3317/33170。该品种于1999年至2001年由田麦选种圃提供参加产量鉴定试验,因田间表现突出,被提升参加2001年至2003年品种比较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曼地亚红豆杉在昆明地区的引种成效及其扦插繁育技术研究

西部林业科学 2007

摘要:从2002年起对四川引进的曼地亚红豆杉进行了5年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曼地亚红豆杉(扦插苗)在云南昆明地区比云南红豆杉(扦插苗)具有良好的适应性、生长势和较高的紫杉醇含量。4年生植株平均高度为143 cm,单株生物量平均重1 122 g,紫杉醇含量达0.022%。因此昆明地区引种曼地亚红豆杉是可行的,并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 曼地亚红豆杉 引种试验 扦插 繁育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富源魔芋丰产栽培模式探索

农村实用技术 2007

摘要:随着魔芋的大规模连片种植,加之魔芋种性的退化,给魔芋软腐病等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严重危害着魔芋的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种补催青技术

农村实用技术 2007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栽培稻的籼粳分化机理再论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综述前人在不同时期对栽培稻起源演化的代表性观点,并结合近年来对稻种籼粳分化机理的研究结果,重点研究了籼粳分化的机理并提出了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对籼粳分化的影响作用,其作用有三:一是确定籼粳分化的方向;二是积累和扩大籼粳分化的范围和程度;三是人工选择加上生态环境的自然选择的作用要明显大于单纯的自然选择。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栽培稻的起源与演化和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国栽培稻 起源 分化机理

中国野生稻对粮食安全贡献与保护进展

科技咨询导报 2007

摘要:中国野生稻尤其是普通野生稻解决在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中作用举世瞩目,但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导致野生稻的生境丧失、过度采集放牧、外来种的入侵和中草药利用等,野生稻居群遭到惊人的破坏。目前,野生稻保护尤其是原生境保护取得了明显进展,但野生稻居群原产地的精细报道造成野生稻难以有效保护,加强野生稻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关键词: 中国野生稻 粮食安全 保护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云县白莺山古茶资源考察

中国茶叶 2007

摘要:2006年10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资源课题组对白莺山古茶资源的分布情况、资源类型、利用现状等进行了初步调查,共采集到典型植株样本12份,照片110张,茶籽12份。现将考察结果简述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论中国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类型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整合前人在不同时期对中国杂交粳稻类型的研究,结合多年的实践,通过综合分析,分别论述了粳型三系杂交稻和二系杂交稻种质资源的类型。可为杂交粳稻的选育和生产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进一步研讨中国杂交粳稻类型提供整合的研究信息。

关键词: 中国杂交粳稻 种质资源 类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做强蚕业科技 促进蚕业发展

云南农业科技 2007

摘要:1云南蚕业科技发展现状云南蚕业科技推广的骨干为各级蚕桑站,目前全省有蚕桑站26个,管理和技术服务从业人员6000多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60人,中级技术人员316人,其他人员5512人。共有普种场4个,家蚕原种场1个,缫丝企业12家,从事蚕桑研究的科研单位主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猪苓生活环境考察报告

现代农业科技 2007

摘要:对野生猪苓的生活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野生猪苓多数生长在海拔2 500~3 000m的高寒山区,且处在湿度较高的小溪边、冷杉以及栎树等残留的树桩下面,土壤pH值在6.5~7.0之间,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7%~45%,且周围的树木种类较多。同时研究了与猪苓共生的密环菌生长情况。

关键词: 野生猪苓 形态 生活环境 密环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