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模糊聚类分析(模糊匹配)
146条记录
蚕豆病害叶的FTIR研究(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2

摘要:[目的]对蚕豆病害叶进行鉴别研究。[方法]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统计分析对蚕豆锈病、茎基腐病、轮纹病、黄化卷叶病和正常叶片进行鉴别研究。[结果]病害叶片和正常叶片的红外图谱相似,仅有几个吸收强度比存在差异;对光谱进行二阶导数分析发现,病害叶片和正常叶片的二阶导数光谱在1200~700cm-1范围差异明显,对该区域内的光谱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叶片之间、同种病害样品之间相关系数都在0.928以上,而病害叶片和正常叶片以及不同病害样品之间的相关系数降低;45个样品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正确率分别为73.3%和82.2%。[结论]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准确等优点,有望为蚕豆病虫害诊断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蚕豆病害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低温胁迫下粳稻选育品种耐冷性状的鉴定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来源于中国11个省份和其他9个国家的347份粳稻选育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来源粳稻选育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研究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份或国家粳稻选育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其冷水反应指数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云南和日本品种的孕穗期结实率及其冷水反应指数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从总体趋势上看,在自然低温下,除个别省份外,我国纬度相对较高的北方省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强于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品种;而在冷水胁迫下,品种的耐冷性与其来源地的关系并不密切,没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此外,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省份或国家粳稻选育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其品种的地理来源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与自然条件相比,冷水胁迫下粳稻选育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其品种的地理来源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关键词: 粳稻选育品种 孕穗期 耐冷性 自然低温 冷水胁迫 聚类分析

10种铁线莲的核型特征及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铁线莲核型特征与种间的亲缘关系,以10种(品种)铁线莲组培苗幼嫩根尖为材料,应用常规压片法分析染色体特征,并进行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核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除1个栽培种‘杰克曼’的染色体数为14外,其余9个种的染色体数2n=16,染色体基数为8;10种铁线莲核型特征参数种间存在的差异,可作为铁线莲属植物分类和亲缘关系判定的依据。以核型似近系数进行聚类分析,在核型似近系数为0.818 1时,10种铁线莲聚为3类;在核型似近系数为0.893 9时,10种铁线莲聚为4类。

关键词: 铁线莲 核型特征 核型似近系数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豆病害叶的FTIR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2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统计分析对蚕豆锈病、茎基腐病、轮纹病、黄化卷叶病和正常叶片进行鉴别研究。结果显示病害叶片和正常叶片的红外图谱相似,仅有几个吸收强度比存在差异;对光谱进行二阶导数分析发现,病害叶片和正常叶片的二阶导数光谱在1 200~700cm-1范围差异明显,对该区域内的光谱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正常叶片之间、同种病害样品之间相关系数都在0.928以上,而病害叶片和正常叶片以及不同病害样品之间的相关系数降低;45个样品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正确率分别为73.3%和82.2%。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具有快速、无损、准确等优点,有望为蚕豆病虫害诊断提供新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蚕豆病害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优化ACGM标记的甘蓝型油菜大籽粒材料聚类分析

江苏农业科学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从44对优化的ACGM引物中选出18对标记对16份油菜大籽粒材料和4份小籽粒材料进行聚类分析。聚类结果显示20份材料在相似系数0.6处分为A、B、C 3个类群,其中A、B类又可在相似系数0.67处分为A1、A2、A3、B1、B2 5个亚群。这18对引物分别稳定扩增出2~6条特异条带,扩增差异明显,多态性丰富,重复度高,表明优化的ACGM标记在甘蓝型油菜中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大籽粒 聚类分析 ACGM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田头菇属两个物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北方园艺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利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技术分析了田头菇属的茶树菇(Agrocybe aegerita)及杨柳田头菇(Agrocybe.salicacola)基因组DNA的多态性,使用11对引物组合建立了18个供试菌株的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18个供试菌株聚为两大类,彼此关系得到很好的分辨。AFLP技术可用于茶树菇和杨柳田头菇2个形态上非常相似物种的DNA分子指纹图谱构建。

关键词: 茶树菇 杨柳田头菇 DNA指纹图谱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红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强红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对筛选出的66份云南红花优异种质资源16个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果球着粒数,其次是株高、最末分枝高度和千粒重;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分枝总数,其次分别是单株有效果球数和第一分枝高度,最小的为顶果球直径;基于各种质间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把66份红花种质聚类并划分为6大类群。第Ⅰ类群可作为有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Ⅲ类群可作为高产量目标选育的亲本,第Ⅳ类群可作为大粒型选育亲本,第Ⅴ类群可作为高含油量选育目标亲本,第Ⅵ类群既是大粒型又是高含油量双重选育目标亲本。11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59%,第一主成分反映植株高度,第二主成分反映产量构成因子,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反映千粒重和果球着粒数。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红花地方种质资源的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

关键词: 云南 红花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野生茶树化学成分多样性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2012

摘要:以86份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借助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云南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异系数为0.11%~0.37%,其中,氨基酸的变异系数最大,达到0.37%;最小的是水浸出物,为0.1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水浸出物、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4项常规综合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100%,第1主成分贡献率为48.276%,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为27.637%,第3主成分的贡献率为17.764%。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66.8处把野生茶树资源聚为3大类:第1类包括39份资源,主要特点为咖啡碱含量较高;第2类包括14份资源,其主要性状为水浸出物,氨基酸和茶多酚的含量均低;第3类包括33份资源,主要表现在水浸出物和茶多酚的含量均高,显示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关键词: 野生茶树资源 化学成分 云南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形态特征变异研究

中草药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进行形态特征变异研究,为滇龙胆遗传多样性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对27个滇龙胆居群根、茎、叶的15个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滇龙胆不同居群、不同产地和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间,在不同植物学性状上均有一定变异,其中,叶片数、植株生物量、株高、分枝数等形态指标变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滇龙胆植株根条数、根粗和根干质量同植株地上分枝数、叶片数及茎叶干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27个滇龙胆居群可分为4组,其中第III组主要分布在黔西和川中南,比较适合作为高产优良品种选育的材料。主成分分析显示,茎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根条数、分枝数、株高、叶长这6个形态指标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滇龙胆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并以根部表型性状变异幅度最大。在筛选高产滇龙胆种质资源时可考虑分枝数、叶片数和茎叶干质量这几个外观形态指标。

关键词: 滇龙胆 居群 表型多样性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引进甘蔗种质工艺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聚类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法,对Q、VMC、FR、RB、CP、TCP等系列113份引进甘蔗种质的出苗率、分蘖率、宿根发株数、株高、茎径、有效茎、单茎重、蔗产量、锤度、蔗糖分、简纯度、纤维分、含糖量等13个工艺及农艺性状进行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含糖量、蔗产量与株高、有效茎、单茎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分与锤度、简纯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茎与茎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宿根发株数与出苗率、分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性状间存在多重共线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3个工、农艺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糖分因子、发株与纤维分因子、分蘖因子、茎径因子,5个主成分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75.16%。基于主成分分析结果,对113份引进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7个类群,Ⅰ类群属高纤维、低产种质;Ⅱ类群属出苗发株差、低产种质;Ⅲ类群属强宿根、高产种质;Ⅳ类群种质可作为能源甘蔗育种亲本进行杂交利用;Ⅴ类群属于高产、低糖种质;Ⅵ类群属低产、高糖种质;Ⅶ类群属于丰产、高糖种质。

关键词: 甘蔗 工艺性状 农艺性状 相关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