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DNA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进展 》 2011
摘要:从常规鉴定、生化鉴定及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等方面,阐述了玉米种子纯度鉴定的重要性。进一步对RAPD、RFLP、SSR和AFLP等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纯度鉴定和品种真实性分析中的应用潜力及存在问题进行比较,得出SSR分子标记技术是目前种子纯度和品种真实性鉴定中最适宜的技术。
导入热带种质的温带玉米自交系的利用潜力
《作物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5个热带及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5个导入热带种质并经连续回交改良的温带玉米自交系,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III杂交,共配制90个杂交组合。2008年和2009年以大面积推广杂交种云瑞6号为对照,对供试自交系进行配合力、杂种优势及利用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导入热带种质并经连续回交改良的温带玉米自交系YML598、YML58的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为极显著正值,在杂交育种中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单株产量配合力效应值与诸多产量影响因素的配合力效应值密切相关,雌雄间隔期、秃尖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而其他性状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产量对照优势H≥10%的组合大多为热带、亚热带种质×改良温带种质,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为极显著正值的组合均为热带、亚热带种质×改良温带种质,说明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与经热带种质改良后的温带玉米种质之间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且导入热带种质的温带系与热带、亚热带供体系的杂种优势仍然存在,其所属的杂种优势群并未改变。以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为供体,采用连续回交的方法改良温带玉米自交系是利用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玉米 回交 一般配合力效应 特殊配合力效应 对照优势
玉米中维生素A原研究进展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受维生素A(VA)缺乏威胁的人口高达5.6亿,其中很多是学龄前儿童和孕妇,严重的维生素A缺乏症可导致失明甚至死亡。玉米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研究和选育高维生素A原的玉米品种,可以极大地改善以玉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维生素A缺乏问题。就近年来玉米中维生素A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并对维生素A和其他营养元素的生物强化进行了展望。
玉米子粒6个油脂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0个油脂含量差异大的优良自交系,按(5×5)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子粒油分、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α-亚麻酸6个油脂性状之间的胚、胚乳、细胞质及母体效应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棕榈酸与硬脂酸的细胞质相关性最强,胚乳加性和胚加性相关次之;其余成对性状均表现为胚乳加性、胚加性相关最强,且胚乳加性相关强于胚加性相关,说明这些成对性状主要受加性相关控制。其中,玉米子粒油分与棕榈酸、亚油酸、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油酸极显著正相关。脂肪酸组分中,亚油酸与棕榈酸、α-亚麻酸极显著正相关,与油酸、硬脂酸极显著负相关;油酸与棕榈酸、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与硬脂酸正相关。
优质蛋白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加性—显性及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对8个优质蛋白玉米(QPM)自交系及其56个F1组合的9个性状进行分析,对各性状的遗传方差分量、遗传力、杂种F1代的基因型和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主要以显性效应为主,其次是显性与环境互作效应,采用多环境改良潜力较大;具有较大正向加性效应预测值的自交系一般配合力(GCA)普遍较高,自交系的加性效应预测值与GCA效应值趋势基本一致;具有较大正向显性效应预测值的组合产量一般较高,组合的显性效应预测值与产量趋势基本一致。
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玉米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10个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按(5×5)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分主要受胚、胚乳、细胞质效应的影响;油酸、亚油酸主要受胚、胚乳、母体效应的控制,3个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α-亚麻酸的胚效应最小,表现为加性效应且遗传率较高。4个性状胚乳、胚的遗传率均较高,且胚乳遗传率大于胚的遗传率。330、素湾1611、ZOL-1可用于提高油分;ZOL-3、ZOL-4、ZOL-5对提高油分和油酸有极显著效果;ZNL-1、330、1072、ZOL-1、ZOL-5可用于提高亚油酸;ZOL-4可作为提高α-亚麻酸的母本;ZOL-1可以同时提高油分、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相关分析表明,油分与油酸极显著正相关(rP=0.612**);油分与亚油酸(rP=-0.504**)、油分与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rP=-0.277**),所有成对性状均以胚乳加性相关最强、胚加性相关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