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作物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云南10个地区的830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4~1.40之间,平均为1.04,以芽叶色泽较高,叶基较低;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6~0.99之间,以红河地区较高,其次是临沧和文山地区,以昭通地区较低。14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27%~48.14%之间,平均为26.43%,以酚氨比较大,水浸出物含量较小;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变异系数在16.09%~25.75%之间,以文山、红河地区较大,昭通、大理地区较小。茶树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显示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的趋势。通过聚类分析,10个地区的茶树资源划分为3个地理组,东北部的昭通和东南部的红河各单独聚为一组,其他8个地区聚为第3组,显示云南茶树资源存在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生态地理的分化,初步推断东南部为云南茶树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


地方红花种质资源的形态标记聚类分析
《河南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高效地利用红花种质资源,按照《红花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云南本地红花36份种质资源的12项形态性状进行鉴定评价和标记记载,利用SPSS 19.0软件,采用欧氏距离和Furthest Neighbour法,根据红花形态标记的相似性对红花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亲缘关系.结果表明,资源材料间形态性状差异明显,36份红花资源材料划分为四大类群.第Ⅰ类群包含14份材料,主要形态特征表现为叶缘除YN-2mr为浅裂外,其余均为锯齿;叶形以卵形居多,椭圆形及长椭圆形次之;种子形状为椭圆.第Ⅱ类群包含11份材料,主要特征为叶缘多为锯齿,深裂和浅裂次之;叶形及外部苞片形状均以披针形为主.第Ⅲ类群包含3份材料,主要特征是种子形状全部为月牙形,叶形多为卵形,花色多为橘红色.第Ⅳ类群包含8份材料,主要形态特征是叶缘为全缘和锯齿各占一半,叶形多为椭圆形,披针形和卵形较少;叶刺多为少刺,无刺次之;外部苞片刺数均为无,花色多为橘红,红色次之,果球大,单株果球数多,该类群材料宜作为育种杂交亲本予以利用.由此,明确了红花种质资源的不同类型,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性状互补的亲本配制组合,为选育红花新品种提供参考依据.


野生大麻种质资源表型及其RAPD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部林业科学 》 2013
摘要:以中国12份野生大麻种质及4个对照栽培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栽培试验,调查叶长、叶宽和叶柄等11个表型性状,并采用CTAB法提取大麻基因组DNA,分析了其表型性状及RAPD标记位点的多态性,应用Farthest neighbor和UPGMA方法分别构建了表型及RAPD聚类图。结果表明,野生大麻表型变异非常丰富,11个表型在不同种质资源间的差异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01),其中变异最大的为千粒重,变异最小的为有效分枝数;14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106条带,其中79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74.52%。基于表型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分为3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全部12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且根据高纬和中低纬分为2个明显的分支,另外2个类群仅包括3份栽培大麻;基于RAPD聚类分析,16份大麻种质资源同样分为3个类群,总体上呈现地域性分布,但野生大麻和栽培大麻并未区分开,云南、新疆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东北、华北的种质资源聚为一类,西藏种质资源单独聚为一类。研究表明,我国野生大麻种质资源具有复杂的遗传多样性,应该结合表型和遗传位点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为野生大麻的利用和工业大麻品种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野生大麻 种质资源 类群 表型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甘蔗磷高效种质资源的筛选
《土壤与作物 》 2012
摘要:以35份甘蔗原种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不同供磷水平下,不同甘蔗原种磷素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甘蔗生物量、分蘖率、磷素吸收量、磷素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施磷和不施磷,甘蔗分蘖率、生物量、磷吸收量和磷利用效率在不同的种质间都达到差异极显著;甘蔗的分蘖数、生物产量、地上部磷吸收量、地下部磷吸收量、全株磷吸收量和磷利用效率在施磷和不施磷处理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低磷条件下,供试的35份栽培原种,具有高生物量、磷素吸收总量和磷素利用效率高的2份种质,分别是AO0005和AO0010。图1,表5,参16。


37份南瓜种质资源形态性状的多样性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以收集的国内外37份南瓜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形态学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0个形态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大(10.35%~69.44%),不同性状在不同的材料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形态学多样性。其中突出的是叶形、瓜形、瓜形指数、商品瓜横切面形状、老瓜肉色、种皮色、商品瓜横径等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性状是瓜形(69.44%)。此外,南瓜种质资源的其它一些性状也存在着许多明显的差异。


家蚕品种资源部分茧丝质成绩调查初报
《中国蚕业 》 2012
摘要: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蚕桑种质资源中心保存的136个家蚕品种的部分茧丝成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茧丝长在1 200 m以上的品种有13个;解舒率在62.51%以上的品种有48个;平均纤度最粗的为3.98 dtex、纤度最细的为1.90 dtex,纤度低于2.00 dtex的品种有1个、纤度高于3.51 dtex的品种有12个;断强力最高的为14.0 CN/dtex、最低的为6.3 CN/dtex,断强力超过11.6 CN/dtex以上的品种有30个;断裂伸长率最高的为36.1%、最低的为17.2%。各品种的丝质检验成绩为今后有目的地进行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云南红花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加强红花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对筛选出的66份云南红花优异种质资源16个形态性状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红花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最高的是果球着粒数,其次是株高、最末分枝高度和千粒重;性状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分枝总数,其次分别是单株有效果球数和第一分枝高度,最小的为顶果球直径;基于各种质间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把66份红花种质聚类并划分为6大类群。第Ⅰ类群可作为有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Ⅲ类群可作为高产量目标选育的亲本,第Ⅳ类群可作为大粒型选育亲本,第Ⅴ类群可作为高含油量选育目标亲本,第Ⅵ类群既是大粒型又是高含油量双重选育目标亲本。11个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2.59%,第一主成分反映植株高度,第二主成分反映产量构成因子,第三、第四主成分分别反映千粒重和果球着粒数。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红花地方种质资源的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
关键词: 云南 红花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