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南地区荞麦根结线虫危害与前茬作物及苦荞产量的相关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开展西南地区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与前茬作物及苦荞产量的相关性研究,为该地区苦荞生产合理布局和根结线虫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苦荞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调查和人工接种试验,分析苦荞根结线虫发生危害与前茬作物及苦荞产量的相关性。【结果】前茬作物为烤烟,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最为严重,发病株率为60.47%,病情指数为23.25;其次为甘蓝,发病株率为11.95%,病情指数为3.31;玉米、马铃薯、玉米和马铃薯套种、油菜及辣椒等前茬作物,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较轻,发病株率在均5%以下,病情指数在1.00以下;玛卡和休闲地,没有发现荞麦根结线虫危害。荞麦根结线虫病害级别和病情指数与苦荞产量的线性相关方程式分别为y=-0.4175x+3.086,R2=0.1473,y=-4.604x+600.35,R2=0.1652,2个方程式的a值分别为-0.4175和-4.604,R2值分别为0.1473和0.1652。【结论】荞麦根结线虫的发生与危害,与前茬作物密切相关,其中烟后种植苦荞,根结线虫发生危害最重,玛卡和休闲地没有根结线虫病发生;根结线虫病对苦荞产量的影响虽然呈负相关,但相关性较弱。


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培育高产品种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叶夹角是株型选择进而提高产量的重要指标,对叶夹角的形成及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子机理解析是开展耐密高产玉米品种选育的基础。从叶夹角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叶夹角的形态建成、遗传基础、分子调控机制及QTL定位和基因克隆等方面归纳了国内外对玉米叶夹角的遗传与分子调控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初步提出未来玉米叶夹角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耐密型品种,提高玉米产量潜力提供信息参考。


4种香花型石斛花朵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旨在利用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对香花型石斛花朵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为云南省香花型石斛兰种质资源筛选、新品种培育和石斛花精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通过SPME/GC-MS方法,对兜唇石斛、金钗石斛、铁皮石斛和美花石斛4种香花型石斛盛花期花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从4种石斛花朵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80种,所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反式-α-罗勒烯和月桂烯。其中,兜唇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乙酸异辛酯和反式-α-罗勒烯,相对含量为45.86%和37.3%;金钗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石竹烯,相对含量最高为20.7%;铁皮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α-蒎烯、柠檬烯和桉叶油醇,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1.49%、14.6%和13.6%;美花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乙酸异辛酯,相对含量为83.21%。石斛花朵中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主要挥发性成分对其香味起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石斛属 香花型 挥发性成分 固相微萃取方法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帝萝花'璀璨明珠'的植株高效再生
《广西植物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木本切花植物帝萝花‘璀璨明珠’繁殖效率低的问题,该文以帝萝花‘璀璨明珠’的幼嫩枝芽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本培养基对其长势的影响、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对其增殖和生根的效果,分析了其离体繁殖的生长特点,并建立了高效的帝萝花‘璀璨明珠’组培快繁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帝萝花‘璀璨明珠’幼嫩枝芽的消毒方法为0.1%的升汞溶液浸泡12 min,污染率为21.5%;外植体在WPM+ZT 1 mg·L-1+NAA 0.1 mg·L-1培养基上,侧芽萌发率为73%;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BA 0.4 mg·L-1+NAA 0.05 mg·L-1,增殖系数为6.63,增殖方式为侧芽增殖和植株基部丛生芽增殖;生根的适宜培养基为MS+IBA 0.75mg·L-1+NAA 1 mg·L-1,生根率为70%;生根瓶苗移栽于珍珠岩和细草炭(体积比为0.5∶1)的基质中,光照强度为10 000~12 000 lx,空气湿度为70%~80%下培养,60 d后成活率可达72%。该研究结果为帝萝花组培种苗的商业化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促进了该高档木本切花的推广和种植及产业化。
关键词: 帝萝花‘璀璨明珠’ 木本切花 植株高效再生 组培快繁


不同消毒剂对苹果幼叶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
《云南农业科技 》 2021
摘要:以苹果红富士秋季新发嫩叶为材料,研究不同消毒剂对叶片愈伤组织的影响。分别用10%NaClO2+吐温-80、0.1%HgCl2、50 mg·L-1纳米银处理嫩叶,处理时间为8 min,诱导培养基MS+2,4-D 2.5 mg·L-1+6-BA 0.5 mg·L-1+KT 0.1 mg·L-1+维生素C 2 g·L-1,温度25℃,光照1000~1200 Lx,光照4 h·d-1。结果表明,从对苹果叶片消毒效果、叶片损害、愈伤组织诱导能力等综合来看,10%NaClO2+吐温-80的消毒效果最理想。


甘蔗抗褐锈病新基因抗感病池构建及SSR多态性引物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由黑顶柄锈菌(Puccinia melanocephala H.Sydow&P.Sydow)引起的甘蔗褐锈病是危害中国甘蔗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鉴定和发掘抗褐锈病新基因,防止褐锈病爆发流行和保证甘蔗安全生产,本研究以杂交组合'粤糖03-393'x'ROC 24'抗感分离真实性F,代群体为材料,构建抗感基因池,合成449对引物对抗感亲本及抗感基因池进行抗、感连锁SSR分子标记筛选.结果表明,25对引物在抗感亲本间有多态性,其中4对引物(SMC236CG、SCESSR0928、SCESSR0636、SCESSR2551)在抗感亲本及抗感池间有多态性,初步判定这4个SSR标记在染色体上的位点可能与抗褐锈病新基因存在连锁关系.研究结果为后续开展抗褐锈病新基因定位、为中国甘蔗褐锈病防控及抗病育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种植密度与施肥量对白城地区苦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作物研究 》 2021
摘要:为探究白城地区苦荞生产的最佳种植密度和施肥量,采用种植密度(4个处理)和施肥量(5个处理)2个因素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苦荞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和茎粗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主茎节数和分枝数在不同施肥量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株粒数、单株产量和千粒质量在各种植密度条件下随施肥量的增大先增后减。株高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茎粗、株粒数和单株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种植密度对主茎节数、分枝数和千粒质量的影响不明显。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种植密度为100万、125万、150万株/hm2时苦荞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复合肥施用量为0和100 kg/hm2时苦荞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施用量为200、300和400 kg/hm2时苦荞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增后降。综合分析,白城地区苦荞最适种植密度为100万株/hm2,复合肥最佳施用量为300 kg/hm2。


茶谷蛾成虫触角转录组及嗅觉相关基因分析
《茶叶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茶谷蛾嗅觉相关基因,采用IlluminaHiSeq 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对茶谷蛾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获得茶谷蛾触角转录组37708条unigenes.通过同源性比对,在NR数据库成功注释16027条unigenes;有11701条unigenes得到GO注释,根据其功能可分为细胞组分、分子功能和生物过程三大类40亚类;有6047个unigenes得到KOG注释,按照功能分为25类;根据KEGG数据库,有12009条unigenes注释到283个通路.根据注释信息,挖掘到238个候选嗅觉相关基因,包括108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55个气味/嗅觉受体基因,26个味觉受体基因、25个离子型受体基因、11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4个感觉神经元膜蛋白基因、4个感官知觉基因、4个化学感受受体基因和1个气味降解酶基因.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12个气味结合蛋白基因、9个气味/嗅觉受体基因、4个信息素结合蛋白、3个味觉受体基因、1个化学感受蛋白基因和1个离子型受体蛋白基因.本研究获得了茶谷蛾触角转录组数据,并鉴定出候选嗅觉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茶谷蛾的基因功能及嗅觉感受机制奠定分子基础.
关键词: 茶谷蛾;触角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基因注释;嗅觉相关基因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睡莲SSR位点特征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蓝星睡莲和小花睡莲叶片转录组测序产生的Unigene序列及蓝星睡莲全基因组序列的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特征,为开展睡莲属植物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利用前期研究获得的蓝星睡莲和小花睡莲叶片转录组数据及已公开发表的蓝星睡莲基因组,以MISA进行SSR位点搜索,并统计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的SSR位点出现频率、基元序列长度和基元类型等。【结果】在蓝星睡莲和小花睡莲叶片转录组的114 762个Unigenes序列中搜索到38 998个SSR位点,SSR位点出现频率为33.98%,其中完整型SSR位点30 124个;SSR基元序列总长度为465 550 bp,总平均为21.65 bp。在蓝星睡莲基因组中搜索到249 029个SSR位点,平均分布频率为609.0个/Mb,其中完整型SSR位点163 265个;SSR基元序列总长度为2 775 181 bp,总平均为27.25 bp,占基因组大小的0.68%。在转录组和基因组中,SSR位点均以二核苷酸和单核苷酸重复类型为主,分别占SSR总数的48.87%和41.03%、51.70%和43.37%;在二核苷酸重复基元中,AG/TC和AT/TA型的占比较高,且远高于其他类型重复基元;SSR基元中各类型重复以5~11次为主,其中重复10次的最多;基于荧光毛细血管电泳法从合成的14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2对扩增性好且多态性高的SSR引物。【结论】蓝星睡莲和小花睡莲叶片转录组及蓝星睡莲基因组SSR中的低级基元类型较丰富,具有开发为高多态性SSR引物的潜力;筛选出12对扩增性好且多态性高的SSR引物可用于开展睡莲属植物种质资源鉴定、遗传多样性分析及遗传连锁图谱构建等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