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主要油菜产区施肥现状调查与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清云南省主要油菜产区施肥情况以及施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规范油菜生产中肥料的投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农户和农技人员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2016/2017和2017/2018两个年度的实地走访调查,分析了云南省主要油菜产区当前的肥料投入状况、油菜生产水平及效益等。【结果】施用化肥的农户比例为100%,施用有机肥的农户比例为19.7%;全省油菜生产中氮(全N)、磷(P_2O_5)、钾(K_2O)养分总投入量分别为181.7、81.5、61.0 kg/hm~2,N∶P_2O_5∶K_2O=1∶0.45∶0.34;油菜施肥次数为1~4次,施肥4次的比例占38.1%,追肥2次的农户占61.6%,基氮比例适宜的农户占62.5%。全省油菜平均单产3030 kg/hm~2,纯收益为3758元/hm~2。【结论】在云南省当前油菜生产水平下,应该采取调整化肥和有机肥的施用比例,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降低N养分的投入,增加P_2O_5和K_2O养分的投入,协调好氮、磷、钾养分比例,进一步加强种植技术和施肥技术培训等措施降低油菜生产成本,增加效益。


云南水生花卉资源及其产业现状
《农学学报 》 2019
摘要:从资源、相关研究、产业概况3个方面分析云南水生花卉的发展状况.总结了云南荷花品种资源及其优良特性;分析了云南荷花资源的相关研究,表明云南荷花在同一或同类型的品种内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归纳了云南荷花相关产业以观光、藕莲、藕粉为主.提出云南不止是中国野生睡莲五大分布中心之一,而且是国内唯一的耐寒睡莲和热带睡莲野生种群都有分布的地区;归纳了云南睡莲相关产业有观光、香水莲、切花、耐寒睡莲种苗等.指出云南还有很多特色的水生花卉资源有待开发利用.提出了收集云南水生花卉资源、培育特色新品种、以应用研究为主解决产业瓶颈问题和开发独特水生花卉新产品的建议.


低纬高原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旱地小麦新品种(系)产量形成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
《麦类作物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低纬高原区不同生态条件下旱地小麦产量及群体结构特点,2016-2018年以该区新育成的3个旱地小麦新品种(系)(易2011-1、弥136-7和云麦69)为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昆明、丽江、德宏3个生态区进行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生态区之间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茎蘖数变化、叶面积动态、旗叶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三品种(系)产量均表现为丽江>德宏>昆明,丽江2年平均产量较昆明分别高30.85%、31.97%和31.33%,较德宏分别高12.31%、28.96%和9.39%。丽江的单位面积穗数与昆明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德宏;千粒重和穗粒数均表现为德宏>丽江>昆明,德宏千粒重与昆明差异显著。拔节期至成熟期的群体总茎数在丽江和昆明间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显著高于德宏。分蘖成穗率在三生态区之间差异不显著。孕穗期至灌浆期的叶面积指数表现为丽江>昆明>德宏。开花期至花后14 d丽江的旗叶净光合速率低于德宏和昆明,花后21~28 d光合速率则表现为丽江>德宏>昆明;拔节期群体干物重在生态区间差异较小,孕穗期至成熟期丽江干物质积累较快,干物重显著高于德宏,德宏高于昆明。本试验条件下,丽江的小麦产量最高,群体结构最优。
关键词: 低纬高原区 旱地小麦品种(系) 产量 群体动态特征


云南油烟轮作区油菜缓释肥施用技术模式研究
《中国农技推广 》 2019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云南油烟轮作区开展了油菜专用缓释肥对油菜的产量构成、养分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的研究,探索了油菜专用缓释肥在该区域化肥减量增效的效果.结果表明,通过施用缓释肥,油菜的经济性状、产量、经济效益和养分利用表现均优于不施用缓释肥处理.在缓释肥施用方式上,缓释肥一次性施用处理油菜产量最高,两个试验点分别较习惯施肥处理高114 kg/hm~2和267 kg/hm~2,净收益分别比习惯施肥处理增加679元/hm~2和1457元/hm~2.综上所述,采用油菜专用缓释肥一次性施用技术在云南油烟轮作区化肥减量增效效果明显,省时省工,施用方法简单,利于推广.


甘薯新品种“文薯2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环境效应分析
《农业研究与应用 》 2019
摘要:为研究甘薯新品种文薯2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自然变异规律和环境影响因素,本实验在不同环境因素下对文薯2号测定了产量和农艺性状,并作了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文山州海拔600~1700 m的地区(开化和维摩)甘薯产量较高,海拔600 m以下的地区(天保和杨万)甘薯淀粉含量较高,海拔1700 m以上的地区(小街和薄竹)甘薯薯块熟食适口评分较好;甘薯农艺性状(干率、淀粉含量和薯块熟食适口评分)的平均变异系数均较低;海拔600~1700 m的地区(开化和维摩)的平均变异系数较低。相关性分析显示,甘薯鲜薯产量、淀粉产量和薯干重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8);基部分枝数与蔓长呈显著负相关(r=-0.391),与茎粗呈极显著负相关(r=-0.101);淀粉含量与商品薯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097),与茎粗呈显著负相关(r=-0.099),与干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398);薯块熟食适口评分与干率、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748,-0.618,-0.498)。实验结果为进一步选育优质甘薯品种提供有利依据,并为甘薯资源开发提供方法和手段。


蜡封处理对木薯GR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为拓展木薯抗旱栽培技术,在元谋干热河谷地区以木薯品种GR4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蜡封处理对木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蜡封有利于降低一级分枝高度和分枝数,提高收获指数,除封中部外其余蜡封处理地下部分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封下端和全封处理优势较突出,封下端处理的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比对照高出9.71%、11.60%、13.72%,全封处理比对照高出7.78%、12.13%、16.94%。考虑到方便操作以及避免全封后种茎缺氧造成无氧呼吸毒害,建议在生产中将蜡封底端处理作为一项增产增收的技术运用。


竹炭与有机肥混施对火龙果产量和品质影响及其改土作用
《生态环境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元谋红心火龙果地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水平有机肥施肥量,分别为低(22.5 t·hm~(-2),L)、中(45 t·hm~(-2),M)、高(90 t·hm~(-2),H),有机肥中竹炭添加量分别为0%(Y0)、3%(Y3)、6%(Y6),采用完全随机组合设计,分析竹炭与有机肥混施对红心火龙果地土壤性质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炭和有机肥的混施在元谋地区农业生产和红心火龙果高效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竹炭与有机肥混施后0—20 cm土壤中养分含量比单施有机肥显著提高;竹炭与有机肥混施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降低了脲酶活性;土壤性质与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单施高量有机肥量比低量有机肥量红心火龙果增产24.98%;竹炭与有机肥混施显著增加了红心火龙果总产量,与Y6H处理相比,Y6M、Y6L处理分别增产9.94%、29.82%,且混施增加了红心火龙果中维生素C和花青素含量,而对可溶性蛋白含量影响不显著。在本试验条件下,22.5 t·hm~(-2)或45 t·hm~(-2)的有机肥用量下添加3%或6%的竹炭,0—20 cm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增产效果最好,且火龙果品质更佳。因此,需要继续探究施用有机肥用量为22.5—45 t·hm~(-2)与添加3%—6%竹炭的最佳配比,达到既能改良土壤,降低施肥成本,又能提高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 竹炭 有机肥 红心火龙果 土壤性质 酶活性 产量 品质


环境与基因型及其互作对云南早秋大麦产量的影响
《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9
摘要:为研究云南不同基因型早秋大麦产量的稳定性及为早秋大麦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用8个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运用利用联合方差分析、AMMI(主效可加互作乘积)分析及双标图对早秋大麦品种2年的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基因型和互作效应对早秋大麦产量有显著影响,对产量影响的大小为环境>交互作用>基因型,环境、基因型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平方和分别占总平方和的49.65%、9.01%、12.04%。云大麦5号的丰产性最好,云大麦7号最差。云大麦8号的稳定性最好,云大麦2号稳定性最差,保山地区平均产量最高,最适合早秋大麦种植。


不同时期的轻修剪对云南大叶种茶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处理对茶树新梢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云南大叶茶成龄茶树的修剪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大叶种茶树品种‘佛香1-11’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冬季轻修剪和春茶后轻修剪2个不同时期的修剪处理,对茶树新梢的开采期、新梢机械组成、鲜叶产量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冬季轻修剪处理的春茶和夏茶开采期分别比春茶后轻修剪处理的早11和8d,但其春茶采摘期较春茶后轻修剪处理短;春茶后轻修剪处理的全年鲜叶产量比冬季轻修剪处理高11.26%,且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春茶后轻修剪处理可提高春茶萌发质量,其正常芽叶比例为100%,冬季轻修剪处理春季正常芽叶比例为73.4%,春茶后轻修剪处理的正常芽叶比例显著高于冬季轻修剪处理;修剪使茶多酚含量和咖啡碱含量显著增高;春茶后轻修剪处理可提高春季烘青和晒青的香气和滋味,干茶白毫显露.[结论]春茶后轻修剪可提高茶树鲜叶产量,改善春茶品质,春季芽叶茸毛增多形成抗性结构,是云南大叶种茶树提质增产抗旱有效艺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