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种除草剂对云南秋播苦荞田除草效应及其产量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9
摘要:为研究除草剂对云南秋播苦荞田的防除效果、苦荞的安全性和产量的影响,以'云荞1号’为材料,对云南秋播苦荞田进行不除草、人工除草、化学除草(金都尔、乙草胺)苗前土壤喷雾4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金都尔和乙草胺除草剂对秋播苦荞田的杂草有较好的防除效果,并且金都尔除草剂对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大于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乙草胺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大于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然而,2种除草剂都抑制了苦荞的出苗和幼苗生长,并且严重影响苦荞产量。因此,笔者建议在生产中以阔叶杂草为主的苦荞田使用金都尔除草剂,而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苦荞田使用乙草胺除草剂。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和筛选防除效果好又不影响产量的苦荞田除草剂的最适浓度。


氮、钾配施对杭菊生长、产量和元素含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氮、钾配施对杭菊生长、产量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分析,并确定适宜杭菊生长的最佳氮、钾肥施用量.[方法]测定各不同花期的鲜花花朵数、鲜花产量和折干率;采用相应的理化方法测定氮(N)、磷(P)、钾(K)、钙(Ca)和镁(Mg).[结果]氮和钾肥配合施用显著影响杭菊的花朵数、鲜花产量和各花期的折干率.氮、钾肥均能促进杭菊花芽分化,并提高植株的花朵数和药材产量.植株鲜花折干率同施氮量呈负相关,同施钾量呈正相关.氮、钾两种肥料之间相比,氮肥施用量对杭菊各期花的花朵数和鲜花产量影响更大,而钾肥对杭菊各期花的折干率影响更大;氮、钾两种肥料对杭菊植株花朵数、鲜花产量、鲜花折干率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结论]回归分析表明,杭菊生育期内,当N =5.00g/株,K=5.64 ~6.00g/株时,鲜花花朵数、鲜花产量以及鲜花折干率达到最大,分别为98.94朵/株,88.80g/株;氮、钾两种肥料间施用比例以N/K=0.83~0.89时,植株生育期的花朵数、鲜花产量和折干率最高.


云南省加工型辣椒产业发展概况
《农业工程 》 2019
摘要:云南省是全国辣椒主产区之一,近年来随着加工型辣椒种植面积的增长,云南省加工型辣椒产业发展迅速.重点阐述了云南省加工型辣椒产业的发展概况及新品种选育现状,并针对云南省当前加工型辣椒产业存在的问题,刍议要加强新品种选育以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大力推广,加强加工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推进辣椒精深加工产品研发,从而促进云南省加工型辣椒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不同种植处理方式对木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湖南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以华南124为试材,探讨了7个种植处理方式对干旱地区木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可改善土壤温度,促进木薯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覆膜、清水浸种和100 mg/L的ABT1号生根粉浸种处理后木薯种茎成活率高于对照,但低于清水浸种+覆膜、生根粉浸种+覆膜与生根粉浸种+保湿复合处理后种茎成活率;覆膜和清水浸种+覆膜处理后主茎径明显高于其他处理,覆膜和生根粉浸种+覆膜有利于株高的增加;覆膜处理后单位面积的鲜茎叶、鲜薯、薯干、淀粉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而生根粉浸种+保湿处理对提高木薯产量无明显效果。生根粉浸种+覆膜处理后其鲜茎叶产量较低,但具有较高的鲜薯、薯干、淀粉产量,能有效提高木薯产量和品质。


云南水稻氮肥减量后移增效技术研究
《中国稻米 》 2019
摘要:为了探索减量增效施肥技术,减少氮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在云南省不同生态稻作区进行了氮肥减量增效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氮肥用量的降低和氮肥后移比例的增加,籼稻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粳稻产量均比对照增产3.0%左右;籼稻的氮肥农学利用效率由7.11 kg/kg提高到11.35 kg/kg,粳稻由10.10 kg/kg提高到19.59 kg/kg;有效穗数和群体颖花量随着氮肥用量和基蘖肥比例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而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增加;总之,采用氮肥减量后移技术可以实现水稻减肥增效的目标.


高密度栽培对不同油菜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种子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密度栽培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栽培密度是决定轻简化栽培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以滇早油16号、花油8号、黄矮早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高密度处理(30万、36万、42万、48万、54万株·hm-2),研究农艺性状、产量等指标及其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48万株·hm-2高密度下,油菜获得较高群体籽粒产量最高,栽培密度的增加显著降低了油菜的一次分枝数、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和单株产量,而对株高和千粒重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油菜的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角果数、每角果粒数、一次分枝数、千粒重和株高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油菜的实际产量与千粒重和株高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油菜以高产育种为目标应重点选育株高和千粒重较为优良的品种.


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高原粳稻品种在云南籼稻种植区的生态适应性,以杂交籼稻宜香725为对照品种,选用6个优质高产抗病耐寒的高原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各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抗病性等特征特性.结果表明,高原粳稻在该地籼稻区均能正常安全成熟,生育期与对照品种相当或略短于对照,产量与生育期呈显著正相关.各粳稻品种的生育期为155~161 d,产量为6939.0~10374.0 kg/hm2,其中云粳39号的生育进程与对照品种同步,生育期161 d,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且综合性状好,抗逆性较强,可见云粳39号较适宜于该地籼稻区示范推广种植.楚粳28号和云粳26号的产量分别为9738.0和9676.5 kg/hm2,略低于对照籼稻品种,在当地生产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香蕉树中度荫蔽下充分灌水提高干热区咖啡产量及品质
《农业工程学报 》 2019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香蕉荫蔽栽培下灌溉对干热区小粒咖啡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5 a生小粒咖啡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设3个灌水水平:充分灌水(FI)、轻度亏缺灌水(DIL:75%FI)和重度亏缺灌水(DIS:50%FI),4个荫蔽栽培模式:无荫蔽(S0:单作咖啡)、轻度荫蔽(SL:4行咖啡间作1行香蕉)、中度荫蔽(SM:3行咖啡间作1行香蕉)、重度荫蔽(SS:2行咖啡间作1行香蕉),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TOPSIS法对生豆营养品质(总糖、蛋白质、脂肪、咖啡因、绿原酸、粗纤维和水浸出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小粒咖啡干豆产量受荫蔽栽培模式和灌水水平极显著的影响(P<0.01),其中FISM处理的干豆产量最高(5 854.34 kg/hm2),且百粒干质量最大,而该处理的百粒体积和百粒鲜质量与各处理中的最大值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小粒咖啡大多生豆营养品质在不同荫蔽栽培模式和灌水水平下差异显著(P<0.05),蛋白质、脂肪、绿原酸和水浸出物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主成分分析法和TOPSIS法均表明,FISS处理的综合品质最优,其次是FISM处理,而DISS0处理的最差。与FIS0相比,FISM处理的产量增加14.32%,而FISS处理减少15.69%。从小粒咖啡提质增产的综合效益考虑,建议干热区小粒咖啡灌水处理和香蕉荫蔽栽培模式的最佳组合选用中度荫蔽栽培下充分灌水,该结果可为干热区小粒咖啡水光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 灌溉 品质 主成分分析 咖啡豆 荫蔽模式 产量 TOPSIS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