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Yunnan Province(模糊匹配)
678条记录
5个脐橙品种在云南干热河谷地区的引种表现

热带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为筛选出适合云南干热河谷区域种植的脐橙品种,引进福本脐橙、纽荷尔脐橙、红肉脐橙、伦晚脐橙和早红脐橙等5个脐橙品种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福本脐橙树势强健,适应性强,产量高,口感风味尚佳,11月上旬成熟;早红脐橙口感偏甜,细嫩化渣,在9月下旬即可成熟,为极早熟品种;伦晚脐橙树势强盛,适应能力强,产量高,果实酸甜,成熟期在2月下旬;纽荷尔脐橙、红肉脐橙与在其它产区相比,产量偏低,果实品质相对较差,成熟期均在11月份。

关键词: 脐橙 云南 干热河谷 引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少数民族野生蔬菜资源及利用

长江蔬菜 2020

摘要: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野生蔬菜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基本摸清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常用野生蔬菜资源种类、利用情况,发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对野生蔬菜的利用民族特色鲜明。提出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野生蔬菜保护利用建议,旨在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野生蔬菜资源的保护及高效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 野生蔬菜资源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摘要:以51份云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生化成分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51份云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生化成分之间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变异系数2.34%~15.92%;基于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20处聚为3类,第Ⅰ类群氨基酸含量较高,第Ⅱ类群具有较高的水浸出物和高茶多酚含量,第Ⅲ类群表现出咖啡碱含量较低.云南地方茶树资源的儿茶素组分有较大的变异区间,变异系数为13.1%~60.2%;基于儿茶素类及没食子酸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距离为20处聚为2类,第Ⅰ类群的儿茶素总量及GA、D,L-C、EGCG、EC、ECG含量都高,EGC含量较低,第Ⅱ类群表现为儿茶素总量、EGC含量和ECG含量都较低.在51份云南地方茶树种质材料中,有5份材料红绿茶皆适制,有46份材料适制绿茶.

关键词: 云南 地方茶树种质资源 生化成分 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一县一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中国热带农业 2020

摘要:通过对云南省茶叶、水果、蔬菜等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重点培育产业的发展基础、品牌建设、主体培育、流通平台建设等系统调研,针对在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工作中存在"一县多业"普遍、同质化低层次竞争、资金及人才支撑不足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云南省 一县一业 绿色食品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干热河谷草地植物特征及草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热带农业科学 2020

摘要:干热河谷区具有季节性干旱明显、热量丰富、土壤退化等环境特征,其独特的气候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特征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脆弱,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难点和生态恢复的区域.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概括与归纳,简要评述了云南省干热河谷典型区环境特征、草地植物群落特征以及存在问题,提出干旱型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建议,以期为本区草牧业的发展、草地生态建设和恢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干热河谷 草地 植物资源 特征 保护 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芒果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果树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全面了解云南省芒果产业发展状况,从云南省芒果生产概况,品种选育及主栽品种,种苗繁育、套袋、修剪、水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生产栽培技术,产业发展优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当前云南省芒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良品种少、生产标准化程度低、果园基础设施薄弱、科技支撑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并探讨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为推进云南省芒果产业高效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芒果 产业 现状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9年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春夏季发生特征

植物保护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rugi perda自2019年1月1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首次被发现以来,截至6月24日,全省已发生16个州(市)128个县(区、市),累计发生面积达11.72万hm2,总体呈现由滇西南、滇南、滇西向滇东南、滇中、滇东北和西北迁飞扩散的趋势.4-5月,实地调查受害株率4.00%~97.00%,平均单株虫量0.02~2.72头.同时,世代重叠现象突出,田间可见各种虫态.到6月下旬,随着西南季风加强和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特征已经从初期的零星发生、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以境外虫源为主向全境普遍性发生、发生程度高及境外虫源与本地虫源混合发生为害转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玉米周年种植及播期的复杂化也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提供了连续不断的丰富食料,成为其为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发生特征 云南 春夏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作物资源特征特性及生态地理分布研究Ⅸ:稻白背飞虱抗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

贵州农业科学 2019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云南省稻白背飞虱抗性资源的多样性分布,采用GIS等技术分析2 149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稻白背飞虱抗性多样性在不同气候类型和各类稻区中的表现.结果表明:稻白背飞虱抗性的表达离不开气候环境因素,其多样性富聚区在全省不同生态环境中均有分布,以滇西南和滇中较为丰富,籼粳稻交错区和种植环境丰富的区域是多样性的富聚区;不同气候带中的稻白背飞虱抗性多样性依次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南温带>北亚热带>北热带>中温带>北温带;稻白背飞虱抗性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和温度降低而减小、随海拔降低和温度升高而增大.发掘了87份有研究利用价值的优异稻白背飞虱抗源.

关键词: 稻种资源 稻白背飞虱抗性 多样性 生态地理分布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蔗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国糖料 2019

摘要:蔗糖产业不仅是云南省高原特色产业,更是扶贫产业.2018/2019榨季,云南甘蔗农业总产量1843.27万t,入榨甘蔗1625.17万t,产糖208.01万t,出糖率12.80%;2019/2020榨季,云南甘蔗种植面积28.993万hm2,高优良种推广24.884万hm2,产业覆盖全省8个州(市)50余个县(市、区)约128万户农户、600余万蔗农.但云南蔗糖产业发展中存在:蔗区劳动力严重短缺、生产成本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种植规模不够、丘陵山地甘蔗小型收获机械化进程缓慢、地膜残留污染等问题,制约了蔗糖产业发展.提出了加快甘蔗良种推广、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蔗区生产条件、因地制宜发展机械化及配套技术推广、加快推广地膜回收技术和完全生物降解地膜、实施境外种植拓展工程等探讨提质增效方案与对策,以期为云南蔗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蔗糖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的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评价云南药用野生稻对白叶枯病菌株的抗性,为药用野生稻的保护及抗病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24个近年在云南稻作区流行的白叶枯病菌株及国内外部分标准强致病菌系对云南8个居群(OF1~OF8)的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进行接种鉴定,测量病斑长度,按照抗性分级标准进行抗性等级划分,建立抗病谱,比较分析不同药用野生稻材料间和不同居群间的抗性差异。【结果】接种24个白叶枯病菌株21 d后,感病材料金刚30的病斑长度均超过20.00 cm,而未接种的叶片未发生任何变化,说明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未丧失致病力;31份药用野生稻材料大多出现典型的白叶枯病症状,但抗病等级存在差异,其中,67.7%的供试药用野生稻对XOO8菌株表现抗病,说明XOO8菌株的致病性最强,所有材料均抗XOO14菌株,说明XOO14菌株的致病性最弱。31份药用野生稻的抗菌率均在50.0%以上,其中OF2-1的抗菌率最高,为100.0%,OF4-2的抗菌率最低,为50.0%。8个居群中,以OF5和OF7的抗菌率最高,均为100.0%,说明二者对24个白叶枯病菌株均表现抗性;OF4的抗菌率最低,为79.2%,仅抗19个菌株。8个居群抗性由强至弱排序为:OF5=OF7>OF6>OF1=OF2=OF8>OF3>OF4。各居群内样品个体间抗性差异明显,推测是由于野生稻杂合程度较高所导致。【结论】云南药用野生稻种质资源对当前在云南流行的白叶枯病小种及国内外部分强致病菌整体抗性较好,其抗性差异来源于居群内的杂合度,与地理分布无关,推测云南药用野生稻具有特异的优良抗白叶枯病基因,其在遗传研究和品种改良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关键词: 药用野生稻 白叶枯病 抗性 鉴定评价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