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Cluster analysis(模糊匹配)
157条记录
云南省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49份云南省大豆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8.34%的前4个主成分来评价云南省地方大豆品种资源.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的49份品种分为了5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有利于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

关键词: 大豆 地方品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稻孕穗期耐冷性NILs的形态评价和分子验证

遗传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4年在海拔1 916 m昆明两种冷害(水温19.5±0.7℃,低田温冷泉水温17.8±1.1℃)、阿子营冷害(海拔2 150 m,水温18.2±0.22℃)条件下对5个亲本及其25个近等基因系进行耐冷性鉴定,用Statistica对17个农艺性状进行形态聚类和SSR分子标记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已培育的穗期耐冷性NILs与轮回亲本十和田的形态极为相似,但与耐冷性相关的性状(穗颈长、实粒数、结实率、花药长和花药体积)有明显的差异;(2)从78个SSR标记筛选出了7个标记在十和田和NILs间存在多态性,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近等基因系与十和田耐冷性差异大。证明了这些NILs是水稻穗期耐冷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的理想材料。

关键词: 孕穗期耐冷性 近等基因系 评价 SSR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蓖麻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索蓖麻种质资源的分类方法,分析蓖麻数量性状影响产量的程度,探讨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方法】对46份蓖麻种质资源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采用作图法研究21份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指数的关系。【结果】5个最大特征根的累积百分率为89.74%。在影响蓖麻产量的性状中,首先应考虑的性状为主穗及一二级分枝的果穗长、蒴果数,其次为单株有效穗,最后为百粒重。初步提出评选蓖麻种质资源的遗传主成分标准。46份蓖麻种质资源被分为4类,地理远缘材料在遗传上不一定远缘,而近缘材料由于选择方向不同可能成为遗传远缘。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指数的关系呈曲线关系。并非遗传距离越大杂种优势越强。【结论】评价资源间遗传差异时,不能仅以地理来源和亲缘关系为依据。在亲本选配时,应选择遗传距离中等较大的材料。

关键词: 蓖麻 数量性状 主成分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品种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甘蔗糖业 2005

摘要:对106份引进及自育甘蔗品种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因子分析,选出了4个公因子,其方差累计贡献率达84.097%。以4个公因子为综合指标对106份甘蔗品种进行系统聚类,结果聚成17类。各类性状差异明显,可为选配亲本组合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甘蔗品种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野生稻中Xa21基因外显子Ⅱ的分离及序列分析

遗传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Xa21是已经分离克隆的一个具有广谱抗性的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根据已克隆的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a21外显子Ⅱ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云南3种野生稻及其他稻种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只有普通野生稻(景洪普通野生稻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及长雄野生稻中扩增到了长400bp的目的片段,而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及栽培稻中均没有扩增到目的片段。通过序列比较发现所克隆的序列同长雄野生稻的氨基酸序列变化是随机的。

关键词: 野生稻 Xa21外显子Ⅱ DNA序列 同源性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稻种资源的蒸煮食味品质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 1 0 1 3份云南地方稻种 9个品质性状进行蒸煮食味品质分析表明 :(1 )籼稻直链淀粉含量呈不连续的变异 ,但软米直链淀粉含量均与粘稻呈连续变异 ,软米特性属于数量性状。 (2 )籼型软米优质基因的表达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3) 9.1 %~ 1 5 .0 %的直链淀粉可作为粳型和籼型软米的重要指标 ,糊化温度 (5~ 7级 )和胶稠度 (55mm~ 85mm)则是软米评价的辅助指标 ;其他品质性状与软米特性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关键词: 软米 蒸煮品质 品质性状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地方稻种持久抗瘟性的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科学 2001

摘要:1996~1999年,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和不同稻作生态类型的重病区设立5个持久抗性稻瘟病鉴定圃。试验材料为云南的74份地方稻种资源,其中粳稻56份,籼稻18份(含野生稻3份)。通过多个抗性组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初步表明大白谷(粳、墨江县)、毫弄早(籼、勐海县)、毫玉浪(籼、勐海县)、疣粒野生稻(野、西双版纳自治州)等具有持久抗瘟性能;其中疣粒野生稻高抗细菌性条斑病,对白叶枯病抗性为0级,接近免疫,中抗稻瘟病。通过对品种多抗性组分分析和品种抗性系统聚类分析,提出在不同生态类型时、空动态的病叶片上的产孢量和病斑表型可作为简易、快速鉴定持久抗瘟性指标。

关键词: 云南 地方稻种 稻瘟病 持久抗性 抗性组分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314151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