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RAPD分子标记鉴定野生茶树种质资源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应用RAPD标记对原产于云南等地的 2 4份野生茶树资源进行分子鉴定研究。结果表明 ,RAPD标记在鉴定茶树种质资源方面非常有效。有 3种独立的方法可以用于茶树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 :特殊的标记 ;特异的谱带类型 ;不同引物提供谱带类型的组合。 16个特异标记的存在和 3个特异标记的缺失可以鉴定 14份资源 ;OPO 13扩增的 13种谱带类型可以鉴定 10份资源。利用最少数量引物获得最大鉴定能力 ,对种质资源的分子鉴定尤为重要。OPO 13、OPO 18、OPG 12和OPA 13等 4个引物带型的组合则可以鉴定所有 2 4份资源 ,包括形态和生化成分上几乎没有差异的 2株毗邻野生茶树
云南创新小麦种质资源的抗锈性筛选和生态适应性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采用多菌系人工混合接种鉴定和不同生态试点自然病害鉴定相结合的病害鉴定方法 ,对常规有性杂交、系谱选育成功的小麦创新种质进行了抗锈性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 ,小麦创新种质YV98- 15和YV98- 30 15对接种条锈病菌和不同小麦生态试点的条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 ,并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可作为广适性和条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 ;除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外 ,YV97- 32、YV98- 16、YV99- 10 19和YV97- 12 14可用作叶锈病的抗源利用 ;所有参试材料对所有生态试点的秆锈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 ,可用作小麦秆锈菌的抗源亲本 ;丽江、昆明田麦生态型的条锈病菌 ,以及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的叶锈病菌可能与接种病菌不同 ,存在新的致病类型或致病基因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B40、Tetep为感、抗稻瘟病对照 ,在全国 4个病区病圃 (云南保山、湖南烟溪、辽宁丹东、广东从化 )采用自然诱发 ,鉴定了 74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结果表明 ,感病对照 B40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严重度、病斑叶面积率、穗颈瘟发病率均表现高感 ;抗病对照 Tetep分别为 1级、4级、5 .5 %和 4.79% ;Moroberekan前 3个指标分别为 3级、3级和 1.2 % ,其穗颈瘟发病率较高 ,达到 12 .0 %。云南地方稻种中 ,毫弄早、毫玉浪、大白谷等 3个品种在这 4个指标上表现抗病 ;在这 4个病圃中 ,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比 Tetep和 Moroberekan更强、更稳定 ;毫马粉、孟先大白谷等 2个品种在前 3个指标上表现抗病 ,但感穗颈瘟。


应用系统聚类方法筛选持久抗瘟性水稻品种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Tetep、Moroberekan、B40为抗、感对照 ,用 8个抗性组分 ,对 47个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可以较好地将 1996~ 1999年的 5 0、2 7、16、11个品种分别分成 6、6、4、3类。持久抗病对照品种 Tetep(感~抗 )分布于 1、2、4类内 ,但较集中于第 2类内 ;持久抗性品种 Moroberekan(感~中抗 )集中于第 2类内 ;云南地方品种大白谷、毫弄早、毫玉浪每年同聚于第 1类品种中 ,经连续几年试验 ,均表现出比 Tetep和 Moroberekan较稳定和较强的抗瘟性。第 3、5、6类为感病品种 ,其中第 3类感病对照品种 B40历年与其他品种间的距离较其他品种相互间聚类距离大 ,属高度感病。连续4年的试验结果表明 ,系统聚类分析可作为水稻持久抗瘟性品种筛选的方法。


云南油菜种质资源的品质鉴定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对云南油菜品种资源 371份的含油量、7种脂肪酸的组成成份和硫甙含量进行测试分析 ,结果为 :云南省油菜种质资源中具有含油量较高的优异种质资源 ,含油量的高低与海拔高度有一定的关系 ,即高海拔地区油菜的含油量普遍较高 ;云南省地方品种中缺乏低芥酸 (<1% )和低硫代葡萄糖甙 (<30 μmol/g)的种质资源 ,优质油菜育种所需的低芥及低硫源资源只能从外引入利用


云南省地方油菜品种资源鉴定及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00
摘要:对云南省 317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研究 ,发现云南省油菜种质资源大部分为极早熟和早熟品种 ,占云南油菜品种资源的 75 % ;同时也是高产种质资源和高含油量种质资源 ,且含油量与海拔高度有关 ,即高海拔地区油菜种质的含油量普遍较高 ;该省地方品种中缺乏低芥酸(<1% )和低硫代葡萄糖甙 (<30 μmol/g)的种质资源 ,研究结果为育种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


墨西哥春小麦品种熟期与穗部经济性状的遗传通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0 CSCD
摘要:对35份墨西哥春小麦品种的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和稳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及小区产量等8个性状的遗传相关和通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墨西哥小麦品种的抽穗期、开花期与成熟期呈极显著表型正相关(r=0.59和0.569)和遗传正相关(r=0.67和0.712);②抽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与穗粒数呈显著遗传正相关(r=0.389、0.442和0.418);③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及成熟期与千粒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表型负相关(r=-0.495、-0.381、-0.463和-0.298)和遗传负相关(r=-0.78、-0.66、-0.77和-0.374);④拔节期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表型正相关和遗传正相关(r=0.396和0.519);⑤开花期对成熟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对穗粒数和千粒重、拔节期和穗粒数对小区产量具有真实的通径关系。
关键词: 墨西哥春小麦 品种资源 熟期 穗部经济性状 通径分析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核心种质取样方案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国家品种资源库编目入库的云南地方稻种资源 61 2 1份为材料 ,以 31个分类、形态及产量性状为基本数据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核心种质取样方案。取样方案包括分组原则、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和组内取样方法 ,分组原则为按丁颖分类体系、程王分类体系、云南稻作生态区、行政地区和单一性状分组及不分组的大随机 ;组内取样比例的确定有平方根法、对数法、遗传多样性法和简单比例法 ;组内取样采用随机法和聚类法。结果表明 ,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方差、表型频率方差、变异系数和表型保留比例等 5个参数可作为检验各取样方案所得的核心种质的指标 ,通过检验可知 ,以丁颖和程王两种分类体系为分组原则、以平方根或对数法确定组内取样比例采用聚类法在组内进行取样是比较好的取样方案


云南省野生稻资源现状考察
《种子 》 2000 北大核心
摘要:叙述 1 998年赴云南省滇西南地区考察收集野主稻的概况 ,介绍该地区三种野生稻生态学、生物学特性及其生境受破坏、野生稻濒危消失情况 ,建议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