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刘琨(精确检索)
作者:顾坚(精确检索)
作者:李绍祥(精确检索)
作者:田玉仙(精确检索)
作者:杨和仙(精确检索)
作者:杨木军(精确检索)
15条记录
两系杂交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研究Ⅰ.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06 CSCD

摘要:为充分利用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的分蘖优势,降低杂交种的用种成本,对"云杂3号"最佳种植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基本苗(30*104/HM2、60*104/HM2、90*104/HM2、120*104/HM2)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下降而延长.从平衡用种成本和生产应用的角度考虑,在自然条件和栽培水平与昆明类似的生态区,"云杂3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基本苗90*104/HM2;在灌溉条件较好、栽培水平较高的地区,60*104/HM2的基本苗更能充分发挥"云杂3号"的分蘖优势,进一步降低用种成本.

关键词: 两系杂交小麦 种植密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在云南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作物学报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1992年我国育成C49S和ES系列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以来,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即成为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利用C49S-87组配的云杂3号(C49S-87/98YR5)2002年首先在云南通过审定并投入生产应用,2001年育成了改良的第二代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K78S,以其组配的云杂5号于2004年通过审定,云杂6号正进入大面积生产示范。为确定K78S的安全制种范围,2001—2004年在云南不同海拔的5个生态区对K78S的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K78S在上述5个生态区均可安全制种,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播种,其套袋不育度均达98%以上,不育期18~43 d,较C49S-87至少长18 d,育性稳定。初步研究表明,K78S的不育临界温度和临界光长分别比C49S-87高2.1℃和长0.93 h,因此K78S的安全制种区域比C49S-87更广,适应性更好。

关键词: 小麦 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 生态适应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小花穗位及发育进度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玉米的单倍体胚诱导频率,以玉米品种"白甜糯"和4个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穗位、不同发育进度的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时小麦小花的发育进度对颖果结实率和单倍体胚诱导率有明显影响,单倍体胚诱导率以处于盛花期的小花最高(平均为22.3%),初花期次之(16.4%),始花期最低(11.3%);在同一个穗子中,中、上部,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24.2%、26.8%)显著高于下部小花(18.5%),说明在小花柱头发育较成熟时授粉,有利于提高单倍体胚诱导率。研究结果还表明,主穗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与次生分蘖穗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小花发育进度 单倍体胚诱导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研究进展

云南农业科技 2003

摘要: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长江上游麦区正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该技术体系已成为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景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该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对该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小麦 生产技术 温光敏核不育系 技术体系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于高原气候特点的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02 CSCD

摘要:利用小麦温光型核不育系C49S 87作为父本 ,96B 13 8为母本进行转育 ,通过早代和冬、夏播不同条件对育性进行连续选择和鉴定 ,育成对强光照钝感、适应昼夜温差大的高原气候特点的新不育系K78S和K15 64S。育性研究表明 ,K78S和K15 64S的不育期比C49S 87长 15d以上 ,抗病性和异交结实性也有明显改进 ,在云南海拔 160 0m以上的多数生态区都可实现安全制种

关键词: 温光敏核不育系 小麦 高原气候 育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