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西双版纳不同林茶复合生态系统碳储量
《生态学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明上层遮荫树种对茶园碳储量的影响,根据所建立的茶园上层树种及茶树的生物量模型估算了不同林茶复合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结合植物、土壤样品碳含量的实测值,对西双版纳州勐海县4种茶园组合模式及纯茶园的碳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樟树+茶、樟-杉+茶2种组合模式的碳储量分别比纯茶园碳储量(223.442t·hm-2)高22.701、3.871t·hm-2,而4种遮荫树种+茶、6种遮荫树种+茶2种组合模式的碳储量则分别比纯茶园低10.828、5.717t·hm-2。各茶园总碳储量以土壤的碳储量所占比例最大,达91.8%~96.0%,随上层树种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并在4种遮荫树种+茶组合模式达到最低;而植物体的碳储量仅占总碳储量的4.0%~8.2%,呈现随上层树种数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西双版纳的人工茶园复合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碳储存能力。
不同遮荫树种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杉木+茶、樟树+茶、山苍子+茶三种间作茶园的土壤状况(养分、水分、容重)和茶叶主要生化成分(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水浸出物、咖啡碱)与纯茶园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樟+茶间作茶园和山苍子+茶间作茶园可有效提高表土层(0~20 cm)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并可改善土壤水分和容重,而杉木+茶的土壤养分(全钾除外)和水分含量偏低;三种间作茶园中茶叶的咖啡碱含量都高于纯茶园,而茶多酚、儿茶素含量及酚氨比均低于纯茶园,其中杉木+茶间作茶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含量和樟+茶间作茶园的酚氨比显著低于纯茶园(ANOVA,p<0.05)。茶叶质量以樟+茶间作茶园中的茶叶品质最优。在三种间作茶园中,樟+茶间作茶园和山苍子+茶间作茶园较杉木+茶间作茶园更适宜在气候条件相似的茶区推广种植。
利用数码相机测定茶树叶面积的新方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简化植物叶片面积测量方法,方便田间测量。[方法]利用数码相机拍照法和硬币辅助数码相机拍照法测量选定茶叶的面积,并将测量结果分别与坐标纸测量法相对比。[结果]利用数码相机拍照法测量云抗10号、黄观音和十里香茶的叶面积的测算误差分别为0.54%、1.60%和5.15%,而利用硬币辅助数码相机拍照法测量的佛香1号、佛香2号、佛香3号、九龙袍、软枝乌龙和十里香茶6个茶树品种叶面积的测算误差范围为1.86%~4.69%。[结论]硬币辅助数码相机拍照法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特别是适宜于叶面积小的茶树品种,而且可以随时进行测量。
西双版纳不同林龄人工龙竹林的生物量及其模型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不同龄级和大小的龙竹个体生物量数据,建立了以胸径(D)为自变量的不同龄级龙竹各器官的生物量回归模型,测定了龙竹单株各器官的含水率和林分的生物量,分析了3个不同林龄的人工龙竹林的生物量组成和分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龙竹不同器官的含水率均随林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茎秆的含水率下降幅度最大,枝次之,而根的含水率变化幅度最小。龙竹林的生物量随林龄而迅速增长,4年生龙竹林的生物量(19905.6kg/hm2)分别为3年生和2年生龙竹林生物量的3.27倍和8.73倍。3个不同林龄的龙竹林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虽有所不同,但均以茎秆所占的比例最大(42.9%~49.4%),根次之(21.6%~24.1%),叶最小(11.8%~14.8%),其器官分配的比例大小均呈现出茎秆>根>枝>叶的规律性。
茶新品种‘云茶1号’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茶1号’是采用单株选育方法育成的茶新品种。植株乔木型,早生种,树姿半开张,叶椭圆形,叶色油绿有光泽,品质好,抗病能力强。绿茶茶汤黄绿明亮,红碎茶汤色红艳。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