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杂交优势(模糊匹配)
27条记录
水、陆稻杂种优势研究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2个水稻品种和6个陆稻品种进行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表现差异较大,各杂交组合农艺性状的特殊配合力表现差异也较大.杂种优势分析表明:陆稻品种之间杂交有不同的杂种优势表现,水、陆稻杂交也能够获得较高的超亲优势和平均优势.说明陆稻可以作为改良水稻品种产量或个别农艺性状的资源加以利用.水稻品种也可以在陆稻品种产量或个别产量性状改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水稻 陆稻 配合力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生态条件下粳型两系杂交稻杂种优势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在昆明(粳稻区,海拔1901 m)、玉溪(籼粳交错区,海拔1636 m)两种生态环境下对11个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农艺性状的变化和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昆明和玉溪之间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株高、穗长和结实率无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均达极显著性差异;在玉溪有效穗、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明显高于昆明,而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明显低于昆明。在昆明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穗长和千粒重具有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玉溪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两种生态环境下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理论产量均为正向超亲优势,而千粒重均为负向超亲优势。

关键词: 生态条件 粳型两系杂交稻 农艺性状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培育水稻主要产量性状杂优近等基因系探讨

西南农业学报 2007 CSCD

摘要:为了阐明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探寻水稻杂种优势研究的新方法。用有代表性的6个保持系和8个恢复系为父本,以滇粳优1号和明恢63为母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对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亲本的各产量性状具有不同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杂交F1组合的各产量性状特殊配合力有明显差异;F1代各组合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差异显著。提出根据主要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和特殊配合力表现筛选出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明显的组合针对特定的产量性状进行连续选择回交,培育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将杂种优势这一复杂数量性状分解为单个孟得尔因子来研究,进而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这一方法必要而可行,所培育的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近等基因系对育种工作也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 水稻 配合力 杂种优势 近等基因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野生甘蔗血缘后代抗旱性鉴定分析研究

甘蔗糖业 2006

摘要:对含云南野生甘蔗血缘的云割F499-248等13个新种质材料进行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云割斑F203-117抗旱性最强,优于对照种选三,达显著水平;②德蔗93-88×云割斑F199-634,云割F499-248×云割斑F199-634是2个好组合,表现出多个野生种血缘的抗性“性状复合遗传力”杂种优势,具有重要的利用研究意义;③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平均值综合评价抗旱性较为实用,特别是抗旱性强的材料,其生理指标评价结果与田间表现较一致。

关键词: 云南野生甘蔗血缘新种质 抗旱性 性状复合遗传力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蓖麻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索蓖麻种质资源的分类方法,分析蓖麻数量性状影响产量的程度,探讨数量性状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关系。【方法】对46份蓖麻种质资源的11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采用作图法研究21份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指数的关系。【结果】5个最大特征根的累积百分率为89.74%。在影响蓖麻产量的性状中,首先应考虑的性状为主穗及一二级分枝的果穗长、蒴果数,其次为单株有效穗,最后为百粒重。初步提出评选蓖麻种质资源的遗传主成分标准。46份蓖麻种质资源被分为4类,地理远缘材料在遗传上不一定远缘,而近缘材料由于选择方向不同可能成为遗传远缘。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指数的关系呈曲线关系。并非遗传距离越大杂种优势越强。【结论】评价资源间遗传差异时,不能仅以地理来源和亲缘关系为依据。在亲本选配时,应选择遗传距离中等较大的材料。

关键词: 蓖麻 数量性状 主成分 遗传距离 聚类分析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配合力和SSR标记对热带和温带玉米自交系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

云南农业科技 2003

摘要:本研究用代表中国温带玉米主要杂种优势群的4个标准测验种(B73、丹340、Mo17和黄早四)和来自5个热带玉米群体Suwan1、Pop21、Pop32、Pop28和Antigua种族的25个典型自交系,采用NC―Ⅱ设计得到100个杂交组合,将这些组合种植在云南省景洪、德宏、保山三种不同生态条件下进行观察鉴定,再根据产量进行配合力分析,并结合SSR分子标记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结果将供试自交系划分为4个类群,第一类群包括丹340和黄早四,属国内玉米种质类群;第二类群包括Mo17和来自Antigua种质的M9,属Lancaster种质类群;第三类群包括B73,属Reid种质类群;第四类群包括除M9以外的24个热带自交系,属于热带玉米种质.第四类群又可分为A和B两个杂种优势群,其中A群属于马齿型的Tuxpeno种质,可再分为亚群1和亚群2,其中亚群1包括除M15以外的Pop21的4个自交系;亚群2包括M15和M17两个自交系;B群是硬粒型种质,可再分为4个亚群,其中亚群1属于Suwan 1种质,包括自交系M1、M2、M3和M5;亚群2属于黄色硬粒型的Antigua种质,包括自交系M6、M7、M8、M10和来自Suwan 1的M4;亚群3基本属于硬粒型的ETO种质,包括来自Pop32的M16、M18、M19和来自Pop 28的M22、M24;亚群4基本属于Antigua种质,包括来自Pop32(ETO)的M20和来自Pop28的自交系M21、M23、M25.划分结果与系谱来源基本一致.

关键词: 配合力 SSR标记 热带 温带 玉米自交系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技术研究进展

云南农业科技 2003

摘要:1992年中国在国际上率先报道育成小麦温光敏两用核不育系,这是近40年来世界杂交小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在过去10年中,中国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在不育系、强优势组合、制种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温光敏两系杂交小麦在长江上游麦区正逐步走向大面积生产,该技术体系已成为目前进展最快、最有发展前景的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之一.该文总结了温光敏两系法杂交小麦关键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同时对该技术体系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两系法杂交小麦 生产技术 温光敏核不育系 技术体系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型杂交稻亲本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关系的初步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滇型杂交稻不育系 10个、相应的保持系 10个和恢复系 38个 ,以及由上述不育系和恢复系组配的 4 0个杂交种为试材 ,研究了亲本材料的RAPD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 ,亲本籼粳差异与产量杂种优势存在抛物线的关系。利用籼粳分化存在一定差异的亲本杂交 ,易得到正向优势组合 ,平均杂种优势较强 ;但并非双亲籼粳分化差异越大越好 ,双亲差异过大则不易获得正向优势组合 ,使杂种优势减弱 ,甚至为负。双亲籼稻成分差值以 12 %~ 16 %为宜

关键词: 滇型杂交稻 籼粳分化 杂种优势 RAP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温带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分析及其遗传关系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4个分别代表我国北方温带玉米四大优势群的自交系 (黄早四、Mo17,B73和丹 340 )为测验种 ,采用NCⅡ设计 ,对来自 5个热带、亚热带玉米群体、地理族的 2 5个自交系进行产量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根据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的表现 ,研究这些外来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 4个测验种之间的遗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来自群体Suwan1、POP2 8的自交系的产量一般配合力 (GCA)效应值较高 ,5个自交系的平均产量GCA效应值分别为10 10 .6 4和 2 6 6 .5 7;来自群体POP32 (ETO)的自交系与B73及来自群体Suwan1的自交系与黄早四之间的平均产量特殊配合力 (SCA)效应值最高 ,分别为 879.2 9和 5 83.81;来自群体Suwan1的自交系与B73之间组合的杂种优势最大 ,平均产量对照优势值为 2 0 .36 % ,其次为来自群体POP32 (ETO)的自交系与B73的平均产量对照优势值(19.38% )。由此 ,Suwan1×瑞得、ETO×瑞得、POP2 8×瑞得、POP2 8×旅大红骨和Suwan1×兰卡斯特为 5大杂优模式

关键词: 热带、亚热带玉米 温带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 ,用 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 (9个籼稻 ,4个粳稻 )和 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 :I,籼稻亲本 9个品种 ;II,粳稻亲本 4个品种 ;III,非洲栽培稻亲本 13个品种 ;IV ,籼稻 /非洲栽培稻杂种 95个组合 ;V ,粳稻 /非洲栽培稻 4 1个组合 ;VI,籼 /粳亚种间杂种 39个组合 ;VII,非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 11个组合 ;于 2 0 0 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 ,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 ,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 ,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 ,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 ,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 ,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 ,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 ,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非洲栽培稻 亚洲栽培稻 籼稻 粳稻 种间杂交 杂种优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