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红河州烟区优质水稻品种筛选
《福建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筛选适宜云南红河州烟区种植的水稻新品种,并打造香软米品牌,选取24份水稻品种在云南红河州核心烟区进行产量与蒸煮食味品质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粳稻组参试品种中,与对照云粳37号相比,云资粳25和云粳48号增产达显著水平,云资粳25号产量最高,为10 024.24kg·hm-2;籼稻组参试品种中,与对照云恢290相比,滇屯502、傣豪紫糯、滇红151增产达显著水平,云航籼3号、云航籼14号、云资香1号、云紫糯1号、华墨香3号、云资红23、云资红28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云航籼14号产量最高为10 404.04 kg·hm-2。蒸煮食味品质分析表明,粳稻组中,与对照云粳37号相比,云航粳4号、云粳49、云粳50号和云资粳25有较好的蒸煮食味品质,籼稻组中,与对照云恢290相比,云航籼14号、滇屯502、云资香1号、滇红151和云资红28有较好的蒸煮食味品质。最终筛选出云航粳4号、云资粳25、云航籼14号、云资香1号和云资红28号等优质高产品种,适宜红河州烟区发展粮烟协调并打造高原特色香软米品牌。


水稻云恢1973恢复基因关联分子标记筛选及应用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恢复系作为三系杂交稻关键亲本之一,在杂种后代的性状方面发挥着主要的调控作用,但目前生产上用的水稻恢复系同质化严重,创制遗传背景丰富的新恢复系显得尤为重要.选用WA型强恢复系—云恢1973和WA型不育系广8A构建F2群体,筛选与云恢1973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利用筛选到的标记对云恢1973与云恢290构建的重组自交系材料进行恢复基因的快速扫描;筛选出含有云恢1973恢复基因的重组自交系材料进行后代育性及农艺性状鉴定,筛选出新的具有丰富遗传背景的恢复系,为杂交水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结果表明:在2,10,11号染色体上筛选到12个与育性恢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综合12个分子标记结果,于300株云恢290/云恢1973重组自交系中筛选到72份含恢复基因的新恢复系材料;在峨山和水富试验点对72份新恢复系材料进行鉴定,结果显示72份新恢复系花粉育性均表现为正常,单株有效穗在10穗以上的材料有11份,每穗粒数在250粒以上的材料有8份,千粒质量在30.53 g以上的材料有8份,结实率在80%以上的材料有8份,单株产量高于对照的材料有19份,并有6份低直链淀粉含量材料、 29份高直链淀粉含量材料.


薯-稻轮作模式下播种密度对旱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高地力条件下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对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在云南省冬马铃薯—水稻(以下简称“薯—稻”)轮作高地力土壤上进行田间试验,以超级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品种,设置行穴距30 cm×13 cm (CK)、30 cm×11 cm (D1)、30 cm×15 cm (D2)、30 cm×17 cm (D3)和30 cm×19 cm (D4)共5种播种密度,比较不同密度对出苗质量、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干物质积累转运特征以及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有效穗数逐渐减少,单穴茎蘖数逐渐增加,每穗粒数显著增加,使总颖花量维持在4.4×108/hm2以上。不同播种密度在维持适宜LAI的同时,随着播种密度的减小,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积累率增加,提高了收获指数,从而使产量保持在较高水平(12.0 t/hm2以上)。【结论】在薯—稻轮作模式下,将旱直播水稻播种密度调减至30 cm×19 cm,有利于齐穗后干物质的积累,增加每穗粒数,实现产量的稳定高效,并具有节本增效的作用。


云南粳稻苗期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低温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生产的环境因素,鉴定水稻耐冷新基因,揭示耐冷新机制是提高水稻耐冷性的重要途径。【方法】以苗期低温处理0、12、24、36 h的耐冷水稻品种云科粳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与低温胁迫紧密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共获得云科粳1号转录组数据76.16 Gb,与参考基因组位置的比对效率达93.56%。基因表达数量韦恩图显示,低温胁迫12、24、36 h后有781个基因共表达。三个比较组合(L2 vs L1、L3 vs L1、L4 vs L1)差异基因统计分析显示,L2 vs L1差异基因数为6444个,L3 vs L1差异基因数为10 269个,L4 vs L1差异基因数为12 576个。不同比较组合基因GO功能富集将差异基因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其中,L2 vs L1差异基因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占比为63.11%、12.25%、24.64%,L3 vs L1差异基因各自占比为62.57%、13.54%,23.89%,L4 vs L1差异基因各自占比为62.71%、13.69%、23.60%;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植物MAPK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等参与响应低温胁迫过程。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MYB转录因子、WRKY转录因子、蛋白磷酸酶7个参与低温胁迫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qRT-PCR表达模式与RNA-seq的一致。【结论】云科粳1号具有较强的耐冷性,GO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植物MAPK信号、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甘油磷脂代谢等均参与响应低温胁迫过程。本研究为水稻耐冷基因克隆及耐冷机制解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云南省1983-2021年审定水稻品种基本特性分析
《中国稻米 》 2023
摘要:水稻是云南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已审定水稻品种进行总结和分析,可为云南未来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工作提供参考。本研究对云南省1983—2021年审定的559个水稻品种的亲本、产量、米质和抗病性等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审定的品种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杂交稻与常规稻的亲本多样性基本相当,亲本多样性并未随着审定品种数量上升而增加;杂交稻(非旱稻)和常规稻(非旱稻)单产呈小幅上下波动态势,旱稻单产呈增长趋势;近12年(2010—2021年)品种优质率为35.71%,优质1级品种数量极少,垩白度是影响米质提升最主要的因素;总体上,稻瘟病抗性有所降低,白叶枯抗性优于稻瘟病,近4年数据,抗纹枯病性好,感及高感纹枯病品种占比在15.00%以下,感及高感稻曲病品种占比在17.00%~52.00%间波动。


性诱剂和赤眼蜂防控云南保山水稻二化螟田间试验
《云南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为实现水稻上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的目标,从害虫综合防治的角度,探讨昆虫性信息素、害虫天敌生物防治措施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进一步降低水稻白穗发生率。试验初步确定了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赤眼蜂的使用均能够有效降低水稻二化螟对水稻所造成的白穗,明确了安徽喜丰收、宁波纽康、昆明猎虫性诱剂诱芯在辛街镇邹里村、金鸡乡东方村对二化螟的诱捕头数可达36~40头;对二化螟的防效可达50%~60%;赤眼蜂对水稻螟虫造成水稻白穗的防治效果可达43%~51%。该试验为云南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及进一步研究水稻无公害生产提供一个重要手段,为农药的减量使用提供新的途径。


云南旱直播稻田土壤封闭除草剂的筛选
《中国植保导刊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适宜冬马铃薯—水稻轮作模式下旱直播水稻田使用的土壤封闭除草剂,在云南省双江县主要杂草为稗草、莎草、牛筋草和莲子草的稻田开展了施药除草试验,比较不同除草剂的防除效果、相应处理区的水稻产量及综合效益.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以19%氟酮磺草胺悬浮剂、35%丁草胺·扑草净乳油和35%丙炔噁草酮·丁草胺水乳剂对总草的防除效果较好,分别为99.3%、91.5%和90.5%;不同施药处理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不除草处理;使用丙炔噁草酮·丁草胺或氟酮磺草胺除草的总收益较高.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47(t)a的敲除及抗性鉴定
《植物保护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鉴定水稻Xa47(t)a基因对白叶枯病的抗性,以水稻种质L214为材料,通过构建针对Xa47(t)a基因的Xa47(t)a-Cas9敲除载体来获得敲除突变体,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突变的Xa47(t)a基因进行突变类型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分析突变体中Xa47(t)a及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于水稻孕穗期对突变体及其野生型植株接种11株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菌株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在Xa47(t)a基因的第2外显子区域进行基因编辑后成功获得25株T_0代突变体株系;测序分析发现T_0代突变体株系中有13种不同的突变体类型,其中纯合突变体有3种类型,且突变位点均在靶标位点的11位碱基处缺失1~4个A碱基;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大部分突变体中Xa47a编码的蛋白翻译会提前终止,由原来的803个氨基酸变为144~166个氨基酸;qPCR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中Xa47(t)a及大部分病程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野生型株系;抗性鉴定结果显示,生长至孕穗期的T_1代纯合突变体株系对白叶枯病菌Y8、C5、C9、PXO99A、T7147、YJdp-2和YJws-2菌株的抗性显著低于野生型株系。表明Xa47(t)a基因赋予了稻种材料L214良好的抗白叶枯病功能。
关键词: Xa47(t)a基因 基因敲除 水稻 白叶枯病 种质L214 抗性鉴定 突变类型


水稻品种对镉砷累积的差异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在镉(Cd)、砷(As)复合污染农田下不同水稻品种对Cd、As吸收与累积的差异,以期为云南重金属污染农田中水稻安全生产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点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采用大田试验,设置10个处理:种植杂交籼稻(中浙优8、中浙优10、中浙优1、清优676、闽红两优177)、常规籼稻(云航籼3、云航红1)、常规粳稻(云航粳2、云航粳3、云航粳7)等10个水稻品种,于水稻成熟期测定水稻农艺性状及分析植株Cd、As累积特征。【结果】不同品种水稻农艺性状及植株Cd、As累积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水稻产量、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91、1.17、1.40、1.24倍,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12、2.47倍,根、茎叶、谷壳和糙米的Cd与As含量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33、3.50、1.40、4.00倍与2.03、1.93、1.48、1.36倍,Cd与As累积量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4.45、3.27、3.53、12.06倍与2.51、1.81、3.02、3.70倍。水稻Cd转运系数总体表现为TF糙米/茎叶>TF糙米/谷壳>TF茎叶/根,水稻As转运系数总体表现为TF茎叶/根>TF糙米/谷壳>TF糙米/茎叶。在所有水稻品种中,中浙优8号农艺性状较优,其糙米中Cd、As累积量也较高,而云航粳2号农艺性状较差,糙米Cd、As累积量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糙米C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糙米As呈极显著负相关,糙米Cd与TF糙米/茎叶、TF糙米/谷壳呈极显著正相关,谷壳As与TF糙米/茎叶、TF糙米/谷壳呈极显著负相关,糙米As与TF茎叶/根、TF糙米/茎叶、TF糙米/谷壳无显著相关性,糙米Cd与糙米As也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长期淹水的土壤环境下,Cd的活性较低,As的活性较高,但Cd在水稻不同器官中的转运能力比As强。在种植的杂交籼稻中浙优8号产量高,适宜在无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而常规粳稻云航粳2号可作为Cd、As复合污染土壤中种植的最佳水稻品种。


云南水稻新品系重要农艺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云南省新育成水稻品系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为下一步精准利用这些基因做好准备.[方法]选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124份水稻新品系为试验材料,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对水稻剑叶长、剑叶宽、株高、有效穗数、穗长、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8个重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位点的挖掘.[结果]通过表型性状分析,从124份水稻新品系中共鉴定出33份大穗材料,8份大粒材料;通过聚类分析,参试群体被分成群体Ⅰ、群体Ⅱ、群体Ⅲ;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8个重要农艺性状共检测到204个相关位点(P≤0.001),阈值超过1.0×10-5的位点有39个,其中与剑叶长显著关联的SNP位点5个,与剑叶宽显著关联的SNP位点1个,与株高显著关联的SNP位点4个,与有效穗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3个,与穗长显著关联的SNP位点4个,与每穗粒数显著关联的SNP位点6个,与结实率显著关联的SNP位点2个,与千粒重显著关联的SNP位点14个,其中qFLW1、qPH6.1、qTGW3.1、qTGW3.2、qTGW3.3、qTGW3.4、qTGW7 7个位点与前人研究一致,其余位点为新位点;8份大粒材料位点分析结果显示,有7份材料在8号染色体的3个位点上集中出现,有5份材料在11号染色体的1个位点上集中出现,其余位点上均未筛选到相关材料.[结论]发掘水稻控制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为下一步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有用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