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青稞(裸大麦)品种亲缘关系的SSR标记研究
《麦类作物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有效利用云南青稞(裸大麦)种质,用21对SSR引物研究了57份云南及15份国内外青稞(裸大麦)种质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SSR标记共检测到176个等位基因,平均PIC值0.8491,MI值7.1167,H为0.3786,I值0.5584。说明72个青稞(裸大麦)种质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2)品种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在0.0597~0.4339之间,平均为0.1917,每代迁移数(Nm)为2.1078,多样性顺序为:滇西南地区>滇中温暖区>滇西北冬作区>滇西北春作区>滇东北地区>滇南地区>青藏高原地区>CIMMYT。(3)72个参试种质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02~0.866,平均0.4890,8个测验品种与64个参试种质的平均遗传距离表现为:9号>10号>12号>4号>7号>6号>1号>3号。(4)UPGMA聚类分析将72个参试的种质划分为13个遗传类群6个亚群。第Ⅰ、Ⅱ、Ⅲ、Ⅳ、Ⅴ、Ⅶ、Ⅸ、Ⅹ、Ⅻ类群约46.88%的云南种质没有与选定的测验品种聚在一起,67、68、69和71号与8个测验品种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51以上,这些种质对于开发新的青稞(裸大麦)杂交育种模式具有重要作用。(5)株高、穗粒数、千粒重、冬春性、品种来源等与聚类结果无明显关系。穗棱型被明显分开,二棱青稞(裸大麦)不与六棱聚在一起;约27.50%的四棱与二棱品种聚在一起,62.50%的四棱与六棱品种聚在一起。


青稞地杂草防除试验初步研究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06
摘要:云南省迪庆青稞地杂草以繁缕、小藜和齐菜等一年生阔叶杂草为主。通过田间试验及大田示范,使用20g/667m2的5.83%麦喜悬浮剂防除杂草效果较好,且安全、效益明显。


青稞蚜虫及黄矮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迪庆青稞蚜虫发生种类是禾谷缢蚜[Sitobiongraminis(Takahashi)]和麦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dirhodum(Walker)],优势种是禾谷缢蚜,可周年繁殖。田间混合种群有翅蚜发生高峰在5月下旬,蚜量高峰在6月中旬。青稞黄矮病潜伏期为20~25d,发病高峰在6月中下旬。蚜虫种群数量与黄矮病发生程度成正相关。采用"治虫防病"的防治策略,重点控制青稞拔节期前蚜虫种群数量及切断病毒传播循环链的方法,控制了青稞黄矮病成灾的局面,青稞黄矮病的发病率控制到3%以下,产量增幅达到25%~60%,取得了显著的控病及增产效果。


不同除草剂防除青稞地杂草药效试验
《农药 》 2002 北大核心
摘要:在云南省迪庆州青稞地杂草主要以一年生阔叶杂草危害为主。通过 4种药剂的单用及混用对青稞杂草防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 ,10 %使它隆乳油及 10 %使它隆乳油与 2 5 %绿麦隆可湿性粉剂混用效果较好 ,但 10 %使它隆乳油使用方便 ,较为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