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非洲菊大孢子再生植株倍性的快速鉴定方法
《西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非洲菊大孢子再生植株群体为材料进行倍性鉴定,并以染色体计数法的鉴定结果为依据,研究利用DNA流式细胞仪测定法、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和形态学特征鉴定非洲菊大孢子再生植株倍性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非洲菊大孢子再生植株是倍性水平不同的混合群体,倍性分布为单倍体、二倍体和混倍体,但不同基因型各倍性植株所占比例不同;根尖染色体计数法直观、准确,但因非洲菊染色体小且数目较多而导致计数困难;DNA流式细胞仪鉴定法的准确率达95%以上,可用于再生植株群体倍性的快速鉴定;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植株形态鉴定法受培养条件及评定标准的影响较大,准确率偏低。


非洲菊未受精胚珠离体培养影响因素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个基因型的非洲菊未受精胚珠为试材,研究胚珠发育时期、培养基及供体基因型对非洲菊未受精胚珠离体诱导效果的影响,并以根尖染色体计数为基础对获得的33株再生植株的倍性进行了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表明,胚珠发育时期、培养基及供体基因型均极显著影响愈伤组织和胚状体的诱导频率,且①外轮舌状花完全水平展开、内轮管状花开放前1 d,剥取的胚珠诱导频率较高;②MS中的大量元素和有机物+Heller中的微量元素+1/2铁盐+0.5 mg/L 2,4-D预培养7~10 d有利于启动雌核发育诱导胚状体形成;③经胚状体或愈伤组织2种途径可再生植株,经胚状体途径再生的植株单倍体频率较高。


切花非洲菊新品种‘秋日’
《园艺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秋日’是由母本‘Sombero’和父本‘Dongri’杂交培育而成的标准型切花非洲菊新品种。花序正面橘红色,黑心,半重瓣,花径10~12cm。花梗长50~55cm,花梗直径0.55~0.65cm。高产,土壤栽培单株年产量20~22支,无土栽培单株年产量23~25支。抗疫病,耐储运。适宜保护地栽培。瓶插期12~15d。


利用卡那霉素筛选非洲菊转基因植株的技术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09
摘要:为了能够更高效地得到非洲菊转基因植株,将非洲菊的植株接种于含有不同浓度卡那霉素的分化培养基中,当卡那霉素浓度达到25 mg/L时,外植体的生长分化完全受抑制,苗白化。将非洲菊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农杆菌介导得到转基因植株,把共培养3 d的外植体进行3种不同处理。结果表明,处理3较好,即先在培养基中直接加羧苄霉素不加卡那霉素,待苗长势较佳时,再用卡那霉素筛选,PCR检测,得到7棵阳性植株,再生率为43.75%。既保证了芽诱导苗的成活率,又节省了大量提取DNA的时间和贵重药品的使用量。


PBI121/GPAT质粒的构建及对非洲菊转化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植物抗寒性,本文构建一个植物表达载体,并对非洲菊进行转化。用已克隆的强抗冷植物兵豆的甘油-3-磷酸转酰酶(GPAT)基因构建表达载体,将GPAT插入表达载体pB I121质粒取代该质粒上原有的GUS基因,并用PCR和酶切进行鉴定。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该质粒转化到非洲菊中。结果表明该植物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同时对非洲菊高效转化体系进行探索,获得卡那霉素抗性苗7苗。
关键词: 甘油-3-磷酸转酰酶(GPAT) 构建 转化 非洲菊


非洲菊新品种高效繁殖和生产技术研究
《江西农业学报 》 2009
摘要:采用无菌叶片作外植体,进行激素配比对叶片诱导率、高效繁殖和生产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BA浓度为1.0~8.0 mg/L时都可以诱导叶片产生不定芽,且随BA浓度的增加,不定芽数量和玻璃化率随之增加;在BA浓度为8.0 mg/L时增殖效率最高,较对照提高了17.0倍,BA浓度为2.0 mg/L时生产效率最高,较对照提高6.5倍。在BA 2.0~4.0 mg/L+NAA 0.2 mg/L的培养基中进行叶片诱导,在MS+BA 0.6 mg/L+NAA 0.2mg/L的培养基中进行不定芽继代增殖是高效繁殖和生产非洲菊新品种的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