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15份魔芋资源的生物学特性和ISSR分析
《湖南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研究不同品种魔芋种质资源的遗传特性,对15份魔芋的形态、农艺性状和亲缘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5份魔芋中有6份具有花魔芋的形态特征,4份具有白魔芋的形态特征,2份具有滇魔芋的形态特征,1份为勐海魔芋,1份为珠芽魔芋,1份为甜魔芋。15份魔芋材料的株高、叶柄周长、开展度以及产量都存在差异。42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31条引物共扩增得到490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片段489条,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9.80%。15份魔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555 1~0.942 9。聚类分析显示花魔芋、白魔芋、勐海魔芋、珠芽魔芋、滇魔芋、甜魔芋各自聚为一类,远杂1号在遗传上更接近于白魔芋。这为今后开展魔芋种质资源的分析评价和魔芋品种选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肥效微生物菌剂对魔芋及其栽培土壤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肥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对魔芋品质和产量及其栽培土壤的影响,为魔芋绿色健康种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T1为不施微生物菌剂对照;T2、T3、T4分别为施用稀释100、300、500倍微生物菌剂。用量为200 mL·株-1,施用3次。定期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养分含量和魔芋长势、产量以及品质。【结果】施用微生物菌剂后15、30和60 d时T2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T1(CK)。60 d时T2的蛋白酶活性最高,为772.8 U,比T1(CK)提高了44.6%;15、30和60 d时T2的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最高,分别比T1(CK)提高了104.3%、88.71%、224.95%,35.29%、34.91%、20.00%,56.93%、9.36%、28.90%。施用微生物菌剂后魔芋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比对照有所提高,尤其是T2表现最为明显,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最高,比T1(CK)分别提高了5.21%、18.91%、18.74%、4.42%。T2的株高、根状茎数、最大根长、地下部分重量都最大,分别比T1(CK)增加4.5 cm、4.5个、6.5 cm、92.17 g。T4单株产量最高为0.432 kg,生长系数为6.55,折合单产为31 455 kg·hm-2,比T1(CK)增产12.41%。T2的烂芋和死株占比最大,为29.17%。T2鲜芋粘度和葡甘露聚糖含量在4个处理中最大,分别为1950 mPa·s和18.51%,比T1(CK)提高了600 mPa·s和4.45%;T4蛋白质含量在4个处理中最大,为10.79%,比T1(CK)提高了3.76%。【结论】施用肥效微生物菌剂后提高了魔芋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蛋白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加快了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进而促进了魔芋的生长,提高了魔芋球茎的粘度、葡甘露聚糖和蛋白质含量。


种球包衣剂防治魔芋软腐病试验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一种魔芋种球包衣剂的防病促生效果,为魔芋产业的绿色稳定发展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本研究设置6个不同处理,魔芋播前对其种球进行预处理,定期考察使用种球包衣剂对魔芋出苗率、生长性状、产量、软腐病发病率及植株死亡率的影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y PCR, RT-qPCR)技术,对土壤中的魔芋软腐病菌进行定量检测.[结果]使用种球包衣剂能有效提高魔芋的出苗率、产量并促进植株生长,软腐病的发病率及植株的死亡率均表现:固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固型种球包衣剂>液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液型种球包衣剂>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CK.RT-qPCR检测结果表明,土壤中魔芋软腐病菌的最低检测浓度为5*10~4 CFU/mL.[结论]使用种球包衣剂能有效减少魔芋软腐病菌的数量,显著降低魔芋软腐病的发病率和植株死亡率(P<0.05).


云南省魔芋高产栽培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20
摘要:介绍了云南魔芋栽培情况,从地块选择、整地理墒、种芋消毒处理、适时播种、科学施肥、控制水分、病虫草综合防治、采收与贮藏等方面阐述了魔芋的栽培技术,对云南魔芋种植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魔芋品质分析方法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为降低魔芋育种成本、缩短育种年限,采用小型粉碎机粉碎,烘箱烘烤样品对魔芋品质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仅需600 g鲜芋就能准确测定一份样品的含水量、出粉率和精粉黏度,含水率测定值绝对偏差在0.3%以内,出粉率测定值绝对偏差在0.16%以内,精粉黏度测定值绝对偏差远小于NY/T494—2010中规定的二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1000 mPa.s,该方法为魔芋优良种芋的选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加快魔芋育种进程奠定了基础.


花魔芋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分离及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离和分析花魔芋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esistance gene analogs, RGAs),为魔芋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和分析提供了机遇。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参考已知植物抗病基因的NBS-LRR类保守结构域筛选并合成了4对简并引物,从花魔芋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4条NBS-LRR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这4条RGAs序列均不同程度地含有NBS保守域的典型特征。Blast X分析发现,获得的4条魔芋RGAs与已知植物RGAs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55%~76%。同源进化分析表明,这些魔芋RGAs均属于non-TIR-NBS-LRR类且可以分成3个亚类。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花魔芋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为利用同源克隆技术克隆魔芋抗病基因作出探讨,为培育抗病新品种及抗病转基因育种提供参考。


魔芋连作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未种魔芋、种植1年和种植14年的魔芋根际土壤为试材,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土壤酶研究方法研究了连作对魔芋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及5种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克服魔芋连作障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长期连作会使魔芋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呈增多,及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连作14年魔芋土壤与当年种植魔芋和未种魔芋空白土壤相比,土壤细菌数量分别增加28.6%和80.0%,真菌数量分别减少了32.1%和51.3%,放线菌数量分别减少了60.5%和70.0%;连作后土壤蛋白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呈下降趋势,连作14年其酶活性分别较种植1年下降了67.3%、26.2%和23.0%,而酸性磷酸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有明显提高,分别增加了62.3%和37.0%。表明魔芋长期连作会对其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产生较大影响。


魔芋新品种‘富魔1号’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富魔1号’是通过系统选育方法,从云南富源地方花魔芋资源中选出的新品种。2年生平均产量为35.94 t·hm~(-2),繁殖率为7.1,精粉葡甘露聚糖含量74.8%,粘度21 567.0 mPa·s。适宜在云南海拔1 600~2 300 m区域种植。


多元判别法鉴别中国魔芋种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以我国分布和引种栽培的17个魔芋种为材料,测定魔芋地下茎的4个指标、叶片的11个指标、花器官的16个指标和果实的2个指标,以这33个定性分级性状为变量,通过二元形态赋值,利用计算机技术逐步聚类,结合魔芋种关键特征图片,通过多元判别分析法对魔芋种进行鉴别。台湾魔芋地下茎芽点围绕芽窝呈螺旋形分布,桂平魔芋和红河魔芋地下茎伸长,但桂平魔芋地下茎呈链子状,红河魔芋地下茎呈圆筒形。疣柄魔芋叶柄和花柄表面具有疣粒。密毛魔芋附属器上长满密毛。白魔芋和西盟魔芋雄蕊和雌蕊之间有中性物质,但白魔芋雄蕊区长度近似于附属器长度,而西盟魔芋雄蕊区长度明显比附属器的长度长。东亚魔芋佛焰苞内部中下部有薄层。东京魔芋雄蕊区域长度约是雌蕊区域长度的2倍。米勒魔芋附属器长度与雌雄蕊长度和近似,花魔芋附属器长度约是雌雄蕊长度的2倍以上。南蛇棒附属器表面密布颗粒状物质,勐海魔芋附属器表面具明显条形皱褶,田阳魔芋附属器密布圆圈状褶皱。滇魔芋附属器与胎座连接处有缩短的末端。结果表明,17个魔芋种能够用多元判别法对魔芋品种进行有效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