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贡菜一年两茬栽培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为提高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贡菜种植效益,总结以合理选择移栽期、增施生物有机肥、膜下滴灌栽培等技术措施为核心的贡菜一年两茬栽培技术要点,以供种植户参考。


近烟色离褶伞生物学特性及驯化
《食用菌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自云南省曲靖市采集近烟色离褶伞(Lyophyllum pallidofumosum)子实体,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菌株YAASM6292,研究其最适碳源、氮源、无机盐、温度和pH,并驯化,测定子实体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菌株YAASM6292的最适碳源、氮源、pH分别为麦芽糖、蛋白胨、5.0,培养基中添加硫酸镁在24、26℃培养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通过覆土栽培首次获得近烟色离褶伞子实体,其重金属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研究结果可为离褶伞属物种栽培和新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丘陵山地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主栽品种生产的潜力
《中国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以丘陵山地不同种植模式甘蔗主栽品种生产潜力为研究对象,探索品种和机械适应关系,筛选宜机化(适宜机械作业)种植的甘蔗品种并明确其主要特征,为推动丘陵山地蔗区全程机械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选择云南丘陵山地2种不同生态类型蔗区,对桂柳05-136、云蔗05-49、云蔗05-51和云蔗08-1609 4个主栽品种进行全程机械化和全程人工2种种植模式下生产潜力研究。【结果】甘蔗产量和蔗糖分受品种和种植模式影响,其中产量影响显著,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产量显著高于人工种植模式(P<0.01),云蔗05-51表现相反(P<0.01);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蔗糖分略高于人工种植(P>0.05),桂柳05-136和云蔗05-49略降低(P>0.05)。甘蔗下种量和出苗率同时受品种特性和种植模式影响,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下种量普遍高于人工种植,而出苗率普遍低于人工种植模式;云蔗05-51机械化种植条件下出苗率显著降低(P<0.05),云蔗08-1609出苗率相对较稳定(P>0.05)。甘蔗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受品种和种植模式影响,机械化种植模式下,云蔗08-1609有效茎显著高于人工种植模式(P<0.05);工艺品质性状主要受品种影响。云蔗08-1609在甘蔗机械种植条件下生长潜力更高,表现为产量和有效茎显著高于人工种植,甘蔗蔗糖分略高;云蔗05-51在人工种植模式条件下生长潜力更高,表现为人工种植模式下的产量更高。【结论】不同甘蔗品种对机械种植的适应程度不同,存在宜机化种植和宜人工种植甘蔗品种,在推进机械化种植模式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品种的适应性;总之,宜机化种植甘蔗品种应具备在机械化种植模式下的甘蔗产量更高和有效茎更多,且蔗糖分受种植模式影响较小甚至略高于人工种植模式的特征。


野生泰国木耳的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
《中国食用菌 》 2024
摘要: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将采自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屏边苗族自治县腐木上的野生木耳鉴定为泰国木耳(Auricularia thailandica)。经组织分离获得纯培养菌株,并首次对中国采集的泰国木耳开展固体培养、液体培养和驯化栽培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固体培养时的最适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0 g·L-1、豆饼粉2.0g·L-1、氯化钙3.0 g·L-1、琼脂粉18.0 g·L-1,pH为7,培养温度为32℃。液体培养时的最适配方为可溶性淀粉20.0 g·L-1、蛋白胨2.0 g·L-1、磷酸氢二钾3.0 g·L-1,pH为6,培养温度为26℃。栽培试验结果显示其原基分化较快,耳片一致性较好,子实体肥厚、耳形规整,产孢面与野生子实体相同,有明显皱褶,有非常大的应用价值,可作为新种质资源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泰国木耳 生物学特性 固体培养 液体培养 驯化栽培


云南大叶芥(大叶青菜)绿色高效生产栽培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24
摘要:芥菜是云南省主要冬菜种类之一。文章主要从种植地块选择、品种选择、育苗方法、大田移栽、田间管理、主要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几个方面介绍了云南大叶芥绿色高效生产栽培技术,为云南省叶用芥菜生产和加工提供技术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