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含有吡丙醚的农药种类与防治对象
《中国蚕业 》 2022
摘要:吡丙醚是保幼激素类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属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食下微量吡丙醚污染的桑叶就可致使家蚕结茧率显著降低。为避免桑园及周边作物因使用含有吡丙醚的农药而造成家蚕不结茧,调查统计了含有吡丙醚的农药种类和防治对象。结果表明,含有吡丙醚的农药共登记了87个,其中原药18个、卫生杀虫剂48个、农用杀虫剂21个,而农用杀虫剂中吡丙醚单剂4个、复配剂17个,主要用于防治姜蛆、双孢菇菌蛆、柑橘树介壳虫和木虱、番茄白粉虱和烟粉虱、蔷薇科观赏花卉介壳虫、枣树蚜虫、甘蓝小菜蛾、茶小绿叶蝉、大葱蓟马等害虫。桑园及周边作物应禁止使用含有吡丙醚的农药,避免造成家蚕不结茧。


几种杀虫剂对热带雨林生态区红火蚁蚁巢和工蚁的灭杀效果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适用于云南热带雨林生态区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防治药剂,通过7种杀虫剂对红火蚁蚁巢田间灭除效果试验测定.结果表明,20%多杀霉素悬浮剂(SC)、30%螺虫·噻虫嗪悬浮剂(SC)、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SC)和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GR)对红火蚁蚁巢处理效果较好,药后1 d和10 d虫口减退率分别在95%和90%以上.其中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和1%联苯·噻虫嗪GR可作为红火蚁巢点处置的首选药剂;0.05%茚虫威饵剂(EB)速效性差,但药后10 d虫口减退率上升到86.8%.1.8%阿维菌素乳油(EC)药后1 d和10 d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3%和81%.这2种药剂可与前5种药剂交替使用.


7种杀虫剂对不同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的毒力测定
《现代农药 》 2022
摘要:草地贪夜蛾作为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控草地贪夜蛾的主要措施.本研究通过采集云南嵩明县和开远市、安徽泾县和江苏涟水县4个地区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采用浸叶法于室内测定7种杀虫剂对4个田间种群的毒力.结果表明,双酰胺类杀虫剂对4个种群草地贪夜蛾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9.64~41.14 mg/L;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4个田间种群的毒力较好,其LC50值均小于0.01mg/L;茚虫威对4个种群草地贪夜蛾的LC50值为8.22~14.65 mg/L;虫螨腈对4个田间种群的LC50值在0.55~3.27 mg/L;乙基多杀菌素对4个田间种群的LC50值为0.13~0.44mg/L.该研究结果可为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控提供科学用药指导.


有机硅助剂配合化学农药防治甘蔗螟虫的田间效果
《热带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探索有机硅助剂配合化学农药使用对苗期甘蔗螟虫的防治效果,以98%杀螟丹SP (可溶性粉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 (胶悬剂)为研究对象,采用叶面喷雾法,开展甘蔗螟虫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有机硅助剂可降低2种农药的用量,其中,药后15 d,98%杀螟丹SP (250~500 g/hm2)+助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g/hm2+助剂防效与推荐剂量无显著差异;药后30 d,98%杀螟丹SP (375~500 g/hm2)+助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g/hm2+助剂防效与推荐剂量无显著差异。有机硅助剂改善了2种农药的防治效果及利用效率,可降低98%杀螟丹SP用量30%~50%、20%氯虫苯甲酰胺SC用量约35%。


5种杀虫剂对甘蔗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
《甘蔗糖业 》 2021
摘要:为筛选高效低毒并对甘蔗安全的防治甘蔗蓟马药剂,本文开展了10%氯噻啉WP、20%呋虫胺SC、50%氟啶虫胺腈WG、50%吡蚜酮WG、5%啶虫脒EC对甘蔗蓟马的田间防治效果试验,并用已登记防治甘蔗蓟的300 g/L氯虫·噻虫嗪SC药剂作为对照分析试验结果.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农药均对甘蔗蓟马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甘蔗安全.其中,20%呋虫胺SC、50%氟啶虫胺腈WG和5%啶虫脒EC对甘蔗蓟马防治效果最好,药后10天防效达80%以上,且与300 g/L氯虫·噻虫嗪SC防效间无显著差异,可用于甘蔗蓟马防治;50%吡蚜酮WG、10%氯噻啉WP虽与300 g/L氯虫·噻虫嗪SC防效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其防效亦接近80%,可用作轮换使用农药.


QuEChERS-气相色谱法测定葡萄酒中6种杀虫剂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1
摘要:目的 建立QuEChERS-气相色谱法测定葡萄酒中6种杀虫剂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经乙腈提取后,提取液采用QuEChERS前处理后上机测定.优化的色谱条件为:DB-1石英毛细管柱(0.53 mm×1.50μm,30 m),采用程序升温分离,火焰光度检测器检测,采用外标法定量.结果 在优化的条件下,6种杀虫剂在0.01~1.5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定量限为0.02~0.025 mg/kg,6种杀虫剂平均回收率为81%~115%,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在0.870%~7.29%(n=3)之间.结论 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适用于葡萄酒中6种杀虫剂残留痕量分析.


滇红茶区假眼小绿叶蝉动态监测下全年防控模式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结合云南省凤庆县茶园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的全年动态监测,采用4种绿色防控模式对茶园假眼小绿叶蝉防控效果展开研究,并进行成本核算。分别在6月16日、6月24日、7月22日假眼小绿叶蝉发生的3个高峰期用2次植物源生物农药及1次化学农药进行防控。结果表明,综合3次用药的防控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推荐最佳防控模式为修剪+石硫合剂封园+蓝板+生物农药(0.6%鱼藤酮450倍稀释液)+化学农药(6%乙基多杀霉素1 000倍稀释液),在该模式的防控下3次药后7 d平均校正防效分别为78.85%、64.650%、76.20%,比常规防治分别增加25.11、41.63、22.68个百分点,产值比常规防治增加2 100元/hm2,产投比为14.6。
关键词: 茶 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Gothe)] 动态监测 农药


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已发展成为全球应用最广的第三大新型杀虫剂,因其具有广谱杀虫、高效、低毒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农业虫害扑杀、城市景观维护和家庭害虫防治,这也使得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食品和环境中残留,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体内,严重危害到人类健康,迫切需要对食品和环境中的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进行监测.本文系统介绍了近五年关于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包括固相萃取、分散固相萃取、磁性固相萃取、分子印迹微萃取、搅拌棒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各种检测方法,包括液相色谱检测法、气相色谱检测法、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法、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免疫分析法等,并对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的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检测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 拟除虫菊酯 农药残留 杀虫剂 样品前处理 检测方法


一种菜青虫杀虫剂的制备方法及防治效果
《湖北农业科学 》 2019
摘要:以虎掌草、青蒿、黄花烟的浸提液和石灰水、食盐水为材料,按照适宜的质量配比,连续2年对菜青虫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虎掌草母液、青蒿母液、黄花烟叶母液、石灰水、食盐水、清水按质量比4:2:2:1:1:6、4:2:0:1:1:8、4:0:2:1:1:8、0:4:2:1:1:8的比例配合,防效分别为82.7%~89.8%、38.3%~42.0%、41.0%~45.4%、52.9%~56.4%。综合2年田间平均防治效果,虎掌草母液、青蒿母液、黄花烟叶母液、石灰水、食盐水、清水按质量比4:2:2:1:1:6的比例配合,防效显著,防治效果最好,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5种杀虫剂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毒性及其田间药效
《生物安全学报 》 2019
摘要:【目的】为持续有效防控白背飞虱,研究云南东部白背飞虱种群对常用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及药剂的田间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室内稻茎浸渍法测定白背飞虱种群对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同期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5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治效果。【结果】与敏感种群比较,噻虫嗪、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对滇东白背飞虱种群的LC_(50)分别为0.208、0.459、0.608、3.108、1.256 mg·L~(-1),抗性倍数分别为2.2、10.4、5.6、6.5、5.3倍;白背飞虱对噻虫嗪无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为低水平抗性,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5种杀虫剂药后1、5和10 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田间防控效果均有显著差异。除了吡蚜酮外,其他药剂的防效均在80%以上,其中以吡虫啉和噻嗪酮的持续期较长,药后10 d仍在90%以上;噻虫嗪和吡虫啉药后1和5 d的防效达90%以上;吡蚜酮药效在供试药剂中防效最低,在64.88%~77.82%之间。【结论】滇东师宗白背飞虱种群对噻嗪酮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吡虫啉、吡蚜酮和毒死蜱均为低水平抗性,对噻虫嗪无抗性,田间防控效果以吡虫啉和噻嗪酮为最好。建议滇东稻区可以使用吡虫啉和噻嗪酮药剂防控白背飞虱,注意控制吡蚜酮的使用次数与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