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野生牛肝菌生长土壤汞含量分布特征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人为因素释放的Hg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研究云南野生菌主产区土壤Hg含量对于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收集云南10个地州的57份牛肝菌生长土壤(0~10 cm)样本,并采用冷蒸气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其Hg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样本Hg含量范围(mg/kg,以干重计算)分别为:0.036~3.2(玉溪)、0.089~1.2(楚雄)、0.075~2.5(大理)、0.22~1.1(昆明)、0.075~0.34(曲靖)、0.36~0.98(红河)、0.12~1.3(迪庆)、0.30~0.83(保山)、0.047~0.53(普洱)、1.2(文山)。采自玉溪的土壤样本中Hg含量变化范围最大。除1份玉溪样本外,其他样本Hg含量均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0.038 mg/kg),可能对野生菌中Hg含量提高有一定影响。未来研究应着重考虑土壤Hg与牛肝菌Hg之间的关系。
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快速鉴别牛肝菌种类及总汞含量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16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快速鉴别牛肝菌种类及测定牛肝菌中总Hg含量的方法。采集15种共48份云南常见牛肝菌的红外光谱信息并用冷原子吸收光谱-直接测汞仪测定牛肝菌的总Hg含量,根据FAO/WHO规定的每周Hg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评价牛肝菌的食用安全性;采用Norris平滑、多元散射校正、二阶导数、正交信号校正-微波压缩等方法对牛肝菌的红外光谱进行优化处理,优化处理后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建立快速鉴别牛肝菌种类及牛肝菌总Hg含量的预测模型。结果显示:(1)主成分分析的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7.1%,不同种类牛肝菌在主成分得分图中能够明显区分开,表明不同种类牛肝菌的化学组分或含量具有差异;(2)不同产地、种类牛肝菌总Hg含量差异明显,其总Hg含量在0.17~15.2mg·kg~(-1) dw之间;若成年人(60kg)每周食用300g新鲜牛肝菌则少数牛肝菌摄入的Hg超过PTWI的限量标准,食用有一定风险;(3)牛肝菌红外光谱数据与总Hg含量拟合,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能快速区分总Hg含量低(≤1.95 mg·kg~(-1)dw)、中(2.05~3.9mg·kg~(-1) dw)、高(≥4.1mg·kg~(-1) dw)的牛肝菌样品,并且Hg含量差异越大,越易于区分;进一步建立牛肝菌总Hg含量预测模型,训练集的R2为0.911 4,RMSEE为1.09,验证集的R2和RMSEP分别为0.949 7和0.669 5,牛肝菌总Hg含量预测值与测定值比较接近,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能快速鉴别牛肝菌种类,区分不同总Hg含量的牛肝菌样品并对Hg含量进行准确预测,为野生牛肝菌的质量控制和食用安全评估提供快速、简便的方法。
云南疣柄牛肝菌属真菌中汞含量及食用健康风险分析
《生态毒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汞(Hg)对人类健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多数野生食用菌对Hg有很强的富集能力,测定野生食用菌中总Hg含量,并对其进行食用安全评估有重要意义。采用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云南常见疣柄牛肝菌属真菌菌盖、菌柄中总汞(Hg)含量,分析样品对Hg的富集特征;以FAO/WHO现行每周Hg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标准,评估疣柄牛肝菌属真菌的食用安全性。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种类及不同采集时间疣柄牛肝菌属真菌的总Hg含量差异明显,菌盖中总Hg含量在0.54~4.80 mg·kg-1dw之间,菌柄总Hg含量在0.32~2.80 mg·kg~(-1)dw之间,同一种牛肝菌菌盖总Hg含量均大于菌柄(Q(C/S)>1),表明疣柄牛肝菌属真菌对Hg的积累量与生长环境、种类、部位等有关。根据FAO/WHO暂行的每周Hg允许摄入量标准(0.004 mg·kg-1bw),成年人(60 kg)每周食用300 g(鲜重)采自云南的疣柄牛肝菌属真菌,Hg摄入量远低于PTWI标准,对人体Hg暴露风险较低。
砷胁迫下磷对三七砷的微区及亚细胞组织分布特征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μ-SRXRF)和亚细胞组分分离技术相结合,从植株各部位微区及亚细胞组分层面揭示了药用植物三七在外源磷素作用下砷吸收累积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七的根部和茎部是砷的主要富集部位,添加外源磷素可以有效降低三七根部、茎部和叶片的砷含量,降低幅度分别为47%、80%和33%;三七各部位的亚细胞组分砷的累积量不同,其中细胞液是砷的主要富集组分,具有一定的区隔化作用,但不能有效地减少砷对植物细胞新陈代谢的影响和毒害;外源磷素的加入可以显著降低三七不同部位亚细胞各组分中砷的累积量,其降低幅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细胞液>细胞壁>细胞器,但分析表明,外源磷素的添加对三七各部位的亚细胞组分砷累积量占植株总砷累积量比例的影响不大。
云南野生牛肝菌中砷元素含量测定及食用安全评价
《生态毒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ICP-AES法测定了26个云南野生牛肝菌居群中As元素含量,分析不同地区、种类牛肝菌对As的富集特征;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评价云南野生牛肝菌的As污染水平;根据FAO/WHO规定的每周As允许摄入量评估野生牛肝菌的As暴露风险。结果显示:(1)不同产地、种类牛肝菌中As含量差异明显,其中菌盖的As平均含量在(0.18±0.31)~(13.33±2.21)mg·kg~(-1)dw之间,菌柄的As平均含量在(0.06±0.10)~(17.09±5.8)mg·kg~(-1)dw之间;表明牛肝菌对As元素的富集程度与牛肝菌种类、生长环境等因素有关;(2)不同种类牛肝菌菌盖、菌柄的As污染指数分别在0.35~26.66及0.12~34.20之间,且多数牛肝菌的As污染指数大于1,表明多数牛肝菌的As含量超过GB2762-2012规定的限量标准,处于重污染水平;(3)若成年人每周食用500 g新鲜牛肝菌,则通过牛肝菌摄入的As均低于FAO/WHO规定的PTWI标准(As≤0.9 mg),未达到As暴露水平;然而日常生活中人们除了通过野生牛肝菌摄入As元素外还会通过其他食物(大米、肉类等)、饮水、呼吸等途径摄入As元素,因此,为了防止As暴露危害人体健康,不宜大量或长期食用野生牛肝菌。
云南山区野生牛肝菌中重金属汞和镉来源分析及食用安全评估
《生态毒理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分析重金属在"环境-牛肝菌-人体"系统中的迁移、富集规律,为牛肝菌重金属污染防治及食用安全评价提供依据。采用ICP-AES法测定云南野生牛肝菌及其生长土壤中Cd和Hg含量,分析牛肝菌对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牛肝菌的重金属含量与土壤的联系,推测云南野生牛肝菌中重金属Cd和Hg的来源;根据FAO/WHO规定的每周Cd或Hg的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评估牛肝菌的重金属暴露风险。结果显示,(1)不同种类、产地牛肝菌中Hg和Cd含量具有差异,菌盖中Hg、Cd的含量分别在0.92~16.00 mg·kg~(-1)dw,4.97~24.07 mg·kg~(-1)dw之间,菌柄的Hg、Cd含量分别介于0.46~8.2mg·kg~(-1)dw和2.11~22.08 mg·kg~(-1)dw之间。同一种牛肝菌菌盖中Hg或Cd的含量均高于菌柄(Q(C/S)>1),表明牛肝菌菌盖对Hg和Cd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2)牛肝菌菌盖和菌柄对Hg的富集系数(bioaccumulation factor,BCF)分别在1.72~19.12和1.30~6.40之间,菌盖、菌柄的Hg含量均高于相应生长土壤的含量,其中采自楚雄永仁县的铜色牛肝菌菌盖的Hg含量是土壤的19.12倍,表明牛肝菌中的Hg不仅来自土壤,根据山地"Hg诱捕效应"及云南大气Hg升高的相关报道,可以推测云南野生牛肝菌中的Hg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3)牛肝菌菌盖、菌柄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在0.16~1.82和0.07~1.67之间,多数牛肝菌的Cd含量低于土壤含量,表明牛肝菌中的Cd主要来自生长土壤。(4)假设成年人(60 kg)毎周食用300 g新鲜牛肝菌则多数牛肝菌菌盖、菌柄的Hg摄入量低于PTWI(Hg)标准,Hg的暴露风险较低(假设未通过其他途径摄入Hg);食用300 g黑粉孢牛肝菌菌盖或菌柄摄入的Cd达到0.722 mg和0.662 mg,超过PTWI(Cd)标准,食用有Cd暴露风险。
关键词: 重金属 汞 镉 野生牛肝菌 食用菌 富集系数 健康风险 云南
云南常见牛肝菌属真菌中汞含量及食用安全评价
《生态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汞(Hg)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重金属元素之一,多数食用菌对Hg有很强的富集能力,测定食用菌中Hg含量,并对其进行食用安全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冷原子吸收直接测汞仪系统测定85份云南常见牛肝菌属真菌菌盖、菌柄中总Hg含量;以同一牛肝菌子实体菌盖与菌柄总Hg含量比(Q(C/S))分析牛肝菌属真菌对Hg的富集特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现行每周Hg允许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标准和中国GB 2762—2012规定的食用菌中Hg限量标准评价样品的食用安全性。结果表明,菌盖和菌柄中总Hg含量分别在0.13~22.00、0.20~8.40 mg·kg-1DW,不同产地、种类及不同采集年份的样品中总Hg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同一牛肝菌菌盖、菌柄总Hg含量比(Q(C/S))在0.28~4.08,92%的样品Q(C/S)>1,表明多数样品中菌盖对Hg的富集能力强于菌柄。根据GB 2762—2012规定的食用菌及其制品中总Hg含量限量标准(≤0.1 mg·kg-1),发现所有测试样品的总Hg含量均超标;根据PTWI标准,假设成年人(60 kg)每周食用300 g新鲜牛肝菌,则多数样品Hg摄入量低于允许摄入量,无安全风险,而少数样品Hg摄入量高于允许摄入量,食用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同时,牛肝菌总Hg含量与种类、产地、采集时间等因素密切相关,采食及安全评价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砷对三七幼苗的毒害效应及临界值研究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近年来药用植物三七砷污染状况,文章通过设置砷胁迫条件下三七幼苗水培试验,研究了砷对药用植物三七的毒害效应,阐明了三七幼苗砷毒害的表观症状和毒害特征,提出了三七苗砷毒害临界浓度和安全药用临界浓度推荐指标和推荐值。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砷对三七植株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砷条件下三七苗砷毒害症状明显,表现为根系发黄腐烂,根体积和根重下降,植株地上部分失水萎蔫或直接青枯死亡;二年生三七苗的耐砷能力强于一年生三七苗;综合分析三七苗株高、地下部须根长、地上部干重等效应指标与砷处理浓度的表观敏感性和相关性,推荐三七地上部分水分含量的EC20值作为砷对三七苗产生毒害的毒性阈值,其毒害效应临界浓度分别为一年生三七苗13.45 mg/L,二年生三七苗13.81 mg/L;以《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绿色行业标准》砷的限量指标≤2.0 mg/kg为基准,根据三七苗根系砷含量和砷处理浓度二次拟合方程,推荐水培条件下三七根系砷的安全临界浓度分别为一年生三七苗7.92 mg/L,二年生三七苗8.41 mg/L。
砷在药用植物三七根部组织及其亚细胞分布特征
《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与亚细胞分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细胞组织微区及亚细胞分布层面首次揭示了药用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受砷(As)的毒害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三七根部的As元素多集中在表皮组织中,且有向维管束运转的趋势;细胞液是As主要富集的亚细胞组分,用20 mg·L~(-1)As处理的三七细胞液中As含量约为不加As的200倍;分析三七主根亚细胞组分的As含量与营养液As浓度的曲线拟合方程,确定了营养液As浓度直接影响细胞液组分的As含量;各组分所占比例从大到小表现为:细胞液>细胞壁>细胞质,20 mg·L~(-1)As处理的细胞液中砷含量约占三组分总量的65.78%,达到最高比例,细胞壁和细胞器中则始终维持较低的砷浓度。
关键词: 三七 砷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 亚细胞分布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黑木耳中铅、镉、砷、铜、锌和铬
《光谱实验室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微波消解法前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快速测定黑木耳中zn、Cu、Pb、Cd、cr、As等重金属元素的方法。该法采用内标法校正监测和校正信号的短期和长期漂移,提高仪器的稳定性,改善测定的精密度.校正一般样品的基体影响,建立了测定~(208)Pb、~(114)Cd、~(75)As的干扰方程以消除同质异位素重叠和多原子粒子的干扰。该方法能准确测定大米粉标准物质(GBW 10010)和茶叶标准物质(GBW 10016)中Pb、Cd、Cr、zn、Cu、As的含量,黑木耳样品的加标回收率为94.0%-107.3%,RSD为2.5%-5.2%。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黑木耳 铅 镉 铬 锌 铜 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