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roduction(模糊匹配)
488条记录
有机肥添加对反季番茄地上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热带农业科学 2017

摘要:为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反季番茄对水肥的需求状况,本研究开展2个灌水模式下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番茄产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W1(实际土壤含水量的70%为下限,90%为上限)灌水模式下,有机肥的施用量为15 t/hm~2时,可显著提高番茄的单株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而有机肥施用量最高的小区(W1M3)番茄产量最低:在W2(5 d灌水1次,每次2 h)灌水模式下,番茄产量和地上生物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W2M3处理的番茄产量比对照增产45.71%。

关键词: 番茄 产量 生物量 有机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对新植甘蔗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中国糖料 2017

摘要:采用施肥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栽培模式,设置两次施肥+普通地膜、一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两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两次施肥+不覆膜4个处理,研究不同轻简高效栽培模式对新植甘蔗的出苗率、分蘖率、株高、茎径、有效茎、糖分、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推广应用甘蔗轻简高效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新植甘蔗桂糖32号采用两次施肥+普通地膜、一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两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3种栽培模式的出苗率、分蘖率、有效茎、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两次施肥+不盖膜栽培模式,且全覆盖3种栽培模式的甘蔗实收产量和新增纯收益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127.52 kg/667m~2、1234.11元/667m~2,7073.91 kg/667m~2、1010.31元/667m~2,7173.96 kg/667m~2、1046.06元/667m~2。在全膜覆盖栽培模式下,无论是缓释肥一次施肥或复合肥两次施肥,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缓释肥一次施肥+光降解除草地膜全覆盖的轻简高效栽培模式更有利于甘蔗轻简高效生产

关键词: 甘蔗 地膜覆盖 缓释肥 轻简高效栽培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聚丙烯酰胺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17

摘要:[目的]探明不同干旱程度下,聚丙烯酰胺(PAM)施入土壤后对油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PAM在农业抗旱增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数据及理论支持。[方法]在遮雨棚内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控制灌水时间及灌水量,模拟不旱、轻旱、中旱、重旱4种干旱程度,观测不同PAM施用量对油菜株高、径粗、绿叶数、叶面积、一次有效分枝数、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4种干旱(不旱、轻旱、中旱、重旱)条件下,施加PAM处理的油菜与未施加PAM相比,生长指标(株高、径粗、绿叶数、叶面积、一次有效分枝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株高分别增加10.11%、2.03%、18.39%、13.70%,一次有效分枝数分别增加2.32%、27.91%、20.83%、8.97%,产量分别增加7.90%、39.47%、23.40%、21.95%,耗水量可最高减少29.09%、35.65%、49.02%、31.39%,水分利用效率可最高提升41.62%、81.31%、142.05%、49.31%。[结论]种植油菜时施入一定量的PAM能提升油菜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但当PAM施加过量时会抑制油菜的生长以及降低经济效益。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油菜 生理指标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植基地土壤养分对黔产何首乌品质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探寻不同种植基地的土壤养分对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品质的影响,采集并测定4个种植基地土壤样品养分,分析土壤养分含量对何首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速效钾含量高有利于何首乌块根的膨大,有效磷含量高不利于何首乌块根的生长。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高的种植基地何首乌块根个数、块根总鲜质量和块根折干率最大,含丰富有机质、全氮、缓效钾、有效钾的土壤更适合何首乌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土壤养分 何首乌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西北马铃薯不同栽培模式下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

作物杂志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2014-2016年在云南丽江太安乡进行马铃薯平播后起垄、侧膜覆盖、覆膜覆土和大垄双行4种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对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筛选适宜的马铃薯轻简高效抗旱栽培模式。3年试验结果表明侧膜覆盖平均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大;从节省劳动力方面,平播后起垄是该区域最佳轻简高效抗旱栽培模式。

关键词: 轻简化栽培模式 马铃薯 产量 经济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种间相互作用对牧草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种间相互作用对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体系生产力的影响,试验设计三个处理,分别是单作柱花草、单作黑籽雀稗、柱花草/黑籽雀稗间作,观测了三个不同种植模式作物整个生育的物候期、整个植株生长量、生物量、生物量的当量比及不同种植体系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的差异。结果表明:1种植牧草270天后,间作体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当量比分别是3.05和3.52,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柱花草/黑籽雀稗间种具有间作优势。2与单作相比,间作体系黑籽雀稗物候期推迟5天;其生长量、生物量均高于单作,株高、根长、干草产量和根系产量分别高于单作9.67 cm、7.33 cm、345.50 g·株~(-1)、131.67 g·株~(-1)。与柱花草单作对比,间作的分枝期、现蕾期、花期比单作分别推迟5天、15天、5~15天;其生长量和生物量低于单作,柱花草株高、根系深、根冠比、根瘤量、干草产量和根系产量分别低于单作10.64 cm、0.54 cm、0.08、0.84粒·株~(-1)、14.29 g·株~(-1)和1.48 g·株~(-1);3间作体系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比种植前增加的量分别为0.039%、0.003%、0.001%。单作柱花草样地有机质、全氮比种植前增加的量分别为0.063%、0.006%,磷比种植前减少0.001%;单作黑籽雀稗样地有机质、全氮比种植前减少0.017%、0.002%。表明,柱花草的间作提高了样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柱花草在生物固氮过程中,以磷固氮,消耗磷素致使单作柱花草样地全磷量减少,全氮量增加。

关键词: 种间相互作用 牧草 间作体系 生产力 土壤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及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以常规粳稻品种云粳4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不同密度下水稻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和分次施用尿素对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并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对不同密度下直播稻的产量性状和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方式下,密度相同时,分次施肥的处理比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和不施肥对照增产,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分次施肥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控释肥一次性基施的处理;在相同氮肥条件下,直播稻产量随着直播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以基本苗2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高,6万/667 m~2的处理产量居中,10万/667 m~2的处理产量最低。(2)在施用控释肥的处理中,密度相同时,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直播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颖花数;施氮量相同时,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每穗颖花数刚好相反。单位面积颖花量和实际产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形成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颖花量,从而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量是提高直播稻产量的主要途径。(3)当密度相同时,抽穗至成熟期总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群体叶面积和总颖花数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本试验中,以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核心的分次施肥A1RPQ4处理的群体结构优于其他处理,群体茎蘖消长动态最为平稳,抽穗期至成熟期的总干物质积累量、颖花/叶比和粒质量/叶比最大,产量最高,达到875.14 kg/667 m~2。

关键词: 直播稻 施肥方式 密度 产量 群体 干物质生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提高玉米制种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技术措施

云南农业科技 2017

摘要:结合玉米杂交制种实际生产情况,从制种地块选择、播期、去杂、去雄、后期管理等影响种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出发,简述了玉米制种过程中常遇的几个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以供生产参考。

关键词: 玉米制种 质量 产量 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高原机插籼稻产量与生长特性的影响

中国稻米 2017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明确高原地区机插籼稻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的最佳比例,以川谷优7329为材料,在施氮量为150kg/hm~2和105 kg/hm~2水平下,研究了4种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比例(10∶0,7∶3,5∶5,3∶7)对机插籼稻产量与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间水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水稻产量由高到低为5∶5>10∶0>7∶3>3∶7。在相同比例下增加施氮量可以增加机插籼稻抽穗期高效叶片的长度,提高茎蘖数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但降低了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粒叶比。尿素所占比例越高成穗率越低,5∶5的处理水稻表观输出率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高原地区机插籼稻最佳氮肥施用量为105 kg/hm~2,缓释氮肥与普通尿素配施比例为5∶5。

关键词: 缓释氮肥 机插籼稻 产量 生长特性 高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荞麦秸秆粉还田对杂草及苦荞产量的影响

杂草学报 2017

摘要:为探讨荞麦秸秆还田条件下荞麦田杂草治理技术,通过2个不同种植区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量对荞麦田杂草抑制及苦荞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杂草抑制及苦荞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当荞麦秸秆还田量从1 200 kg/hm2增至4 800 kg/hm2时,禾本草及阔叶草的株数及鲜质量较对照明显下降,防除效应明显增高。大山包种植区秸秆还田量为4 800 kg/hm2、安宁种植区秸秆还田量为3 600 kg/hm2时杂草防效、苦荞的农艺性状及产量整体上大于其他处理,最高产量分别达到1 714.0、1 262.3 kg/hm2,比对照分别增加74.3%、41.0%。综上所述,在大山包种植区4 800 kg/hm2的秸秆还田量及安宁种植区3 600 kg/hm2的秸秆还田量具有良好的杂草抑制效应及苦荞增产效应。

关键词: 荞麦秸秆还田 杂草 农艺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