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02428×合系35 RILs群体糙米和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的遗传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水稻02428×合系35的RILs群体及其亲本糙米和发芽糙米为材料,对糙米、发芽糙米各222个群体样品的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含量进行测定,以期选育出高γ-氨基丁酸、高抗性淀粉的水稻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重组自交系糙米、发芽糙米γ-氨基丁酸含量差异不大,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由主效基因控制。重组自交系糙米、发芽糙米抗性淀粉含量差异大,发芽糙米抗性淀粉平均含量是该群体糙米的1.2倍,群体间存在广泛变异,呈偏态分布。高海拔冷凉气候有利于糙米高抗性淀粉含量的提升与进化。本研究可以为功能水稻的遗传及品种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 γ-氨基丁酸 抗性淀粉 糙米 遗传分析


外植体取材时期对地涌金莲组织培养褐化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7、9、11月取材的地涌金莲幼嫩花蕾为外植体,对不同取材时期愈伤组织诱导率、褐化率及分化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最低,为67.79%,显著低于其余取材时期,11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83.96%,7月与9月取材的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5月取材的而显著低于11月取材的;从5月至11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褐化率有逐渐降低趋势,5月的最高,达78%,与7月取材的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9月、11月的63.5%和60%;9月、11月取材的外植体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达到17.47%和20.12%,相互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5月和7月的10.67%和13.11%。因此,在实际生产中以秋季取地涌金莲幼嫩花蕾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较为适宜。


12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性状遗传研究及综合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选取7个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和5个改良后的温带玉米自交系采用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Ⅳ进行完全双列杂交组配,共配制66个杂交组合。以大面积推广杂交种云瑞6号为对照,对供试自交系不同性状进行配合力和对照优势等分析。结果表明改良后的温带玉米自交系YML582、YML5986和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CML166、YML46单株产量配合力高、综合性状优良,用它们作亲本较易组配出综合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育种潜力较大;杂交组合YML5986×YML46、YML1216×YML46、YML1071×CML486、YML1071×YML5986、YML582×YML46,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苗头组合进一步试验。


甘蔗KNOX基因(Sckn1)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NOX基因对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形成和维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功能已知的水稻KNOX基因(OSH1,Oskn1)为参考序列,采用电子克隆技术克隆到甘蔗中与OSH1同源的一个KNOX基因Sckn1,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基因的结构、功能。结果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1 07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9.36 kD,理论等电点为6.47。该基因很可能定位于细胞核,起转录调控作用,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编码蛋白与高粱、玉米、小米草等KN1蛋白高度相似。以上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ckn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甘蔗蓟马种群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为害情况
《应用昆虫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蔗蓟马Fulmekiola serrata的发生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的为害情况,为探讨该虫对不同甘蔗品种的选择性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田间种群动态调查于2013年4月初到7月末进行,研究了12个品种在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田块遭受甘蔗蓟马为害情况。【结果】甘蔗蓟马种群数量先逐渐上升后又下降,发生高峰期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12个甘蔗品种均受到甘蔗蓟马为害,其中,新植甘蔗中云瑞06-189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25.80头/株,闽糖01-77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7.80头/株;宿根甘蔗中ROC22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106.93头/株,云蔗06-80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33.60头/株。同一田块不同品种甘蔗蓟马若虫和成虫数量不等,同一品种宿根甘蔗蓟马数量多于新植甘蔗,株虫量差异范围为10.10~90.90头/株。【结论】甘蔗品种和植期影响甘蔗蓟马发生,不同品种甘蔗蓟马为害程度和抗性水平存在差异。


‘月月粉’连续开花习性遗传规律分析
《园艺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开花(Perpetual blooming,PB)是观赏植物的重要性状之一,是中国月季对现代月季的重大贡献。然而月季连续开花性状的遗传基础至今尚未清晰。为研究中国古老月季品种‘月月粉'(Rosa chinensis‘Old Blush',用OB表示)连续开花习性的遗传规律,以其为母本,以一季开花(Single seasonal blooming,SB)园艺品种‘无刺光叶蔷薇'(Rosa wichuriana'Basye's Thornless',用W表示)为父本,构建了OB、W、F_1、F_2、BC_1OB和BC_1W等6个世代827个株系的二倍体遗传分离群体。遗传分离群体表型测定将开花表型分为连续开花和非连续开花(Non-perpetual blooming)2种类型。296株F_1和150株BC_1W群体均表现为非连续开花,表明OB连续开花性状受隐性基因位点调控。300株BC_1OB群体中83株为连续开花,223株为非连续开花,χ~2适合性测验符合1:3的遗传分离规律(P<0.05),表现为双隐性基因遗传,表明‘月月粉'连续开花可能受双隐性基因位点共同调控。
关键词: 月季 中国月季 连续开花 遗传分离群体 双隐性位点


烟粉虱成虫在不同木薯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木薯上一种重要的害虫,为明确烟粉虱在木薯上的空间分布,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采用聚集度指标、Iwao的M*-m回归法、Taylor幂法则、Lα-m回归模型和Z-V模型对烟粉粉虱成虫在不同木薯品种上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薯上的烟粉虱成虫在密度较低时呈现均匀分布,密度高时聚集分布,且其聚集是由环境因素造成的。在木薯叶层上的分布总体呈现数量上层>中层>下层,在SC11、GR4和SC124上烟粉虱成虫密度较大,SC8上密度最低。


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检测番茄环纹斑点病毒
《电子显微学报 》 2015 CSCD
摘要:本实验利用胶体金免疫电镜技术检测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分别以TZSV的N蛋白多克隆抗体及TZSV的Gn蛋白多克隆抗体为一抗,然后以胶体金标记羊抗兔Ig G-gold(10 nm)为二抗对病毒进行胶体金标记,电镜观察用TZSV Gn蛋白抗体标记的胶体金颗粒能很好地结合到病毒粒体上。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实现对TZSV更为准确可靠地检测。


单端孢菌素对几种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
《植物保护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单端孢菌素对主要作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和田间防效,采用孢子萌发抑制测定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和田间药效常规试验方法,测定了单端孢菌素在不同质量浓度下对作物病原菌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单端孢菌素对供试16个病原菌的MIC为1.9~15.5mg/L,对辣椒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水稻恶苗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玉米小斑病菌和马铃薯晚疫病菌等7个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5.93、7.90、9.27、10.78、13.34、14.95和16.50mg/L,500mg/L质量浓度对番茄灰霉病、番茄早疫病、辣椒炭疽病、马铃薯晚疫病、玉米小斑病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98%、81.29%、85.28%、72.42%、78.99%和72.74%。单端孢菌素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和较广的抑菌谱,对几种主要作物真菌和卵菌病害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应用前景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