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蓖麻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NpSWP12基因的克隆分析与原核表达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并表达蓖麻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NpSWP12。方法根据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数据库信息设计简并引物进行PCR扩增,克隆得到蓖麻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NpSWP12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NpSWP12的基因与蛋白序列进行分析与结构功能预测。将该蛋白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中,转化表达载体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菌株,经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蓖麻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NpSWP12基因长687bp,编码228个氨基酸残基(基因登录号:KT287071),预测蛋白质分子质量单位为26.6ku,等电点(pI)为5.96。蓖麻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NpSWP12基因结构为单外显子结构,编码的蛋白中α螺旋占77.19%。该编码蛋白含有1个BAR结构域(Bin/Aphiphysin/Rvs domain),属BAR结构域蛋白质超家族成员。NpSWP12与家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NbSWP12核苷酸序列序列相似性为95.2%,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96.9%。表达载体NpSWP12/pET-30a(+)转入BL21(DE3)菌株,IPTG诱导,得到的重组蛋白rNpSWP12与理论蛋白分子质量大小(30ku)相符。Western blot鉴定。结论成功克隆了蓖麻蚕微孢子虫孢壁蛋白NpSWP12基因,构建的NpSWP12/pET-30a(+)重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预期分子质量的融合蛋白,该蛋白能被相应抗体识别,为进一步研究NpSWP12的细胞定位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多汁乳菇菌丝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食用菌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采自云南玉龙雪山保护区野生多汁乳菇(Lactarius volemus)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碳源中,以葡萄糖和蔗糖对多汁乳菇菌丝生长最为有利;供试氮源中,生长最好的是蛋白胨和牛肉膏;适宜pH为6,适宜生长温度为20~30℃,25℃时菌丝生长快、生长势强。


野生和栽培巨大口蘑的红外光谱分析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采集58份巨大口蘑样品的红外光谱,对光谱进行预处理,去除光谱噪音明显部分,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的红外图谱具有差异,主要吸收峰有2295、2851、1652、1149、1075、1030、995和807 cm-1.在500-3000cm-1波段范围内,用原始光谱结合标准正态变量校正法,能够对野生和栽培样品菌盖和菌柄校正集、预测集的样品进行正确识别.表明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结合判别分析法对野生和栽培巨大口蘑进行鉴别,方法简便,结果可靠.


金沙江构树不同规格整地造林生长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金沙江流域红皮构树品种的生长规律和探索适宜的构树造林方法,比较了3种不同规格整地造林的生长差异,分析了7年生构树的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表明,红皮构树在3种不同规格整地条件下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短周期培育中应采用小规格定植穴造林,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红皮构树生长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可划分为生长初期、速生期、生长后期3个阶段,根据其树皮纤维3~5年生时质量最优,且砍伐后树桩能快速萌发新枝,短周期内能连续收获的特点,确定3~5年为构树短周期培育年限,此时砍伐利用可获取较高的年收益率;获得了红构高生长、地径、冠幅的拟合方程,可作为金沙江流域上段红皮构树的生长趋势预测方程;金沙江红皮构树品种生长快,树干高大通直,构皮纤维含量高,可推荐为构树优良品种。


滇东南富宁稻纵卷叶螟的迁入过程与虫源地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稻纵卷叶螟是滇东南稻区常年为害较重的水稻迁飞性害虫之一。为了阐明影响稻纵卷叶螟在富宁大规模集中降落的关键天气学因子,通过HYSPLIT轨迹数值模拟平台、天气学背景分析软件GRADs,结合当地水稻生育期情况对富宁站2007年5月30日以及2009年5月21日出现的2次田间赶蛾高峰的迁入过程及虫源地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5月30日富宁田间出现的稻纵卷叶螟迁入种群直接来自越南红河三角洲,2009年5月21日富宁的迁入种群主要来自桂西南稻区;持续的偏南暖湿气流与降水是造成稻纵卷叶螟种群5月份在富宁大规模迁入和集中降落的关键因子。


云南省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变化趋势
《农药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同时,对通海小菜蛾田间种群的F1代,测定了磷酸三苯酯(TPP)、增效醚(PBO)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3种增效剂对氯虫苯甲酰胺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自2009年以来,通海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持续上升,抗性倍数从2009年的2.30倍,逐渐发展到2012年的47.79倍和2013年的43.05倍,达到中等抗性水平;弥渡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除了2010年达12.35倍外,其余均处于低水平抗性;临沧市小菜蛾种群的抗药性水平在1.01~4.60倍之间,处于低水平抗性。3种增效剂均对氯虫苯甲酰胺无显著增效作用。
粳性糜子淀粉与小米淀粉理化性质的比较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种粳糜为试验材料,小米为对照,采用碱提取法制备淀粉,研究粳糜与小米淀粉理化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粳糜淀粉颗粒与小米淀粉相似,大多呈棱角圆滑的多面体型,颗粒粒径为4.32-11.04μm,淀粉晶型为A型,结晶度为35.625%-40.050%,比小米淀粉(32.58%±0.96%)高;粳糜淀粉的平均冻融析水率(52.1%)与小米淀粉(53.5%±0.24%)相似,冻融稳定性差;粳糜淀粉的峰值黏度(均值0.953 Pa·s)小于小米淀粉(1.169 Pa·s),抗老化能力(0.595 Pa·s)高于小米淀粉(1.144 Pa·s),但糊化温度(78.296℃)比小米淀粉(76.20℃)高;粳糜淀粉凝胶的硬度(1018.1 g)和弹性(0.86 mm)大于小米淀粉凝胶,黏聚性(0.39)小于小米淀粉凝胶(0.43).


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_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及花粉败育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染色体压片法研究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及染色体行为,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在终变期观察到单价体、二价体和四价体;分裂中期Ⅰ、后期Ⅰ、中期Ⅱ和后期Ⅱ均出现落后染色体;中期Ⅱ形成"八"字形纺锤丝、后期Ⅱ二分体2个子细胞染色体不同步分离;四分体时期观察到三分体、微核、大小不等的四分体以及多面体等异常细胞;同一小花的3个花药中几个不同时期的分裂相同时存在。进一步应用DAPI荧光染料进行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大多数小孢子在单核时期就发生皱缩变形。该结果说明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染色体行为和异常细胞分裂是导致杂交F1代花粉完全败育的主要原因。花粉败育时期为小孢子母细胞时期、四分体时期和单核小孢子时期。


不同环境下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玉米籽粒品质性状遗传机制复杂,传统的分析方法不能对母体的遗传方差进一步细分的问题,采用包括胚、胚乳、细胞质、母体效应及其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及其分析方法,对玉米籽粒油分及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各项遗传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玉米籽粒油分的遗传主要受遗传主效应(VG)控制,胚加性效应(VAo)是影响玉米籽粒油分最重要的遗传效应,其方差占遗传方差总量的88.92%,油分的胚普通遗传率(h2Go)最高,为79.0%。棕榈酸的遗传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VGE)控制,其VGE占遗传总方差的91.13%,胚乳加性×环境(VAeE)、母体加性×环境(VAmE)对棕榈酸的遗传同等重要,其方差分别占遗传总方差的47.47%,41.99%,棕榈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2GmE)、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相差不大,分别为39.4%,39.2%。硬脂酸的遗传也主要受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方差(VGE)占遗传总方差的87.75%,母体加性×环境(VAmE)及胚加性效应(VAo)对硬脂酸的遗传起着重要作用,硬脂酸的母体互作遗传率(h2GmE)为43.7%;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为43.5%。研究筛选出了几个改良油分和饱和脂肪酸的自交系,P8(ZOL-3)、P9(ZOL-4)、P10(ZOL-5)是提高后代油分的理想亲本,P7(ZOL-2)和P1(ZNL-1)是降低棕榈酸的亲本,降低硬脂酸的亲本有P1(ZNL-1)、P2(自330)和P5(1072)。该研究结果为玉米油的品质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小桐子根腐病拮抗芽孢杆菌的筛选
《分子植物育种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桐子镰刀菌根腐病的生物防治尚未见报道。为筛选小桐子根腐病镰刀菌拮抗芽孢杆菌,本研究从15份健康植株根际土壤分离细菌69株,从5份根腐病植株根际土壤分离细菌14株,筛选出12株高拮抗细菌并鉴定出8株枯草芽孢杆菌、2株芽孢杆菌、2株短短芽孢杆菌,其中枯草芽孢杆菌B2-1抑菌圈直径达21 mm。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2-1抑菌圈直径大、生长速率高,具有小桐子根腐病镰刀菌的潜在生防价值;但田间防效受物理、化学、微生物种群等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