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茶树CHS基因结构及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试验获得茶树CHS基因(CsCHS)gDNA序列,以进一步确定CsCHS基因结构;研究CsCHS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并结合茶树多酚含量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基因中可能存在的与茶多酚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的SNP位点。【方法】根据NCBI数据库中已有CsCHS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再分别以基因组DNA和c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经克隆、测序获得CsCHS1、CsCHS2、CsCHS3三个基因的gDNA和cDNA全长序列,通过序列比对方法确定CsCHS结构。利用Compute pI/Mw、SOPMA等软件对所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和比较CsCHS1、CsCHS2和CsCHS3三者蛋白质结构。以茶多酚含量差异较大的57份茶树品种为材料,分别以57份材料的cDNA为模板,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然后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筛查CsCHS编码区序列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合CsCHS编码区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和57份材料多酚含量,利用软件TASSEL进行关联分析,筛选基因中可能与茶多酚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的SNP位点。【结果】试验获得CsCHS1、CsCHS2和CsCHS3的c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 277、1 320和1 242 bp,各自均包含一个长度为1 170 bp的开放阅读框;CsCHS1、CsCHS2和CsCHS3的gDNA序列长度分别为1 600、1 330和1 607 bp。通过gDNA序列和cDAN序列比对,结合真核生物内含子GT-AG法则,确定CsCHS1、CsCHS3分别包含2个外显子和1个内含子,内含子大小分别为323和356 bp,CsCHS2可能没有内含子。根据CsCHS1、CsCHS2和CsCHS3 cDNA序列推导三者对应氨基酸序列,比较三条氨基酸序列发现三者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到92.6%—95.4%,CHS蛋白亚家族中的特征性保守位点在这三条序列中都能找到,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sCHS1、CsCHS2和CsCHS3三者蛋白质结构高度相似。CsCHS1编码区序列中共发现71个SNP位点,SNP出现频率为1SNP/16.48 bp,无Indel,基因核苷酸多样性(π)值为0.01088;CsCHS2编码区序列中共发现55个SNP位点,SNP出现频率分别为1SNP/21.27 bp,CsCHS2核苷酸多样性(π)值(0.00530)明显低于CsCHS1;因扩增CsCHS3 cDNA序列的PCR反应成功率低,未对该基因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关联分析分别从CsCHS1和CsCHS2中找到2个和4个与茶叶多酚含量相关的SNP位点。【结论】CsCHS1和CsCHS3属于保守型CHS基因,且CsCHS1、CsCHS2和CsCHS3蛋白质结构高度相似,推测三者可能在茶树的不同部位或不同生长阶段发挥类似作用;CsCHS1和CsCHS2活跃,二者编码区内可能存在突变热点区。
关键词: 茶 查尔酮合酶基因(CHS)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低温胁迫对不同百合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12个市场流行的商业品种与2个野生种百合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机制。通过方差分析与隶属函数分析对低温胁迫后的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Pro)、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14个品种(种)及百合各系列抗寒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抗寒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其抗寒能力的强弱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控制的结果,而非单纯的单一因素所决定。14个百合品种(种)的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佳娜’>‘洛宾娜’>‘西伯利亚’>‘黄丝带’>‘蒙特马什’>兰州百合>岷江百合>‘白狐狸’>‘雪皇后’>‘王室落日’>‘王室之歌’>‘发光’>‘里昂’>‘布鲁勒’。百合品种(种)间抗寒性差异较大,而系列内差异较小。
关键词: 百合 抗寒性 抗氧化酶 丙二醛 相对电导率 脯氨酸


低温下光周期诱导半闭弯尾姬蜂蛹休眠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目的是在低温下诱导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en休眠,为半闭弯尾姬蜂蜂蛹的保存技术提供科学依据。试验方法在室内温度10℃、设置4个光周期:L∶D=10∶14、L∶D=12∶12、L∶D=14∶10、L∶D=16∶8,观察半闭弯尾姬蜂蛹休眠诱导的光周期反应。结果表明,蛹是半闭弯尾姬蜂休眠的敏感虫态,休眠蛹表现出对光周期的数量反应特征,休眠诱导的临界日长在14-16 h之间。不同光周期具有不同的诱导效果,短光照促进休眠,蛹在光周期为L∶D=10∶14时休眠率最高,达73.03%;光周期为L∶D=16∶8时,则仅为10.67%。半闭弯尾姬蜂感受休眠信号的敏感期为预蛹期,进入休眠,蛹感受休眠信号以后,需要在发育条件中发育到预蛹后期,蛹才能全部进入休眠。将室内诱导的休眠蛹在10℃左右环境条件下冷藏42 d,休眠蛹仍有64.13%可以正常羽化。结论:低温和短光照是诱导该种天敌昆虫休眠的主要因子。


不同产地皱盖疣柄牛肝菌中矿质元素含量测定及特征分析
《食品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5个产地皱盖疣柄牛肝菌中10种矿质元素含量,并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该方法标准物质(GBW 07605)回收率在91%~101%之间,检出限在0.000 1~0.616 5 mg/kg范围,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皱盖疣柄牛肝菌中Mg、Cu、Ca、Na、Zn等矿质元素的含量较高,不同产地皱盖疣柄牛肝菌中矿质元素含量具有差异;主成分分析的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7.87%,能表达大部分信息,主成分综合得分可以反映出不同产地皱盖疣柄牛肝菌对10种矿质元素的富集情况。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微波消解 皱盖疣柄牛肝菌 矿质元素 主成分分析


基于mtDNA-COⅠ的云南西花蓟马的遗传分析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西花蓟马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之一,为了解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测定了云南6个地理种群141个个体的mtDNA-COⅠ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在比对的433bp基因片段中,变异位点19个,共检测出5个共享单倍型,单倍型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证实了云南西花蓟马为一个复合种群。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较低,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各地理种群西花蓟马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21 19,种群间变异多为负值,表明云南西花蓟马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种群间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


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烟草中异丙甲草胺、仲丁灵、氟节胺、敌草胺的残留量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烟草中敌草胺、乙丙甲草胺、仲丁灵、氟节胺4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试样经乙腈提取后,采用石墨炭黑-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然后用GC/MS-SIM法对4种农药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石墨炭黑-氨基固相萃取小柱净化,能有效去除烟草样品中的色素、油脂等杂质,净化后得到的样液清亮、透明。4种农药在0.025~0.5mg/kg添加水平下的回收率为81.8%~108%,相对标准偏差为1.38%~8.95%,乙丙甲草胺、仲丁灵、氟节胺的检出限为0.005mg/kg,敌草胺检出限为0.01 mg/kg。


红外镜头消热结构间隙设计的仿真分析
《计算机仿真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关于红外镜头结构的优化设计问题,为得出多层套筒形式的红外机械消热差镜头中套筒结构之间的合理间隙值,设计了多层套筒形式的消热结构,并对多层套筒结构的径向热变形进行了理论计算分析和仿真分析,对比了传统的经验设计和计算机仿真设计在间隙设计上的差异。重点采用ANSYS软件对多层套筒结构进行间隙设计,针对不同材料的零件以及不同半径的零件设计了不同的间隙值。采用软件设计的消热结构的消热差镜头的高低温试验也验证了软件分析在套筒结构间隙设计上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丹参种子的萌发特性研究
《种子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光照、温度、pH值、赤霉素和覆土厚度等条件处理对丹参种子萌发的影响,探讨了丹参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丹参种子最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0~25℃,在适宜的温度下,全光照比无光照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都高,对pH值的适宜范围比较宽,在pH值为2~10范围内均可萌发,赤霉素对丹参种子的萌发作用不明显,种子最适覆土厚度为1.0 cm,最适贮藏时间为6个月,生产中建议随采随播。


云南蔗区发现由植原体引起的检疫性病害甘蔗白叶病
《植物病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白叶病(Sugarcane white leaf,SCWL)是由植原体引起的甘蔗重要病害之一,1954年首次在泰国北部南邦府发现,我国台湾1958年报道了该病的发生情况[1]。该病在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日本、老挝、缅甸、越南、菲律宾、泰国等地均有大面积发生,造成甘蔗和制糖产业巨大经济损失[2]。SCWL植原体存在于病株韧皮部筛管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