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sugarcane(模糊匹配)
545条记录
甘蔗杂交组合同异分析法评价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利用同异分析法对含有云南野生甘蔗亲本的32个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同异分析评价为优秀的是云瑞10-509×德蔗03-68、云瑞09-753×云瑞05-770;较优的组合是云瑞09-928×云瑞05-285、云瑞05-628×云瑞06-4337。

关键词: 甘蔗 杂交组合 同异分析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野生甘蔗血缘杂交组合的同异分析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利用同异分析法对含有云南野生甘蔗亲本的32个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同异分析评价为优秀的是德蔗93-88×云瑞03-393、云蔗99-155×CP74-383、云瑞99-546×德蔗93-94、德蔗93-88×云瑞99-151、闽糖90-1022×云瑞04-186、云蔗99-155×L75-20、德蔗93-94×云瑞03-393和粤糖93-159×云瑞03-417;较优的组合是德蔗93-88×云瑞01-87、德蔗93-88×云蔗99-155、云蔗99-155×德蔗93-94、德蔗93-94×云瑞03-80、云蔗99-155×粤糖93-159、德蔗93-88×云瑞99-546、CP65-357×云瑞03-917、德蔗93-88×云瑞01-109、德蔗93-88×云瑞03-117、闽糖90-1022×云瑞03-392和闽糖90-1022×云瑞99-546,在今后的杂交育种中可以重点利用。

关键词: 甘蔗 杂交组合 同异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亲本及杂交组合对褐条病的抗性配合力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3个甘蔗母本(ROC5为对照)、21个甘蔗父本(69–463为对照)以及他们配制的29个杂交组合(ROC5×69–463为对照)为材料,进行甘蔗褐条病抗性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母本间、甘蔗父本间以及甘蔗杂交组合间的配合力存在极显著差异,差异是加性和非加性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抗褐条病平均遗传力大小顺序为母本(95.3%)、组合(93.0%)、父本(79.1%);一般配合力表现为负效应的母本有Pma98–40、崖城93–26、云瑞05–283、粤糖91–976、川蔗19号、ROC10、云蔗06–80、ROC26、湛蔗74–141、K86–110、云蔗03–194和ROC25等12个,一般配合力表现为负效应的父本有Q199、云瑞06–649、云瑞05–733、CP84–1198、CP88–1762、崖城84–125、云瑞05–784、粤糖00–236、CP72–3591和CP94–110等10个;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表现为负效应的有Pma98–40×云瑞05–649、崖城93–26×云瑞05–733、云瑞05–283×Q199、粤糖91–976×CP84–1198、川蔗19号×CP88–1762和ROC10×粤农73–204等16个。

关键词: 甘蔗 褐条病 一般配合力 特殊配合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57NG208与南涧果蔗正反交后代的遗传变异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甘蔗大茎野生种57NG208和南涧果蔗正交、反交后代132个真杂种后代的聚类分析及对其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锤度和单茎重的分析,研究其后代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57NG208与南涧果蔗正交组合66个后代的Jaccard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227~0.955,平均为0.618;反交组合的为0.206~0.941,平均为0.593。2)正交、反交后代的变异系数中,丛有效茎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大于50%),其次为单茎重的变异系数(大于33%),说明丛有效茎数和单茎重的离散度较大;茎径的变异系数为14%~16%;锤度和株高的变异系数均在11%以下,说明株高和锤度的离散度最小。3)正交、反交后代的遗传传递力中,遗传传递力大于100%的有丛有效茎数和锤度,株高和茎径的约为80%,单茎重的小于70%。4)正交、反交后代的性状表现超过双亲的有锤度和丛有效茎数;除丛有效茎数外,正交组合的株高、茎径、丛有效茎数和锤度4个性状的平均值均高于反交组合。

关键词: 甘蔗 大茎野生种 南涧果蔗 正反交 遗传变异 相似性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美国高产高糖多抗甘蔗育种技术培训总结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笔者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在美国农业部运河点甘蔗育种站开展了为期180d的访问学者工作,重点就甘蔗实生苗大田移栽前黑穗病、宿根矮化病和锈病接种胁迫开展了合作研究。同时,全程参与了对方杂交组合选配,杂交种子生产,家系评价,多个试验圃品系筛选,主要病害抗性鉴定工作。现将开展的合作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甘蔗 早期选择 育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TB1基因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负调控禾本科植物分蘖的关键基因TB1为研究对象,根据水稻、玉米、高粱TB1同源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使用RT-PCR方法和RACE技术从甘蔗茎尖处克隆到该基因的同源基因Sc TB1。Sc TB1 c DNA全长1 668 bp,包含274 bp的5′UTR,1 149 bp的CDS和245 bp的3′UTR。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基因可编码382个氨基酸残基,编码产物含有保守的SP区、TCP区和R区,属于TCP家族转录因子。其分子量为40.7 ku,理论等电点为8.55,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其主要定位于细胞质。系统进化分析表明Sc TB1属于CYC/TB1亚族蛋白,与高粱TB1和玉米TB1聚为一个亚类。根据序列的保守性和预测结果可推测Sc TB1很可能也参与了甘蔗分蘖性状的调控。

关键词: 甘蔗 分蘖 TB1基因 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KNOX基因(Sckn1)的电子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KNOX基因对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形成和维持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择功能已知的水稻KNOX基因(OSH1,Oskn1)为参考序列,采用电子克隆技术克隆到甘蔗中与OSH1同源的一个KNOX基因Sckn1,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该基因的结构、功能。结果表明:该基因包含一个1 071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5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39.36 kD,理论等电点为6.47。该基因很可能定位于细胞核,起转录调控作用,序列比对发现该基因编码蛋白与高粱、玉米、小米草等KN1蛋白高度相似。以上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Sckn1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甘蔗 KNOX基因 电子克隆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蓟马种群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为害情况

应用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甘蔗蓟马Fulmekiola serrata的发生动态及其在不同品种甘蔗上的为害情况,为探讨该虫对不同甘蔗品种的选择性和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基础。【方法】田间种群动态调查于2013年4月初到7月末进行,研究了12个品种在新植甘蔗和宿根甘蔗田块遭受甘蔗蓟马为害情况。【结果】甘蔗蓟马种群数量先逐渐上升后又下降,发生高峰期集中在6月中旬到7月上旬。12个甘蔗品种均受到甘蔗蓟马为害,其中,新植甘蔗中云瑞06-189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25.80头/株,闽糖01-77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7.80头/株;宿根甘蔗中ROC22甘蔗蓟马数量最多,平均有106.93头/株,云蔗06-80甘蔗蓟马数量最少,平均有33.60头/株。同一田块不同品种甘蔗蓟马若虫和成虫数量不等,同一品种宿根甘蔗蓟马数量多于新植甘蔗,株虫量差异范围为10.10~90.90头/株。【结论】甘蔗品种和植期影响甘蔗蓟马发生,不同品种甘蔗蓟马为害程度和抗性水平存在差异。

关键词: 甘蔗蓟马 甘蔗品种 种群动态 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组培快繁试验简报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甘蔗新品种云蔗05-51腋芽为试验材料,以MS为基本培养基,试验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云蔗05-51外植体丛芽诱导培养、增殖培养和生根培养的影响。比较3种分化培养基中云蔗05-51分化丛芽和种苗的生势情况,以不同浓度的KT和6-BA组合增殖培养的增殖率和生势情况,不同浓度NAA诱导生根的情况,最终筛选适合云蔗05-51的最佳组培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分化培养基以MS+Dicamba 0.2mg/L+6-BA 0.5mg/L+KT 0.1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以MS+Dicamba 0.5mg/L+6-BA 1.0mg/L+KT 0.5mg/L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以1/2MS+NAA 2.0mg/L最佳。利用常规的方法移栽温室及大田移栽成活率高。

关键词: 甘蔗 云蔗05-51 组培快繁 大田移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引甘蔗品种抗寒性试验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测定了从云南引进的9个优良甘蔗品种(系)在自然低温寒害条件下的抗寒性(以ROC22为对照)。结果表明:云蔗07-2007抗寒性最佳,云蔗06-193和云蔗05-39抗寒性较好,云蔗07-2800抗寒性一般,其余参试材料抗寒性不及对照ROC22。

关键词: 甘蔗品种 农艺性状 锤度 霜冻 抗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