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磷钾肥对云南旱作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曲靖地区的低肥力和中高肥力试验地分别开展旱作马铃薯的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磷钾施用量对马铃薯生物量、养分利用、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量的条件下,中高肥力试验地的东山组马铃薯产量远高于低肥力的越州组,产量相差10 305.00~20 140.20 kg·hm-2;越州组NP2K3(N,150 kg·hm-2;P2O5,90 kg·hm-2;K2O,405 kg·hm-2)处理产量产值最高,NP2K1(N,150 kg·hm-2;P2O5,90 kg·hm-2;K2O,135 kg·hm-2)处理净收益最高;东山组NP2K2(N,150 kg·hm-2;P2O5,90 kg·hm-2;K2O,270 kg·hm-2)处理产量、产值及净收益均是最高;两组试验的马铃薯干重变化趋势相似,NP2K2处理的干重积累量较多,无钾无磷处理干重积累少;马铃薯体内累积K最多,其次为N,最后为P,NPK养分吸收积累的高峰期在马铃薯块茎膨大期到淀粉积累期;东山组的马铃薯PK利用效率明显高于越州组。NP1K2(N,150 kg·hm-2;P2O5,45 kg·hm-2;K2O,270 kg·hm-2)处理的P肥利用率和P素农学效率较高,P肥利用率和P素农学效率都有随施P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NP2K1处理的K肥利用率和K素农学效率最高,K肥利用率和K素农学效率均有随施K量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幼穗分化期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及功能叶性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3年在宜良县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水稻幼穗分化期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对云南大面积生产应用的6个粳稻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功能叶叶面积及SPAD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幼穗分化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后6个品种实际产量比正常灌溉产量下降11.03%,达极显著水平。幼穗分化至齐穗期水分胁迫后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分别比正常灌水降低4.58%、7.21%、8.53%,其中对实粒数影响最大,达显著水平。水分胁迫后齐穗期功能叶高效、低效、总叶面积指数比正常灌水分别降低13.60%、10.55%、12.92%,水分胁迫后幼穗分化至齐穗期的倒1叶、倒2叶、倒3叶SPAD值比正常灌水分别降低1.26%、1.32%、2.69%。在幼穗分化至齐穗期水分胁迫条件下,抗旱性强的品种穗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降低的幅度小,抗旱性较弱的品种降低的幅度大;抗旱性强的品种功能叶SPAD受影响越小,且有增加的趋势,而抗旱性较弱的品种呈下降趋势。
关键词: 水稻 水分胁迫 幼穗分化期 齐穗期 产量 功能叶性状


8份甘蔗品种资源性状评价
《中国糖料 》 2015
摘要:8份甘蔗品种资源经过田间出苗、分蘖、宿根1年萌发、株高、茎径、有效茎数、生势等性状的调查和观察,在甘蔗生长成熟期进行测产、糖分检测,结果表明:新植、宿根1年平均产量超过双对照ROC22(95.98t/hm~2)、ROC16(83.80t/hm~2)的有5个材料,平均产量表现在101.59~136.71t/hm~2之间;新植、宿根1年平均糖分超过双对照ROC22(15.27%)、ROC16(15.12%)的有4个材料,平均糖分表现在15.42%~15.79%之间;新植、宿根1年平均含糖量超过双对照ROC22(14.75t/hm~2)、ROC16(12.65t/hm~2)的有4个材料,平均含糖量表现在15.76~21.23t/hm~2之间,这些优异品种资源可用于甘蔗遗传改良。


悬根长度对水培生菜产量质量和水溶氧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章研究了生菜水培中5种悬根长度(0、1、2、3、4 cm)对其产量、品质、生理指标和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菜在2 cm悬根处理下,地上、地下生物量的鲜重,干重最大;4 cm处理条件下最小。适当提高悬根长度,有助于Vc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悬根长度处理中叶片叶绿素含量高低顺序为1 cm>2 cm>3 cm>0 cm>4 cm。根系活力在试验进行至第1周时,除4 cm处理生菜根系活力显著低于其他4个处理,其他各处理间根系活力差异不显著。从试验进行至第2周开始,2 cm处理生菜根系活力均明显高于其余4个处理。通过对营养液中溶解氧含量的检测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悬根长度与水中溶解氧含量呈正相关趋势。综合考虑产量,生理指标和品质(2 cm处理产量为83.00 g/株,Vc含量为12.82 mg/100 g,可溶性蛋白为7.86 mg/g),水培生菜的高度建议采用2 cm悬根处理。


浅湿交替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及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中国稻米 》 2015
摘要:2014年在宜良县利用楚粳38和云粳36进行浅湿交替灌溉试验,研究了水稻移栽至成熟期不同浅湿交替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浅湿交替天数的增加,产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浅湿交替灌溉处理7天后产量比对照减产5%以上。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交替灌溉后受影响,但无明显规律,各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产量产生差异。与对照相比,浅湿交替灌溉处理后前期分蘖增长快、齐穗期功能叶叶面积指数增加,但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齐穗期浅湿交替处理后茎、叶干重增加、穗干质量下降,成熟期茎、叶、穗干质量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