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滇桑(Morus yunnanensis)的组织培养繁殖
《蚕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滇桑(Morus yunnanensis)作为我国特有的桑树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价值。为了解决滇桑不易无性繁殖的难题,以从云南省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野生滇桑枝条上的侧芽为外植体,通过组织培养的方法初步建立滇桑的快速繁殖技术体系。在MS培养基中添加2.0 mg/L 6-BA和0.2 mg/L NAA有利于侧芽的萌发;添加1.0 mg/L 6-BA能促进幼苗的生长;茎部木质化的幼苗在添加0.25 mg/L IBA和0.25 mg/L NAA以及0.4%活性炭的WPM培养基上能分化出健壮的根系并移栽成活。试验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在大围山滇桑的组织培养繁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低浓度活性炭对滇桑组培幼苗根系的生长和发育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滇桑 无性繁殖 侧芽 组织培养 细胞分裂素 生长素 活性炭


甘蔗宿根萌发期內源激素变化与其宿根性的关系
《西北植物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茎基部取样的方式,以强宿根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同一组合(‘粤糖97-20’×ROC25)杂交后代分离产生的强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7’、‘云蔗06-415’)和弱宿根甘蔗品(种)系(‘云蔗06-408’、‘云蔗06-416’)宿根萌发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与甘蔗宿根性的关系。结果显示:(1)宿根萌发过程中,强宿根与弱宿根甘蔗茎基部IAA含量、ZR含量和ZR/IAA比值的变化波动大,但差异不显著。(2)强宿根与弱宿根甘蔗茎基部GA3和ABA含量、IAA/ABA和GA3/ABA比值的变化差异较大,其中ABA含量、IAA/ABA和GA3/ABA比值的差异显著,是与甘蔗宿根性关系密切的3个重要参数。(3)强宿根甘蔗ABA含量高于弱宿根甘蔗,而其IAA/ABA和GA3/ABA比值小于弱宿根甘蔗,且IAA/ABA和GA3/ABA比值随甘蔗宿根性的减弱而增大。研究认为,在宿根萌发期,甘蔗宿根性越强,ABA含量越高,IAA/ABA和GA3/ABA比值越小;而这3个重要参数均与ABA有关,进行甘蔗宿根性评价应着重参考ABA含量,同时结合IAA/ABA和GA3/ABA比值再进行深入分析鉴定。


丽江兔眼越桔冻害调查
《中国南方果树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2011年12月底的降温过程,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植物研究所试验基地的兔眼越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于2012年开春分别对"蒂芙蓝""灿烂""芭尔德温""顶峰""园蓝"等5个主要栽培品种进行了冻害调查,比较了冻害指数、冻害率,不同类型枝条的受冻百分率、受冻长度百分率,花芽和叶芽的受冻百分率。结果表明:5个品种的抗寒能力依次为:"蒂芙蓝">"灿烂">"芭尔德温">"顶峰">"园蓝";2年生枝条的抗寒能力强于基生枝和延长枝;叶芽抗寒能力强于花芽。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油中Pb,Cd的条件优化
《西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湿法消解技术处理样品,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进行Pb、Cd的测定,对消解条件和仪器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研究表明,以HNO3+H2O2作为消解试剂用蛋白质消解仪进行消解,Pb的灰化温度为700℃,Cd的灰化温度为350℃,Pb的原子化温度为1800℃,Cd的原子化温度为1650℃。该方法用于食用植物油中Pb、Cd的测定,RSD≤5.0,回收率≥90%。
关键词: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食用植物油 铅 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
《分析试验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烟草中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方法,优化了烟草样品的前处理方法、样品提取溶剂和提取时间等参数。利用三氯甲烷可提取出烟草中的福美双,福美锌和福美铁通过碱性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提取后经碘甲烷衍生化后直接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流动相比例为甲醇:水=48:52(V/V),紫外检测波长为235 nm和270 nm。方法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0%~97%,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1.1%~6.4%,福美双的检出限为10 ng/g,福美锌和福美铁的检出限为1 ng/g。方法适合烟草中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二甲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酯 衍生化


新西兰猕猴桃“伞”形棚架建设图解
《北方园艺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新西兰是世界猕猴桃生产大国,出口量和667m2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其栽培管理水平居世界前列。"伞"形棚架是目前新西兰黄肉猕猴桃及新建果园普遍采用的新型栽培模式。该研究就"伞"形棚架的构造特点及建造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配以图解予以说明,为生产提供指导。


云南小菜蛾对Bt的抗药性及盆栽药效评价
《植物保护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8-2012年,采用浸叶法连续5年测定了云南省2个主要蔬菜种植区通海县和弥渡县的小菜蛾田间种群对Bt制剂的抗药性,并进行了盆栽药效评价。结果表明,两地区小菜蛾对Bt制剂均表现为低抗或无抗性,抗药性无明显上升趋势。比较了在光照培养箱和自然条件下3种不同Bt制剂对通海和弥渡县小菜蛾盆栽药效,药后第5天通海和弥渡小菜蛾种群在恒温(25±1℃,RH65%~70%)和自然条件下(12~28℃,RH50%~75%)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8.3%~95.5%和80.2%~90.6%、78.8%~89.1%和73.4%~85.7%,两者差异不显著。云南小菜蛾种群对Bt制剂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在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中有选择地使用。

